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是导致发达国家居民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在过去十年,现有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旨在尽量减少急性缺血的影响。处置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尽早识别患者,并尽快分诊至能够提供适当治疗的医疗中心。在此,我们回顾了包含院前急救和急诊治疗的治疗数据,包括使用急诊医疗服务方案识别患者、急性缺血静脉溶栓治疗(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和治疗时间窗的推荐更新),以及利用先进的自动判读成像技术,来识别有大面积脑梗死风险但暂未发生大面积完全梗死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从延长时间窗内血栓切除术获益。我们还回顾了患者生理指标的管理方案,更新了降低梗死体积的治疗方案和二级预防建议,包括短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后高风险期的复发。最后,我们讨论了新兴疗法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在急性缺血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转归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血压管理,尤其是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于急性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急性期降压方案。文章对急性缺血血压管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血压 抗高血压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急性缺血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通过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时间窗及适应证等因素,使得部分患者不能获益。NeuroFlo技术可使体内血流重新分布,增加颅内供血,促进梗死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拯救缺血半暗带,最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主动脉 导管 脑血管循环 侧支循环
  • 简介:摘要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睡眠障碍是缺血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增高复发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转归。文章就后睡眠障碍的分类和发生机制、对患者转归的影响、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与相关的环状RNAs(circular RNAs, circRNAs)被广泛研究,其变化涉及的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包括血管生成、神经可塑性、细胞凋亡和神经炎症等。进一步探明特定circRNAs在急性缺血后的变化及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开发可能的新型药物靶点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文章对急性缺血后发生变化的主要circRNAs以及circRNAs的作用机制、功能检测方法及目前研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RNA,环状
  • 简介: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介绍中老年朋友控制血压、血糖;抗凝、抗血小板、降血胆固醇及血管紧张素与转换酶控制剂等药物.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等,利用综合措施干预缺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预防 血压 胆固醇 抗血小板药物 血糖
  • 简介:摘要血管再通治疗是急性缺血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有时血流再灌注不但未能恢复脑功能,反而会导致神经元进一步坏死和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即再灌注损伤。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是通过对远隔器官(通常为四肢)给予多次短暂性缺血处理,可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是一种简单、安全、便捷和易于应用的方法。文章对近年来RIC在急性缺血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 简介:大多数(大约80%)为缺血,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实现血管再通的干预手段很多,或者是药物方法,或者是机械方法。同时缺血急性期血糖的控制、血液黏稠度、体温和血压调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溶栓在理论上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脑缺血的逆转。但溶栓治疗存在脑出血的风险,很多情况下是致命的,因此针对具体情况实施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缺血2年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患者13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患者2年预后、复合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其中预后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合血管事件包括再发、脑出血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对急性缺血2年预后和死亡的影响。结果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贫血是急性缺血患者2年预后不良(OR5.063,95%CI1.887~13.590)、死亡(OR13.266,95%CI1.364~128.99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合并贫血的急性缺血患者年龄较大,共存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较重。贫血是后2年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贫血 缺血性卒中 预后
  • 简介:中国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我国已成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而且致残率非常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但目前我国对神经危重症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患者分布在综合监护病房或者监护治疗配备不全的普通病房。由于神经危重症患者具有累及多器官的特殊性,有别于普通内科的重症患者,因此应加强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提高我国重症的诊治水平.

  • 标签: 脑梗死 重症监护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作为最主要的中亚型,在发病的早期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复发事件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急性缺血早期复发的定义、危险因素及临床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旨在明确缺血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缺血早期二级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评价"鸡尾酒疗法"治疗时间窗6~12h急性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80例时间窗6~12h的急性缺血,按区组随机化分成7组,分别为钙拮抗剂和脑复康组、钙拮抗剂和纳洛酮组、钙拮抗剂和胞二磷胆碱组、脑复康和纳洛酮组、脑复康和胞二磷胆碱组、纳洛酮和胞二磷胆碱组和对照组.入院后30min、24h和48h分别进行NIHSS量表评分,90天进行Barthel指数和修正Rankin量表评分.各处理组和对照组病情好转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以X2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钙拮抗剂联合脑复康、纳洛酮、胞二磷胆碱可显著提高病情好转率,但仅钙拮抗剂联合脑复康可显著提高预后良好率.结论含钙拮抗剂的鸡尾酒神经保护剂疗法可提高急性缺血的短期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鸡尾酒疗法 钙拮抗剂 脑复康 纳洛酮 胞二磷胆碱
  • 简介:【摘要】溶栓治疗可使 AIS患者的闭塞血管实现早期再通,重建循环或建立侧支循环、缩短缺血状态持续时间,经 MRI及 CT评估确定有溶栓指征时应立即为 AIS患者提供溶栓治疗,以降低病残风险及改善功能转归。溶栓虽然能降低残疾率,但存在出血转化风险,应用溶栓疗法治疗 AIS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本文查阅了多种期刊资料的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AIS的溶栓治疗进展情况,旨在为 AIS的溶栓流程提供实用性强的临床工作框架,促使溶栓获益最大化。

  • 标签: 溶栓 卒中 缺血 急性
  • 简介:血管内治疗技术使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结局而言,血管内治疗比静脉溶栓更具时间依赖性。因此如何减少血管内治疗时间的延误,是未来急性缺血血管内治疗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使用快速有效的影像评估体系以及发展快速再通的取栓技术将有助于急性缺血血管内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脑梗死 大血管闭塞 多模式影像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疾病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还有病死率都会比较高。当前临床医学方面,针对这种脑卒中急性治疗进展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可以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来开展溶栓治疗方式,但是这种药物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现如今医学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对于急性急性缺血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工作产生了新的突破。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 治疗 新进展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作为最主要的中亚型,早期复发率高,复发与否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急性缺血早期复发的定义、危险因素和临床评估的进展,以识别缺血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优化缺血的早期二级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早期复发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和管腔狭窄程度以及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患者为观察组,收治的60例非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展开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了解急性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急性缺血患者单发和多发的斑块分布均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也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且不稳定,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吸烟以及血脂异常等几种,因此患者治疗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问题。

  • 标签: 超声检查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超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