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3月26日,为期3周的第2届“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牙学院本科生交换项目”正式启动,本次项目共接待5名伊利诺伊大学本科生。当天下午,光华口腔医学院举行项目启动仪式。李祥之党委书记、林焕彩副院长、韦曦院长助理及带教老师出席了仪式。林焕彩副院长代表学院向交换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概况、培养特色、本科教育,以及交换生在校期间的安排。教师代表彭志翔教授发言,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美国访学期间的见闻和感受,希望交换生在光华的3周能学有所成。随后,伊利诺伊大学牙学院交换生代表JasminGuzman发言,对学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期待在光华学习期间扩大视野,提升能力。

  • 标签: 口腔医学院 中山大学 大学本科 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 启动仪式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混合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混合RD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其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光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胞质苍白或呈嗜酸性淡染的特征性组织细胞,可见明显的淋巴吞噬现象(emperipolesis),免疫组化S-100和CD68染色阳性,CD1a阴性。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有颌面骨破坏吸收,容易误诊。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结论头颈部混合RDD具有一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但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困难。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不确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随访。

  • 标签: ROSAI-DORFMAN病 组织细胞增多症 头颈部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影像扫描和重建技术、三维头影测量技术,比较骨Ⅰ类和Ⅱ类正畸患者口咽气道的三维结构差异.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骨面型分为骨Ⅰ类组和骨Ⅱ类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均角研究对象共22对.将所有研究对象正畸初诊时拍摄的全头颅CBCT影像导入DolphinImaging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其口咽气道、腭咽气道、舌咽气道的气道容积、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矢状径、横径及其比例关系,对两组间的气道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骨Ⅱ类患者的舌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144.27±68.30)mm^2]及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矢状径[(8.28±2.58)mm]较骨Ⅰ类患者[(193.93±71.54)mm^2,(9.76±2.22)mm]小(P≤0.05).结论骨Ⅰ类和Ⅱ类患者口咽气道三维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矢状骨对口咽气道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口咽气道 CBCT 三维测量 骨型分类
  • 简介:一、病历摘要患者,女,33岁,汉族.主诉:前牙不齐求隐形矫治.患者二十年前因“虎牙”固定正畸治疗,未认真保持发生复发.家族中母亲有类似错(牙合)情况,全身状况良好.二、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部对称,侧面观凸面型,上颌前突,下颌正常.有偏侧咀嚼十余年至今.口内检查:恒牙(牙合),14、24、34、44、18、48口内未见,36烤瓷全冠不良修复体修复,26伸长,右侧尖牙、磨牙中性偏远中关系,左侧尖牙、磨牙远中关系。

  • 标签: 上颌磨牙远移 矫治技术 不良修复体 应用 病例 固定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为毛细血管2例、混合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病理分为海绵血管.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3D打印及其相应计算机辅助医疗模拟技术能根据患者需要,快速制备适合不同患者个性化要求的生物医用材料,并能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精确控制,以精确修复病变组织或器官,并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模拟操作等,改进治疗方法,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这种新兴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生物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修复领域中的相关文献,以综述3D打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动态及其进展。

  • 标签: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 颌面修复重建 个性化植入物
  • 简介: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是通过对三维数字模型的实体重建,应用于工业、医学等各个领域,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3D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医学的应用将在未来逐渐代替传统修复工艺。文章综述了3D打印技术的原理,在口腔修复学领域的应用及优势。

  • 标签: 3D打印 快速成型技术 口腔修复学
  • 简介:2014年11月15日,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高等学校5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规划国家级第1版数字教材《口腔种植学》定稿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召开,《口腔种植学》教材全体编委及有关参编人员参加了会议。教育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周学东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刘红霞主任出席了本次会议。

  • 标签: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专业 口腔种植学 5年制本科 高等学校 定稿会
  • 简介:目的:探讨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导板用于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术中的可行性。方法:上颌牙列缺失的患者共13例,对患者进行CBCT检查,采集数据,设计并制作CAD/CAM导板,导板辅助下不翻瓣植入92颗种植体,种植后CBCT再次检查,对比种植后种植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种植体位置偏倚。结果:CAD/CAM辅助下头部偏差(0.83±0.05)mm,根部平均偏差(0.88±0.13)mm,深度平均偏差(0.75±0.19)mm,角度平均偏差(1.13±0.03)°。结论:CAD/CAM种植导板辅助下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有一定位置偏倚,但尚在可接受程度内,在上颌牙列缺失需要种植修复的患者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AD/CAM导板 上颌牙列缺失 偏倚
  • 简介:目的:探究两种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厌氧条件下培养ⅠfimA、Ⅳ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并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在共培养2、8、24和48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结果:Ⅰ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后8h,促增殖作用明显,但是24和48h平滑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Ⅳ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没有明显促细胞增殖或细胞毒性作用。结论:ⅠfimA和Ⅳ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Ⅰ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有明显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作用。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fimA CCK-8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分析Ⅱ糖尿病(typetwo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oxidativeproteinproducts,AOPPs)与血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能否通过测量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的含量来间接反映血浆甘油三酯的水平,从而为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危害程度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56例T2DM患者(女性32例,男性24例,平均年龄51.31±5.83岁),分别测量其血浆TG、血浆AOPPs、唾液AOPPs三者含量.分析T2DM患者血浆TG与血浆和唾液中AOPPs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结果:T2DM患者血浆TG含量、血浆中AOPPs含量及唾液中AOPP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浆TG与血浆中AOPPs含量呈正性相关关系(r=0.686,P<0.001),与唾液中AOPPs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0.693,P<0.001).血浆中AOPPs含量与唾液中AOPP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474,P<0.001).结论:Ⅱ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血浆和唾液中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与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Ⅱ糖尿病患者的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可间接反映血浆甘油三酯的水平.

