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BCD2013'Biochars,CompostsandDigestates.Production,Characterization,Regulation,Marketing,UsesandEnvironmentalImpact'willbeheldinBari,Italy,fromOctober17to20,2013,andpresidedbyProf.NicolaSenesioftheUniversityofBari.TheConferencewillfocusonanddevelopthevarious

  • 标签: 国际会议 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 环境影响 环境领域 WWW
  • 简介: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新疆小流域治理特殊新疆低山丘陵区,选取具有代表伊犁新源县阿拉玛勒小流域研究对象,在对该小流域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主要措施及其治理模式。该小流域沟采用了沟头防护、沟道治理、水土保持林等措施,使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提出阿拉玛勒小流域以谷坊工程措施为主,辅以生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治理模式,探讨新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流失 治理模式 植物谷坊
  • 简介:为了寻找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径流特征,基于闽江流域4个控制水文站近61a(1950--2010年)月径流资料,采用TFPw—MK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演变趋势,并与MK、PW—MK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序列普遍存在自相关,TFPw—MK法比较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检测,且序列自相关系数是影响检测结果关键因素。2)闽江流域近61a径流演变主要趋势年径流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汛期和春季径流以下降趋势为主,非汛期、夏秋冬季径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趋势显著,月最大和月最小径流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且多数站点趋势显著,同时序列长度对趋势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径流 TFPW-MK 时间尺度 自相关系数 闽江流域
  • 简介: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重庆四面山4种水源涵养林土壤抗冲进行试验研究,并探讨土壤抗冲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坡度、根系影响。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抗冲最大,其次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最小,其抗冲刷系数分别为20.153、14.717、10.819和4.615L·min/g;林地土壤抗冲A0层强于A层,并随水流冲刷时间延长呈指数函数增大;研究范围内,25。是林地土壤抗冲转折坡度;〈3mm根系是四面山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根系主要成分,林地A。层土壤抗冲受〈1mm、1~3mm、3~5mm根系根量死生物量影响,A层主要受3~5mm根系根量及其根长影响。

  • 标签: 土壤抗冲性 坡度 根系 水源涵养林 四面山
  • 简介:为了了解坝系工程新疆小流域治理中应用效果,考察阿勒泰将军沟以坝系工程措施为主小流域治理模式效果和问题。结果表明:坝系工程在短期内能有效地降低洪水流速,拦挡泥沙;但将军沟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季节洪水冲刷,导致坝系损毁严重,单纯坝系工程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且造成投资浪费。提出在新疆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必须以生态修复为主,坝系工程为辅助措施,因害设防,才能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目的。

  • 标签: 坝系工程 小流域治理 治理模式
  • 简介:近年来,国家对水利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纲领政策文件,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使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形势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更高要求。结合麻江县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分析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就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做好贵州省县级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操作较强积极建议。

  • 标签: 新时期 工业化 城镇化 水土保持 工作 建议
  • 简介:文章将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比值定义流域侵蚀控制度,并以王茂沟流域例说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王茂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2573t/(km^2·a);使用王茂沟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图,计算得出王茂沟流域实际土壤侵蚀模数7413t/(km^2·a),王茂沟流域侵蚀控制度0.35,造成王茂沟流域2004年流域侵蚀控制度较低原因是王茂沟流域还存在一定数量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积较少。建议将流域停饨榨制摩作为评价流域水土保持现状指标。

  • 标签: 水土保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容许土壤流失量 流域侵蚀控制度 黄土高原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以及相应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最活跃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
  • 简介: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距法、红外线传感器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激光测距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全面回顾各方法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基础上,分析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常用方法:统计方法指数、地统计学指数和分形多重分形模型。认为:1)差分GPS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和近景摄影测量法将在亚毫米一,厘米级地表微地形测量地表粗糙度多尺度特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简单、方便测针法可能在野外测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以地表微地形测量技术基础,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亟需形成一套完整“测量一定量化一模型应用”范式,同时应加强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异质和各向异性研究,发展统一地表粗糙度定量化方法。

  • 标签: 地表微地形 地表粗糙度 定量化 接触式 非接触式
  • 简介: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工程措施部分普遍应用浆砌石拦渣坝进行系统受力分析、静力平衡原理探讨;依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对典型设计拦渣坝进行抗滑、抗倾以及地基承载力计算以确保拦渣坝安全稳定,发挥拦渣功效,减少水土流失。

  • 标签: 拦渣坝 典型设计 安全稳定性
  • 简介:探讨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退化特征与分形机制,对鲁中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运用土壤分形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通过测定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和经济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分形特征与入渗性能,探讨土壤人渗速率与土壤颗粒分维孔隙分维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土壤颗粒分维数与孔隙分维数表现为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弃耕地〉坡耕地;2)研究区土壤颗粒分维与孔隙分维数之间显著正相关,二与土壤黏粒粉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入渗速率显著负相关;3)霍顿入渗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比较适用于拟合研究区土壤入渗过程与入渗速率,菲利浦模型适用较差。因此,研究区土壤具有粗骨砂土物理特性,坡耕地耕作会加剧土壤中粉粒和黏粒等细粒物质流失,降低土壤颗粒分布与孔隙分布均匀及其分维数,导致土壤入渗性能增强但水肥保蓄性能降低。

