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偶发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3例垂体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有头痛等症状,12例无任何症状。4例有内分泌功能;无功能型49例病灶小于1.0cm者27例,1.0-1.5cm者13例,大于1.5cm者9例;29例经鼻蝶手术切除病变,术后病理结果示垂体腺瘤21例(18例无功能,2例生长激素型,1例泌乳素型),3例垂体增生,3例Rathke囊肿,2例垂体囊肿。53例中,失访4例;49例病人随访1-5年,手术切除病例均无复发,保守治疗病例中2例增大,其余病例无变化。结论对于头痛病人需重视垂体MRI检查;对于大于1.5cm或1.0-1.5cm随访有增大者,建议手术切除;而1.0cm以下无内分泌功能者可以定期随访。

  • 标签: 垂体偶发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胶质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年龄≥60岁)胶质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4.7岁,合并其他系统疾病17例,均经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和肺部感染。20例病人随访2.4-38.5个月,1年生存率为54.9%,2年生存率为36.6%。术后替莫唑胺(TMZ)同步放化疗者平均生存期为(29.8±5.0)个月,术后单纯化疗者为(6.6±1.3)个月,单纯手术者为(6.2±2.4)个月。结论老年胶质容易误诊,合并症多,需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最大安全范围切除肿瘤,术后进一步行TMZ同步放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老年人 显微外科手术 化学疗法 放射疗法
  • 简介:脊索的基础研究提示络氨酸激酶信号通道等分子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及恶性转归,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R)、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皮生长因子(EGFR)、brachyury等分子的靶向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针对脊索潜在的靶向治疗靶点、细胞系和动物模型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脊索瘤 靶向治疗 细胞系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总结椎管内巨大脂肪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椎管内巨大脂肪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结果2例肿瘤次全切,病理检查均为脂肪。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椎管内脂肪手术全切难度较大,以脊髓减压为目的行次全切手术可收获良好的短期预后。

  • 标签: 脊髓肿瘤 脂肪瘤 入路 后正中
  • 简介:脊膜是椎管内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大部分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WHOI级)。CT、MRI的广泛应用,在明确脊膜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脊膜的检出率。目前在髓外硬膜下肿瘤中,脊膜的发病率接近于椎管内神经鞘的发病率(40%)。脊膜绝大多数为完全硬膜下生长,约10%侵袭硬脊膜全层或生长于硬膜外。

  • 标签: 脊膜瘤 侵袭性 分子标记物 硬脊膜
  • 简介:目的探讨侵袭性脑膜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手术治疗的52例侵袭性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位于幕上凸面、镰窦旁、侧脑室内共44例,颅底6例,幕下2例。幕上肿瘤主要采用马蹄形瓣状开颅,幕下采用幕下旁正中切口。颅底肿瘤分别采用翼点、乙状窦后,额下入路。结果52例患者共进行75次手术,其中1次手术34例,2次手术14例,3次手术3例,4次手术1例。手术后24例行普通放疗,4例行适形放疗,11例行γ-刀治疗。SimpsonⅠ级切除30例,Ⅱ级切除10例,Ⅲ级切除11例,Ⅳ级切除1例。出院后共有37例患者得到1个月-11年随访,7例随访到的Ⅲ级脑膜全部复发。Ⅱ级脑膜随访30例,其中16例患者尚未复发,14例患者复发。结论侵袭性脑膜是颅内较少见肿瘤,预后较差。手术切除和手术后辅助放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脑膜瘤 侵袭性 诊断 治疗 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夹闭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0例,Ⅱ级57例,Ⅲ级29例,Ⅳ级12例。按动脉顶指向分类,前交通动脉主要分为5型,向前12例,向下13例,向上49例,向后23例,多方向24例。结果121例138个前交通动脉中,手术成功夹闭135个;2例(3个动脉)手术夹闭困难,行动脉包裹。有12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01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因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而死亡)。结论夹闭手术对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入路主要以翼点入路为主,但手术夹闭要结合多种因素个体化对待。

  • 标签: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应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应用Onyx液态胶栓塞治疗。结果4例病人手术效果满意,随访1年,3例行造影复查动脉均无复发,2例恢复良好,1例遗留共济失调症状。余1例持续植物生存状态。结论应用微弹簧栓塞载动脉的方法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是可行的,Onyx液态胶栓塞载动脉可引起继发小脑梗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腰部疼痛、束带感伴感觉减退3年余"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腹部平软,双侧瞳孔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腰部压痛,有束带感,T6-10段左侧浅感觉减退,腹壁反射存在,颈软;无大小便失禁。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外观清亮、透明,细胞数0,蛋白1.1g/L,余正常,可排除炎性占位。

