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2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7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对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周内46例患者发生再出,再出率为6.46%,其中87%的患者术后再次出血发生在术后48h内。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病程大于10年、血肿位于小脑、超早期手术及术后血压剧烈波动是术后再出危险因素。结论积极纠正凝血异常患者凝血指标,掌握合适手术时机,术中严密止血,术后加强监护,维持血压平稳是控制术后再出关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再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在体表的投影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具(40侧)经血管内灌注乳胶颜料的成人尸头,在尸头上标出外侧裂及中央沟的体表标志线,后在显微镜下观察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的形态、走行和回流位置,最后划定两支静脉的体表投影区。结果Trolard和Labbe静脉的形态、走行和回流位置存在较大变异,大多数走行于划定的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体表投影区。结论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的变异大,但其走行仍有规律可循,血肿穿刺时避开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区,可最大化避免静脉的损伤。

  • 标签: Trolard静脉 LABBE静脉 体表投影区 临床意义
  • 简介: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孕产妇。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易于误诊、漏诊,死亡率、致残率高,但早期诊断和干预则预后良好。本文重点就孕产妇CVST的早期诊断及误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促进临床医师及早识别危险预警,避免误诊,早期诊断,及时干预。

  • 标签: 孕产妇 脑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脐静脉-门静脉再通在创伤性脑积水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和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创伤性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脐静脉-门静脉成功再通,经脐静脉行侧脑室-门静脉分流术,观察术后分流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合有关文献总结手术经验与技巧。结果术中12例病人脐静脉-门静脉成功再通,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随访10~18个月,复查头部CT脑积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1例,余1例无变化。结论脐静脉-门静脉再通成功率高,经脐静脉行侧脑室-门静脉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脑积水 创伤性 肝门静脉 脐静脉 再通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脑干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创手术治疗的32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选择、手术技巧、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其中中脑出血3例,脑桥出血22例,延髓血肿1例,中脑-脑桥联合出血4例,脑桥-延髓出血2例。血肿量3.6-21ml,平均8.6ml。按出血量将脑干出血分为3组:≤5ml,5.1-10ml,〉10ml。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17例,神经导航引导手术25例。3个月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经微创手术成功清除血肿,其中27例血肿清除彻底,另外5例大部分清除血肿,1个月内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3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1例。术后3个月存活28例,死亡4例。术后随访3个月,GOS评分5分3例、4分9例、3分12例、2分4例、1分4例。结论采用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的疗效。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提高脑干出血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脑干出血 手术入路 显微技巧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术前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显微手术切除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在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显微手术切除SDAVF,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SDAVF完全切除。随访9~17个月,症状好转7例,稳定1例。结论术前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硬脊膜动静脉瘘 脊髓血管造影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吲哚菁绿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h"入院。患者2h前(2014-5-188∶30am)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摔倒在地,左侧肢体不能抬起,头部未着地,不能自行站起,无意识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视物双影,无尿便失禁,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急诊,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未见出血灶(图1A),考虑脑梗死可能,启动"溶栓流程"。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出血转化
  • 简介:近年脑出血的干细胞治疗策略因其良好的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者的兴趣。临床前研究表明移植诸如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均可获得不错的疗效,并揭示了脑出血后干细胞移植治疗起效的可能机制有细胞替代、神经营养与保护、促血管生成、免疫炎症反应调节等。尽管临床研究也表明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但影响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几大关键因素尚未确定,例如移植的细胞类型、细胞数量、移植时间、最佳给药途径、最佳受众人群以及如何追踪细胞等。本文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就以上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脑出血 干细胞 关键因素
  • 简介:发病率逐年增高的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急重,常伴有胸、腹、四肢等复合伤,病程中又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环节多而复杂,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详细动态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十分重要。监控中心静脉压了解血液动力学状况,有助于科学的合理的达到最大限度脱水降颅压效果,并指导输液、纠正低血容量及预防心衰、休克等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改善患者愈后,收集我科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93例重型颅脑患者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循环血量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3年9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微创穿刺行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术后尿激酶溶血引流治疗的39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死亡5例(12.8%),1例发生迟发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依据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15例(38.5%),日常生活可基本自理者11例(28.2%),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者8例(20.5%)。结论微创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有效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 标签: 微创 脑室外引流术 脑室出血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类型,以及可能的防治措施。方法对7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的规律和原因。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及脑内血肿4例,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主要的三类迟发性颅内出血。结论选择合适的分流管、调整合适阀门压力以及熟练掌握脑室穿刺技巧可以减少及避免出现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迟发性颅内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用西门子Artiszeebiplane双平板DSA,所配设备Systemsyngo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将DSA二维原始序列数据用Iflow软件分析处理,在一张图像上分别用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标记显示一侧颈内动脉或一侧椎动脉的全程血流情况。结果利用Iflow软件处理后能在同一张影像上显示脑血流彩色全循环图像,清晰显示血管走向、狭窄、闭塞等病变,可以自动计算出循环不同期血流达峰时间,帮助诊断、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指导治疗。结论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影像诊断学的新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 诊断
  • 简介:在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尤其是铣刀铣开骨瓣过程中,颅骨关建钻孔位置的选取对横窦、乙状窦的保护至关重要。以往多采用颅骨表面解剖标记来确定关键孔的颅骨外表面的位置,常用的解剖标记包括星点、上项线、乳突后缘等[1]。应用最广泛的为星点,即枕乳缝、顶乳缝、人字缝的交点,此点被广泛认为是横窦乙状窦移行处的颅骨表面标记。