  • 标签: Ⅱ型糖尿病 甘油三酯 血浆 唾液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行上牙槽前、中神经阻滞麻醉(AMSA)在上颌牙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5例因牙周炎需要进行牙周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颌牙列左右两侧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AMSA及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阿替卡因。注射后采用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比较注射疼痛,通过临床评估及问卷调查评估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麻醉后唇颊不适程度及麻醉时间,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VAS值为1.86±0.76,对照组为3.18±1.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7,P<0.001)。试验组成功率为82.2%,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71,P=0.19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试验组患者均无唇颊麻木不适感,而对照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适感,麻醉后舒适程度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8.857,P<0.001)。试验组麻醉时间均为30~90min,而对照组中83.3%为61~120min,试验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Z=-5.748,P<0.001)。结论在上颌牙周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进行AMSA具有一定优势,患者感觉舒适,更容易被接受。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上牙槽神经 浸润麻醉 局部 牙科刮治术 牙根平滑术
  • 简介: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在疾病治疗中所具有的精确、微创、无痛等优越性及其产生的多种生物学效应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其在口腔医学,特别是口腔美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了口腔医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和领域,包括牙体、牙周、口腔黏膜病、口腔正畸、口腔修复以及口腔颌面部美容等。不同种类的激光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作用,其在口腔美学中的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本文将对激光在口腔美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使广大口腔医生对激光在口腔美学中的应用有所了解,并能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激光治疗 口腔美学 美容牙科
  • 简介:目的探讨橡皮障在口腔正畸科粘结托槽中的作用。方法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粘结托槽400个。橡皮障组作为试验组;另一组棉球隔湿后作为对照组,对托槽脱落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托槽脱落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橡皮障隔湿作用高于棉球隔湿法,有助于减少托槽脱落率。

  • 标签: 橡皮障 正畸 托槽粘结
  • 简介:机器人辅助手术因具有较传统微创技术更加可视、精确、灵活的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颈淋巴清扫术作为头颈外科的经典术式之一,近年来也有单位开始在机器人辅助下对其进行尝试.本文就机器人手术的现状,机器人辅助颈淋巴清扫术的不同手术入路的应用进展、不足与前景等作一综述。

  • 标签: 机器人 颈淋巴清扫术 手术入路
  • 简介:固定义齿修复过程中,为获得设计良好、制作精密的修复体,对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良好的排龈要求在获得清晰印模的同时保护龈沟底部的上皮附着,确保生物学宽度不被侵犯。因此,优良的固定修复离不开正确合理的排龈,对于平龈或龈下边缘的修复体而言,排龈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者就近年来排龈技术在固定修复中的发展及应用作一简要的综述。

  • 标签: 排龈技术 排龈 固定修复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微种植钉在治疗双颌前突伴露龈笑患者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例临床表现双颌前突伴露龈微笑的患者,在前牙区与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并以其为支抗内收压低上切牙。治疗前后测量头颅定位侧位片与模型,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测量值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上下切牙牙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SN:t=11.993,P=0.001;L1?MP:t=6.439,P=0.001),上下切牙治疗前后的垂直向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PP:t=2.591,P=0.018;L1/MP:t=4.339,P=0.002)。软组织测量值及牙龈暴露量呈明显改善(GSL:t=3.198,P=0.008)。结论在治疗双颌前突伴露龈微笑患者时,可选择在前牙区与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有助于在内收前牙的同时改善露龈笑。

  • 标签: 微种植钉 露龈笑 双颌前突
  • 简介:颞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关节之一,其位置深在,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方法加以研究.传统的二维影像检查方法由于影像重叠及失真,影响其准确性,而锥形束CT克服了这些缺点,能够在三维方向上对颞下颌关节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断及病理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超声技术行牙半切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一侧基本完好,一侧病变严重的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颗。对照组行传统的牙半切术,实验组应用显微超声技术行牙半切术,术后1、3年后复诊评估其成功率以及边缘性牙龈炎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统计牙半切术的疗效,当频数少于5时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两组术后1年和3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1,P3=1),实验组术后3年边缘性牙龈炎发生率低(P=0.035)。结论显微超声技术行牙半切术可以有效的保存一侧基本完好,一侧病变严重的患牙,可有效降低术后边缘性牙龈炎的发生。

  • 标签: 牙半切术 显微根周手术 超声技术 边缘性牙龈炎
  • 简介: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三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女性的C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2);女性的W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温觉刺激更为敏感(P=0.012);女性的HP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34)。V2比V3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01),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V3左右两侧的QST各项指数均无差异。结论:温度和机械的定量感觉测试可作为评价三叉神经区域感觉功能状况的一种手段。

  • 标签: 颌面部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