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Chiari畸形术后枕交界区的稳定性。方法2006~2010年对11例Chiari畸形进行小骨窗枕部减压术,术后对枕交界区稳定性进行6~10年的随诊观察。结果11例中,10例(90.91%)枕交界区稳定;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障碍程度减轻,肢体活动有所增强,半年以后,均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外伤性脱位齿状突后突合并扁桃体下疝的1例,1年后跌倒再受伤,症状加重,复查MRI见延髓脊髓交界区前方和后方压迫严重,矢状位上测量脑干-颈髓角为115°。术前合并有脊髓空洞症的7例中,术后6例明显缩小;合并脑积水的2例术后积水明显减轻。结论①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枕筋膜松解术,没有行内固定,术后长期随访,枕交界区稳定。②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脱位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枕筋膜松解术,术后长期随访,枕交界区并不稳定,需要内固定。

  • 标签: CHIARI畸形 小骨窗寰枕部减压术 寰枕交界区 稳定性
  • 简介: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间接比较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CE-MRA)与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timeof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3D-TOFMRA)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ofScience、TheCochraneLibrary、CNKI、CBM、万方Data中关于CE-MRA、3D-TOFMRA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截止至2017年5月。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使用QUADAS2工具对所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Stata12.1软件分别合并分析CE-MRA、3D-TOFMRA对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合并)、特异度(specificity,Spe合并)、阳性似然比(positivelikelihood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likelihoodratio,-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oddsratio,DOR)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利用相对比值间接比较二者诊断价值。结果纳入检索所获1418条记录中的10项研究,共13组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狭窄程度〉50%的基底动脉,CE-MRA与3D-TOFMRA的Sen合并、Spe合并、+LR、-LR、DOR、AUC值分别为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75-0.95]、0.98(95%CI0.91-0.99)、36.1(95%CI10.3-126.2)、0.12(95%CI0.05-0.27)、307(95%CI102-922)、0.97(95%CI0.96-0.98)与0.94(95%CI0.86-0.98)、0.93(95%CI0.87-0.97)、14.4(95%CI7.1-29.1)、0.06(95%CI0.03-0.15)、226(95%CI57-902)、0.98(95%CI0.96-0.99)。CE-MRA与3D-TOFMRA间接比较结果RDOR为1.36(95%CI0.23-7.94)。结论在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方面,CE-MRA相较于3D-TOFMRA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造影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间孔镜技术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经皮锥间孔镜技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42),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比较干预前后疼痛、腰椎功能及PSQI评分。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疼痛评分、腰椎功能及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疼痛及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间孔镜技术联合综合护理干预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好,减轻了疼痛,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综合护理干预 腰椎间盘突出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