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9年1月,应用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混合液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785例。采用DXM5mg/1mL配PYM8mg加2%利多卡因3mL.按每1cm×1cm的囊肿内注入1mL混合药液(含PYM2mg,DXM1.25mg)酌情用药。7~10d注射1次,1~4次为1个疗程。囊肿完全消失者为治愈;囊肿基本消失,但患侧可触及变硬舌下腺者为基本治愈;囊肿缩小一半以上,不能完全消失需手术治疗者为好转。结果:785例患者中.男270例,女515例,年龄7个月~74岁,平均年龄为33.5岁。经6个月~48个月随访.治愈756例(96.31%),基本治愈26例(3.31%),好转3例(0.38%)。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9.62%,有效率为100%。31例(3.95%)注射区肿痛,舌缘麻木21例(2.68%),下颌下区肿痛11例(1.4%);未见高热、皮疹、休克等过敏反应。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安全有效,可作为某些病例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舌下腺囊肿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 简介: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的无创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19例,隔周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治愈者,间隔1周开始第2疗程治疗。记录病变转归和不良反应,追踪随访。评价疗效。结果经过3—8次局部注射,16例患儿完全治愈,腮腺咬肌区病变消退,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注射期间未见局部溃疡,无过敏病例。随访1~3年,未见复发,无瘢痕形成及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病变范围较大的患儿,注射1疗程后因疗效不显著,分别改行手术或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治疗.随访可见手术瘢痕,腮腺咬肌区轻度凹陷畸形.手术治疗的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均无复发。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治愈率高.不遗留瘢痕.不损伤面神绎.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侣对大范围的静脉畸形疗效较善.需配合其官治疗.

  • 标签: 婴幼儿 腮腺咬肌区 静脉畸形 平阳霉素 硬化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11.8岁。通过注射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只接受1次治疗。结果:除术区2~3周肿胀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诊6~12个月(平均8.4个月),19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结论: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经皮硬化术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效果良好,并且简单、安全和可靠。

  • 标签: 静脉畸形 生物胶 OK-432 平阳霉素 面颈部 硬化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3月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82例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具体如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mg/8mL;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及混合型淋巴管畸形为8mg/5mL;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mg/3mL。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结果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43.3%;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93.3%;病损直径〉5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88.9%;混合型淋巴管畸形的治愈率为60.0%。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出现全身发热4例,出现局部溃疡1例,均未见肺纤维化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适宜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治疗相对安全。

  • 标签: 平阳霉素
  • 简介:目的:评价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先以外科手术翻瓣显露病变,应用Nd:YAG激光照射凝固静脉畸形病灶,使病变萎缩消退,残余病变配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共治疗36例13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访1~8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2.5个月,治疗前、后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结果:显效29例,占80.6%;有效7例,占19.4%;总有效率100%,无复发病例。22例腮腺咬肌区及面颊部静脉畸形患者中,5例出院时伴部分面神经损伤症状。术后随访观察3个月,经Buttes—Fisch面神经评分系统评估,3例得分为100分,完全恢复;2例分别获得94.7、98分,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翻瓣激光结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疗效及安全性满意。

  • 标签: 手术 ND:YAG激光 平阳霉素 口腔颌面部 静脉畸形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治疗面颈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2月—2016年12月,选择22例面颈部动静脉畸形病例,应用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技术进行治疗。其中15例患者给予单纯经皮穿刺直接注射治疗,2例患者除原发灶区经皮穿刺直接注射外,同时行面动脉注射治疗,6例患者栓塞硬化治疗完成后,手术切除病变区增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及残余病变。治疗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CTA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2例患者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9~74岁(平均28岁)。18例(81.8%)患者病变消退率大于90%,4例(18.2%)病变消退率大于50%。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皮肤发白或青紫色改变,提示组织缺血或回流受阻。1例患者额部出现皮肤浅层坏死,局部形成薄痂;2例患者出现唇黏膜浅溃疡,均自行愈合。随访发现,3例患者病变继续生长。结论:纤维蛋白胶复合平阳霉素栓塞硬化技术用于治疗面颈部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尤其对局限性扩张型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平阳霉素 纤维蛋白胶 硬化治疗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对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增殖期血管瘤婴幼儿23例,分别于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时采集瘤内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瘤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后3d和7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d时,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能明显降低瘤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但具有时效性,仅依此来评估婴幼儿血管瘤生长增殖速度及平阳霉素的治疗效果有待商榷。

  • 标签: 血管瘤 平阳霉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自噬诱导对舌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帕霉素(Rap)诱导上调舌鳞癌Tca8113细胞自噬活性,westernblot检测诱导后Tea8113细胞自噬标记蛋白Beclinl和LC3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自噬诱导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ound—healing检测诱导后细胞迁移能力改变: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Rap诱导6h即可上调舌鳞癌Tca8113细胞自噬标记蛋白LC3-II表达,24h时LC3-II表达最强,自噬活性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Rap诱导后细胞生长明显抑制(P〈0.05),迁移速率减慢。结论上调舌鳞癌细胞自噬活性可以抑制其增殖和迁移。

  • 标签: 雷帕霉素 自噬 舌鳞癌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改善种植体周围骨质量对于种植体植入术后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显著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在不同奈酸锶(Strontiumranelate.SR)浓度(锶离子[Sr^2+]浓度分别为0、2、20、40和80mmol/L)溶液中实现钛表面奈酸锶-壳聚糖涂层的包覆,以期利用锶离子(Sr^2+)促进骨组织结合的作用。采用X线衍射仪(X-ray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FTIR)表征载奈酸锶的壳聚糖涂层的理化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coupledplasmaopticalemissionspectrometry,ICP-OES)测定药物涂层溶解/释放机制。同时,通过研究原代成骨细胞(PrimarYosteoblasts,POBs)细胞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关键成骨基因表达定量分析评估体外细胞应答水平。结果:XRD和FTIR结果显示.只有少量奈酸锶通过氢键或共轭效应与壳聚糖发生化学反应。Sr^2+的爆发性释放期(70%-85%)出现于最初三天,紧接着进入较为缓慢的释放阶段。当奈酸锶处于较低浓度(2mmol/L或者20mmol/L)时.载有奈酸锶的壳聚糖涂层对细胞应答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原代成骨细胞增殖上升.ALP活性增加以及人骨形成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Runx-2)、ALP和骨钙蛋白高表达;但当奈酸锶处于较高浓度(40mmol/L或者80mmol/L).该涂层反而抑制原代成骨细胞(POB)生长。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钛表面包覆的奈酸锶负载壳聚糖涂层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为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一个潜在的新方法。

  • 标签: 原代成骨细胞 雷奈酸锶 表面涂层 壳聚糖 钛表面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