  • 标签: 脊膜瘤 束带感 腹壁反射 感觉减退 胸段脊髓 大小便失禁
  • 简介: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嗅沟脑膜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人行手术治疗,翼点入路5例,额外侧入路15例。采用Karnofsky评分法评估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Simpson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5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3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选择恰当手术入路,应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对提高嗅沟脑膜手术效果及改善病人预后有重要关系。

  • 标签: 脑膜瘤 嗅沟 入路 翼点 入路 额外侧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SFT)的影像学、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例SF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年,肿瘤无复发。MRI示肿瘤T1WI多为等信号,T2WI多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D34(+),CD99(+),Vim(+)。结论颅内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颅内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下,局限性脑干胶质的显微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局限性脑干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病变均位于脑干,在术前功能磁共振、术中导航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胶质Ⅰ-Ⅱ级7例,Ⅲ-Ⅳ级11例。肿瘤位于脑桥14例,位于延髓3例,位于中脑1例。肿瘤近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9例患者较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好转,6例患者较术前无明显好转,3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平均随访26个月,随访期内2例位于脑桥的Ⅳ级胶质患者肿瘤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时复发。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能明显提高局限性脑干胶质显微外科治疗的切除率,有助于安全并最大限度的切除脑干胶质,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脑干胶质瘤 显微手术 治疗
  • 简介:目前高级别胶质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放疗+化疗。治疗后MRIT1增强图像(T1WI)上可出现增强区域的扩大(假进展和坏死)或缩小(假反应),这些治疗后影像学改变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影响。目前传统影像学方法不能区分治疗后改变和进展。所以引入了新的影像学方法:功能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等。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影像学方法 影像学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 增强图像 标准治疗方案
  • 简介:神经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1-2],也几乎是死亡率最高的脑内肿瘤。microRNA-203(miRNA-203)是新近发现的与胶质密切相关的一类表达于真核生物的非编码蛋白质的短链RNA,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RNA-203在胶质中的异常表达与胶质发病的关系密切。

  • 标签: 胶质瘤细胞 MicroRNA-203 颅内原发性肿瘤 神经胶质瘤 microRNA 编码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Ommaya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小脑出血患者行Ommaya埋置侧脑室引流术,Ommaya穿刺外引流脑脊液。结果2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根据患者出院时的GOS评级:预后良好l7例,中残8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Ommaya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是对常规脑室外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改进方法,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OMMAYA囊 脑室外引流 小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术前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胶质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Ⅰ-Ⅱ级,21例)和高级别组(WHOⅢ-Ⅳ级,11例),均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F、CBV及rCBF、rCBV。结果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组胶质病灶区CBF、CBV及rCBF、rCBV均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术前分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CT灌注成像 分级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miR-410在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50例人胶质标本以及胶质母细胞U251和U87细胞系。采用miRanda靶基因预测软件对miR-410的靶基因预测分析,初步判断其与MET基因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人脑胶质标本中miR-410和MET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410对MET的靶向作用;Westernblot检测miR-410模拟物转染肿瘤细胞后MET蛋白的变化。结果经miRanda靶基因分析:METmRNA的3’非编码区(3’UTR)与miR-410的种子序列存在理论上的互补匹配序列。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标本中miR-410和MET具有负相关性(r=-0.69783,P〈0.001)。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证实胶质母细胞中MET基因是miR-410的直接靶点。肿瘤细胞转染miR-410模拟物后对MET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在胶质细胞中miR-410靶向作用MET,可能是胶质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miR-410 基因 MET 基因实验 荧光素酶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的疗效及保护面神经的方法。方法23例大中型听神经(直径〉2cm)患者均在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对其面神经功能进行随防。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8例;面神经保留22例,保留率为95.7%;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级3例,2级10例,3级6例,4级2例,5级1例,6级1例。术后所有病人随访3~24月,发生脑脊液漏者1例,长期昏迷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与面神经的电生理监测为全切除大中型听神经并保留面神经提供了保障。

  • 标签: 听神经瘤 电生理监测 显微手术 面神经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出血及癫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病例,通过CT、MRI检查及Engel分级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后出血、癫痫及放射性脑水肿情况。结果手术组术前共9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2例;伽玛刀治疗前12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3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癫痫(P〉0.05)。手术治疗后无再出血病例,伽玛刀治疗后2例发生再出血,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早期轻度脑水肿19例,中度脑水肿11例,严重脑水肿1例;伽玛刀治疗后中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伽玛刀组局灶脑水肿明显多于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病灶依然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的最佳方法,而对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伽玛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伽玛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局灶性脑水肿,无明显诱发或加重癫痫和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出血机率将进一步降低。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治疗 伽玛刀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脑膜与周围血管、静脉窦之间的关系(包裹或推挤),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所见符合。术中对血管保护完全,无大出血,术后无脑梗死、脑出血。根据Simpson切除标准:2级切除16例,3级切除5例,4级切除4例。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术后随访6-24个月,2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膜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有利于术中血管的保护,在脑膜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 术前评估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