  • 标签: 后颅窝 横窦 静脉窦 星点 上项线 人字缝
  • 简介: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脑组织和血管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估术后3-6个月患者功能状态。结果本组血肿清除〉90%16例,80%-90%1例;再出1例。其中1例患者因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死亡。随访3-6个月,KPS90-100分3例,60-80分9例,30-50分4例,10-20分1例。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有利于保护重要的大脑皮层和血管,是显微清除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外侧裂-岛叶入路 基底节区 脑出血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与伽玛刀治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及癫痫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通过CT、MRI检查及Engel分级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后出血、癫痫及放射性脑水肿情况。结果手术组术前共9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2例;伽玛刀治疗前12例有癫痫病史,术后新发癫痫3例;手术及伽玛刀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癫痫(P〉0.05)。手术治疗后无再出病例,伽玛刀治疗后2例发生再出,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早期轻度脑水肿19例,中度脑水肿11例,严重脑水肿1例;伽玛刀治疗后中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5例;伽玛刀组局灶脑水肿明显多于手术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病灶依然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而对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者伽玛刀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伽玛刀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局灶性脑水肿,无明显诱发或加重癫痫和出血的风险,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再出机率将进一步降低。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治疗 伽玛刀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小脑出血患者行Ommaya囊埋置侧脑室引流术,Ommaya囊穿刺外引流脑脊液。结果2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根据患者出院时的GOS评级:预后良好l7例,中残8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是对常规脑室外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改进方法,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OMMAYA囊 脑室外引流 小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流储备(CVR)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双盲法,对SAH患者进行CO2吸入试验,并用TCD测定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计算CVR值。将患者分为CVR下降的病例组、CVR正常的病例组、CVR下降的对照组及CVR正常的对照组。结果对4组DCI发生率进行校正的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VR下降可作为DCI发生的预测指标。结论对SAH患者进行CVR的评估可作为临床预测DCI发生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桥静脉解剖位置及其术中保留对窦镰旁脑膜瘤切除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桥静脉位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表面为Ⅰ型,桥静脉位于肿瘤深部为Ⅱ型。预后不良包括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结果术中发现Ⅰ型95例,Ⅱ型14例,11例未发现桥静脉仅在肿瘤深部发现皮层静脉。术后早期预后不良13例(10.8%),其中死亡4例(3.3%),新增或原神经功能障碍加重9例(7.5%)。Ⅰ型病例中,52例术中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11例(21.1%);43例术中未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不良1例(2.3%);两者术后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所有病例中,52例术中离断桥静脉,早期预后不良11例(21.1%);68例术中未离断桥静脉,早期不良预后2例(3.5%);两者术后早期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桥静脉位于窦镰旁脑膜瘤时,术中容易损伤;桥静脉一旦损伤,术后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增高;我们建议提高桥静脉的保留率以减少手术的直接并发症。

  • 标签: 窦镰旁脑膜瘤 桥静脉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单纯基底节区内囊以外的血肿患者,其中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28例。从手术方法、血肿暴露、血肿清除难易、术中止血、术中脑组织损伤、术后复查、患者恢复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外侧裂-岛叶与经颞上回入路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组比较,在72h再出率及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中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优于经颞上回入路。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 经颞上回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可溶性Fas(sFas)、Fas配体(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慢性脑积水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给118例aSAH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行腰穿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sFas、sFasL浓度。另选取12例发热颅内感染待排患者为对照组。在发病后3个月时,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aSAH患者的预后。对aSAH组发生脑积水与无脑积水患者,以及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脑脊液sFas、sFasL浓度进行比较。结果aSAH组患者中发生慢性脑积水24例(20%)。aSAH组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脑脊液sFas、FasL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积水组发病后第7-9d的脑脊液sFas及第10-12d的sFasL浓度显著高于无脑积水组(均P〈0.05)。重度残疾组和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Fas、sFasL浓度均显著高于恢复良好组和轻度残疾组(均P〈0.05);植物生存组脑脊液sFasL浓度还显著高于重度残疾组(P〈0.05)。结论aSAH患者发病后脑脊液sFas、sFasL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变化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关系不大,但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关系。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FAS SFASL 脑积水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