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夏季来临,游泳是人们用来消暑降温兼强身健体的一项好运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游泳池游泳的自我卫生护理切莫忽视。洁肤一般来说,游泳池里的池水比较混浊而不干净。同时,池水里氯制剂消毒成分残留在皮肤上,容易刺激皮肤,造成不适。

  • 标签: 游泳池 护理 卫生 强身健体 制剂消毒 池水
  • 简介:目的研究家庭护理管理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出院的价值。方法20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家庭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为7.0%,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48例,一般满意50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38例,一般满意45例,不满意17例,护理满意度为8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护理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家庭护理管理 再入院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安全性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安全性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安全性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安全性主动监测体系。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上市后监测 主动监测 综述
  • 简介: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编排格式规范,自2016年第1期开始要求:(1)对于有DOI编码的文章须注录DOI,列于该条文献末尾。(2)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著录。在文献序号先列出中文文献,另起行列出该文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的首字母大写,名按音节首字母大写的缩写形式。中文刊名使用其刊名的英文简称,不使用汉语拼音名称,无规范英文简称者著录英文刊名全称。示例:

  • 标签: 文后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 中文文献 汉语拼音 中华医学会 编排格式
  • 简介:患者,女,68岁,因"双侧间断性鼻塞4个月,加重伴间断性鼻出血2个月"于2016年1月1日入院。查体:双侧鼻腔鼻咽部可见表面光滑的暗紫色肿物,肿物较为固定。鼻窦CT:鼻孔区可见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阻塞鼻孔,并向咽腔内突入,约2.5cm×2.0cm,见图1。鼻窦MRI:鼻孔区可见分叶状团块影,T2WI成等信号,T1WI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2.5cm×2.0cm,界清,

  • 标签: 后鼻孔 恶性黑色素瘤 分叶状 软组织密度影 双侧鼻腔 鼻咽部
  • 简介:在我国,战争与现代社会精神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是医学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从PTSD的症状、产生PTSD的原因、PTSD发生的生物学机制、PTSD的预防和药物治疗等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PTSD研究的状况。指出PTSD的发生与事件(战争、创伤)、个性特征和社会因素有关;其发病的神经生理机制与决定记忆、情绪、思维和社交的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目前对PTSD是以心理治疗和靶症状药物疗法(主要采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为主。未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多肽、第二信使、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等研究的理论,将为PTS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将为发展新型的抗PTSD药物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强对PTS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我国和我军医学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具有军事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 标签: 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 药物治疗 抗抑郁 抗焦虑 研究
  • 简介:目的对腹部外伤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观察与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做好病情监测、术前急救、术后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并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统计。结果经过急救及相应的护理操作,本组35例患者中,治愈的有31例,好转3例,无效1例(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总有效率为97.1%。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5.8±4.6)d,未有1例出现压疮、伤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对腹部外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有利于促进抢救效率的提高。

  • 标签: 腹部外伤 失血性休克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析新生儿换血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均接受换血治疗,对60例患儿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儿治疗出现血小板减少30例(50.00%),低钙血症10例(16.67%),低血糖症10例(16.67%)。换血时年龄是导致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单一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换血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换血时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需要在换血时充分考虑。

  • 标签: 新生儿 换血治疗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效果。方法10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抗抑郁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1.3±3.2)分低于对照组的(19.8±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增加抗抑郁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存在的抑郁情绪,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及康复效率。

  • 标签: 抗抑郁治疗 脑卒中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不同移植术式干眼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移植术A、B组,每组80例。移植术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移植术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情况和翼状胬肉治疗效果、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情况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移植术B组翼状胬肉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移植术A组(85.00%)(P<0.05)。移植术B组术后干眼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移植术A组(12.5%)(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的临床效果优于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效果,对泪液功能无不良影响,可降低术后干眼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 不同移植术式 干眼症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卒中抑郁/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12例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每次1片,每日清晨服1次。所有患者治疗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前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血浆P物质(SP)、神经肽Y(NPY)、皮质醇(Cor)含量及副作用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0.26%和87.8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P、Cor均明显下降,NPY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厌食、恶心、头晕、失眠等反应,但均可耐受,观察组的TE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卒中抑郁/焦虑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神经肽和皮质醇水平,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焦虑 帕罗西汀 安全性
  • 简介:血糖的内在机制是胰岛素早时相分泌不足,导致无法抑制肝糖异生和肝糖原分解,最终肝脏内源性葡萄糖输出增加,促进餐高血糖,这一点在中国人群中尤为突出。因此,中国人群的血糖管理重点在餐血糖,而且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显示餐高血糖显著影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本文从餐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特点和成因入手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降糖药物特点,探讨适合中国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 餐后血糖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临床观察。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恢复,研究组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恢复。观察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痊愈46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中痊愈患者40例,好转1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完成手术后应及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胆患者 外科手术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延续护理模式在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贫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经介入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所有患者治疗均出现贫血症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护理,实验组给予出院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遵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再次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贫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RBC、HG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模式能改善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贫血患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遵医性,故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介入治疗 贫血 延续护理模式
  • 简介:目的研究对比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8例肾囊肿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实行腹腔镜去顶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1/2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6/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去顶术治疗肾囊肿效果更为明显,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后腹腔镜 肾囊肿 开放手术
  • 简介: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methotrexate,HD-MTX)化疗可能出现消除延迟,并造成骨髓抑制、黏膜损伤、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如何减少消除延迟的发生,并通过预防和解救措施,将患者的身体损害减至最小是HD-MTX化疗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总结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从患者生理状态、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HD-MTX化疗消除延迟的发生机制和解救方法。

  • 标签: 甲氨蝶呤 消除延迟 影响因素 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子宫内膜癌老年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中的工作切入点。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在抗凝药物的选择、药物剂量调整方面向医师提出适当的建议,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改变和药物相互作用,防止不良事件发生。结果临床药师的部分建议被医师采纳,患者顺利完成抗凝治疗,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化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探讨给予枕横位及枕位产妇综合护理措施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产科发生枕横位及枕位的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及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枕横位及枕位产妇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新生儿窒息情况发生,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 标签: 综合护理措施 枕横位 枕后位 分娩方式 新生儿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指导1例66岁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消化道出血用药,体现临床药师在患者个体化用药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相关文献,对1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用药干预。结果:给予患者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90U·kg^-1q3h共应用2次,患者出血逐渐停止。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应用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有效,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 重度血小板减少 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d是引起PICC置管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骨感染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