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瘤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瘤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瘤,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3例,占0.74%[2]。而其中的颈动脉瘤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内颈动脉瘤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微小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5例颅内微小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微小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圈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 标签: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方法高血压壳核出血56例,采用颞顶切口、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3d血肿完全消失49例,术后10d意识完全恢复45例。术后随访3~4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6例,轻残15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颞顶切15骨瓣成形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方法简便,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颞顶直切口 骨瓣成形
  • 简介: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的特点是睡眠时因中枢驱动功能受损而引起的反复气流中断。笔者在临床中见一例35岁无基础疾病的睡眠打鼾的中青年患者,经PSG监测诊断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透明隔间腔及V氏间腔增。笔者考虑其CSA可能与透明隔间腔增致控制睡眠的相关中枢驱动功能受损有关。经伺服通气呼吸机治疗后,患者微觉醒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明显降低,睡眠结构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隔腔(CSP)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 伺服通气呼吸机(ASV)
  • 简介:近几年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的不断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颅内颈动脉瘤一是神经介入治疗的难点,特别是老年患者。近几年出现的Lvis支架,因为其更高的金属覆盖率、编制特性,良好的顺应性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内颈动脉瘤治疗中。

  • 标签: Lvis支架 动脉瘤 宽颈 老年
  • 简介:目的总结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0例颅内颈动脉瘤。结果20例致密填塞,10例部分栓塞,4例出现载瘤动脉闭塞,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自膨式支架是一种有效的动脉瘤栓塞辅助材料.可以致密栓塞动脉瘤,解剖治愈,但其长期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瘤(76.4%),瘤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瘤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 简介:目的应用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颈动脉瘤,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技术特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应用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Neuroform支架的特点和应用的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手术中注意点,术中术后并发症防治,手术效果,并且对部分患者术后随访,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3例患者,除1例患者由于血管迂曲,支架没有植入,其余均顺利完成。术中2例出现急性载瘤血管闭塞,急性溶栓成功;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给予加速栓塞,术后加做脑室外引流,痊愈出院。术后23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期限6~38个月,2例出现动脉瘤复发,给予再栓塞,1例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尚无缺血表现,给予继续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手术效果良好。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颅内支架 并发症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在颅内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例颅内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术中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并释放覆盖动脉瘤颈,经支架网孔栓塞弹簧圈。结果19例支架植入成功,其中12例取得完全栓塞,3例瘤体仍显影,4例瘤颈残留。术中支架放置失败1例,异位放置1例,术中血栓形成1例。结论Neuroform支架是颅内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NEUROFORM支架 栓塞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率(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率(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球囊 弹簧圈 META分析
  • 简介:颅骨凹陷骨折在神经外科临床上较常见,骨折片的凹陷超过一定的限度须经手术复位.但是,达到理想的复位有时是比较困难.我们利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架撑旋转提升式的颅骨复位对17例颅骨凹陷骨折做手术复位,效果较好.

  • 标签: 颅骨凹陷骨折 治疗 凹陷性骨折复位器
  • 简介:不寐(非质性失眠症)诊疗方案是针对不寐患者的全部诊治过程,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具有较好的依从性,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寐 中医 诊疗方案
  • 简介:目的:观察TIP睡眠调控技术、电针联合药物综合治疗非质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100例非质性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为综合疗法组:在服用舒乐安定片基础上每周两次TIP睡眠调控技术及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药组:于睡前半小时口服舒乐安定片1~2片。2组均在入组时和治疗4周后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值变化。结果:组内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χ^2=7.26,P=0.011)。结论:本研究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非质性睡眠障碍均有效,但其改善程度不同,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心理治疗、传统中医针刺治疗及联合药物等综合疗法是治疗非质性睡眠障碍更为有效的方案,并能够较少或停用催眠药物,从而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依赖。

  • 标签: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TIP 电针
  • 简介: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失眠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易醒、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怖心理,妨碍社会功能[1]。患者因夜间睡眠不足,白天易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倦怠乏力、烦恼等,严重者可影响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2]。近年来,笔者用自拟消烦宁神汤治疗非质性失眠症患者63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治疗 自拟 睡眠不足 恐怖心理 社会功能
  • 简介:口腔矫治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式,其成本低、无创伤、便于摘戴、患者易于接受,是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应有全面的追踪随访及监测措施,以减少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口腔矫治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口腔矫治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质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ICD-10,选择非质性失眠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刺激频率1Hz,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100%,刺激时间50s,刺激间歇5s,连续刺激1500次),对照组使用伪刺激治疗(刺激部位、频率、时间、间歇、次数都同治疗组,有振动声音,但不产生磁场效应),2组均1次/d,连续2周。对2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经rTMS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多导睡眠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及觉醒时间均明显少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可有效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并缩短觉醒时间,延长深睡眠时间,可改善睡眠结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rTMS治疗非质性失眠症疗效可靠。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器质性失眠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多导睡眠监测
  • 简介:目的研究以惯性传感测量数据识别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用惯性传感对正常对照者、PD患者及PD合并冻结步态患者,进行10m往返和双重任务往返行走的运动功能检测;采用改进的结合时域步态参数的频域分析方法进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惯性传感测试数据经改进的方法分析,显著提升了识别的敏感性(P〈0.05);针对实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8.9%;针对冻结步态片段的敏感性为84.7%。结论惯性传感能对PD冻结步态精准检测,改良分析方法对其的识别更加有效。PD冻结步态的早期、精准识别,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功率谱分析 步态周期
  • 简介:目的:研究非质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非质性失眠症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睡眠正常者8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评估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患者睡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SQI(2.35±0.14)分、入睡时间(2.55±0.45)分、睡眠时间(2.36±0.19)分、睡眠效率(1.89±0.29)分,87例失眠症患者中,阴虚质18例、血瘀质30例、气郁质32例。上述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存在明显异常。结论:非质性失眠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居多,患者睡眠质量差,需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 标签: 非器质性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中医体质类型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除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利用神经刺激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闭孔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