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199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及脑卒中研究院脑卒中研究(NINDSⅠ&Ⅱ),同年欧洲合作组急性脑卒中研究(ECASSⅠ&Ⅱ)和北美多个国家联合研究(ATLANTISA&B)也相继发表。这些针对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大型经典临床研究均证明:

  • 标签: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PLASMINOGEN rt 时间窗 ACTIVATOR
  • 简介:在治疗时间窗内(<6h)进行治疗,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血流、缓解缺血状态、阻止梗死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从而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笔者对我院2002年2月-10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拟总结其治疗经验.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静脉推注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脑梗死急性期因受到时间窗及适应证等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而且药物治疗的疗效有限。超声已逐渐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助治疗以及恢复期治疗。业已证实,超声联合药物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文章就超声的机制及其发展做了综述。

  • 标签: 超声 溶栓疗法 脑血管病
  • 简介:患者男性,55岁,因“不能言语、右侧肢体乏力4h”于2007年8月2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嗜烟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重度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上肢肌力2级,远端3级,右下肢肌力2~3级。右侧肢体肌张力低下,右侧肢体针刺痛觉减退,右侧病理征阳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1分。血小板、血凝指标四项正常。

  • 标签: 颈内动脉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溶栓治疗
  • 简介: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本文主要对动脉及机械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 简介:大多数卒中(大约80%)为缺血性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了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2~24h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尿激酶用量50~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0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l例.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14例,大脑中动脉再通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再通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20例.11例因血管狭窄明显,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8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5例.结论超选动脉内接触性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 标签: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安全性 尿激酶 神经功能 禁忌证
  • 简介:目的探索早期脑梗塞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发病6h内脑梗塞患者93例,随机分为动脉组(32例)和静脉组(61例)。除一般治疗外,静脉组予以尿激酶25万U/d静脉滴注,连续7d。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将多孔微导管插入血栓,按1万U/min注入尿激酶,每使用25万U即测凝血指标并行血管造影,血管开通后,再注入25万U以溶解迁徙性血栓。结果两组3个月后疗效显示,动脉组有效率为87.5%,优于静脉组的60.65%(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脉组亦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优于静脉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后即刻置入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加支架置入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7例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入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超选择动脉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基底动脉血栓 动脉溶栓 支架
  • 简介:目的观察和总结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栓塞血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栓塞血管分别为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主干5例,基底动脉1例)均在发病9h内进行超选择动脉接触治疗,其中6例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颅内栓塞动脉.结果主要栓塞动脉100%再通,病人恢复较好.6例随访1~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加球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气囊扩张术
  • 简介: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干缺血,如果不及时恢复供血可导致脑干梗死。由于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后循环缺血梗死病情危重且难以治疗,患者常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以及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症状,预后极差。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干梗死 溶栓治疗 后循环缺血 急性呼吸循环衰竭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早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行静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静脉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前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的间隔时间,前平均动脉压、前血糖、前纤维蛋白原、前NIHSS评分、药物类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早期治疗效果有关的因素。结果静脉早期有效率为40.8%(29/71)。有效组在3h内接受的患者比率高于无效组(55.2%vs21.4%,P=0.003),而心房颤动的比率低于无效组(6.9%vs26.2%,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间隔时间(〈3h)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独立相关(OR=0.161,95%CI:0.148—0.533,P=0.003),而心房颤动则是其危险因素(OR=8.666,95%CI:1.482~50.688,P=0.017)。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早期治疗效果与发病至间隔时间及是否伴心房颤动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早期疗效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探索静脉时间窗扩大到6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预后的相关因素、后颅内出血特别是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9月上海地区所有患者的数据,评价的时间、rt-PA使用剂量、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后3个月的NIHSS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改良Rankin量表及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等数据,并以NINDS研究中的安慰剂对照组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差别,对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后24h治疗组NIHSS即得到改善的患者达到57.8%,高于对照组的39.1%(P=0.001)。治疗同样可改善患者后3个月的NIHSS、mRS及BI(P〈0.05)。另外可增加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是不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TOAST分型与SICH的发生相关,其中心源性栓塞发生SICH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类别的卒中。结论本组数据表明卒中后6h内治疗是相对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后24h症状改善越多,后3个月预后越好,心源性栓塞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危险较高,在选择患者时需慎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静脉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但tPA最佳剂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国际脑血管病指南推荐采用标准剂量(0.9mg/kg)治疗。由于种族差异等因素,有人认为亚洲AIS患者选择低剂量tPA可能更为合适。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PA 静脉溶栓 低剂量 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内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结果采用选择性动脉与机械碎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性动脉和机械碎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治疗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遭遇冷落。然而,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和易操作等突出优点,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2011年9月7日,由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合举办的“瑞替普酶在STEMI治疗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港澳中心成功召开。

  • 标签: 中国医师协会 溶栓治疗 STEMI 瑞替普酶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27例,静脉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组和静脉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较静脉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卒中患者安全实施监测研究(SafeImplementationofTnrombolysisinStroke—MonitoringStudy,SITS-MOST)旨在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最初3h内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欧盟的要求,SITS-MOST需要通过与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相比较以评价阿替普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阿替普酶 缺血卒中 随机对照试验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惠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前、中、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前TCD检查T1B10级1例,1级5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过程中再通2例,后1h内通1例,24h内再通4例,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前与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1B1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1B1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疗效.

  • 标签: 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超声检查 多谱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