  • 标签: 土壤结构 土壤入渗 分形维数 坡耕地 鲁中山区
  • 简介:为了评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水土资源破坏程度,运用水蚀径流场法、水蚀侵蚀沟法、水蚀控制断面卡口站法和风蚀简易小区法4种不同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采用由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构成指标体系来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通过实时监测,最终得出:项目区8年间扰动土地整治达到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达到93.7%,植被覆盖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高达9600t/(km2·a),工程护坡减沙50%,造林减沙65.22%,人工种草减沙71.52%。本工程采用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实测数据、应用指标等对同类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投资决策、建设实施后期评价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水土保持监测 体系 评价 结果 指标
  • 简介:江苏省沿海平原沙土区地表沙土松软,土壤扰动后,强降水情况下极易产生流失。随着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加,导致沿海地区河道淤塞,灌排困难,农田日益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以华能启东风电场工程例,分析沿海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和特点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产生水土流失和存在水土流失隐患,提出了相应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以水力侵蚀为主平原沙土区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设计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进行了探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实施后,项目范围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防治,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经验。

  • 标签: 沿海平原沙土区 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保持 措施
  • 简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方法,进行土样采集,共计采样点268个,研究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特征,以及与土壤全氮之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增加增大,不同土层下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均表现为农地〉林地〉草地。经ANOVA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在10—40cm土层粉黏粒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10~20cm土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更能代表不同土地利用差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坡向和海拔无显著相关。土壤全氮质量分数0~20cm土层与中粗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全氮质量分数20~60cm土层均与土壤粉黏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鹦鹉沟流域0~10cm土层土壤粉黏粒储量13.28万t,不同土地利用下0~10cm土层每m2土壤粉黏粒储量表现为农地〉林地〉草地,分别为74.71kg/m2、71.54kg/m2和70.23kg/m2。

  • 标签: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 地形 土地利用 丹江流域
  • 简介:研究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选取金安桥水电站重塑地貌2^#弃渣场和3^#弃渣场土壤研究对象,未受工程施工扰动灌草丛、林地和农田原地貌土壤作为对照,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①土壤容重为重塑地貌大于其原地貌;②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原地貌高于其重塑地貌,非毛管孔隙度则相反;③重塑地貌2^#和3^#渣场表层渣体粒径都较粗,〉5mm粒径颗粒组成百分比就达到64.53%和65.11%,比例不合理,原地貌农田土壤粒径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④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为原地貌大于重塑地貌,全磷、速效磷含量则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

  • 标签: 水电工程建设 土壤理化性质 影响
  • 简介:Theclosed-jarincubationmethodiswidelyusedtoestimatethemineralizationofsoilorganicC.TherearetwoCpools(i.e.,organicandinorganicC)incalcareoussoil.ToevaluatetheeffectofadditionalcarbonatesonCO2emissionfromcalcareoussoilduringclosed-jarincubation,threeincubationexperimentswereconductedbyaddingdifferenttypes(CaCO3andMgCO3)andamountsofcarbonatetothesoil.TheadditionofcarbonatessignificantlyincreasedCO2emissionfromthesoil;theincreaserangedfrom12.0%intheCaCO3amendedsoilto460%intheMgCO3amendedsoilduringa100-dincubation.CumulativeCO2productionattheendoftheincubationwasthreetimesgreaterintheMgCO3amendedsoilcomparedtotheCaCO3amendedone.TheCO2emissionincreasedwiththeamountofCaCO3addedtothesoil.Incontrast,CO2emissiondecreasedastheamountofMgCO3addedtothesoilincreased.Ourresultsconfirmedthattheclosed-jarincubationmethodcouldleadtoanoverestimateoforganicCmineralizationincalcareoussoils.BecauseofitseffectonsoilpHandthedissolutionofcarbonates,HgCl2shouldnotbeusedtosterilizecalcareoussoiliftheexperimentincludesthemeasurementofsoilCO2production.

  • 标签: 土壤CO2排放 石灰性土壤 碳酸盐 二氧化碳排放量 有机碳矿化 孵化期间
  • 简介:场降雨条件下小流域产流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广西猫儿山代表林区,利用三角形量水堰,对地表产流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林外降雨、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曲线波动基本一致;洪水产流曲线陡峭,随降雨变化洪水起伏较大,但洪水回落较慢,历时时间较长。河川径流洪峰最大流量与最大雨强几乎同时出现,洪峰滞后效应不明显;河川径流对大气降水响应有迟缓型、敏感型和平稳型特点。河川径流与林外降雨量前48h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

  • 标签: 广西 猫儿山 小流域 场降雨 产流过程
  • 简介:本文使用科罗拉多落石仿真程序(CRSP),判断来义村遭受到落石冲撞危险,并依据2005—2010年来义村集水区所发生天然灾害事件,探讨日雨量与降雨强度等水文资料与灾害发生之间关系,最后根据现场土壤采样,使用统一土壤分类法判断当地土砂是否适宜用于工程建造;从落石仿真程序仿真结果,可以得知来义村上边坡处落石发生机率相当高,需边坡设置防护设施保护村落安全;根据土壤分析结果,来义村周遭河床底质属于优良级配含砂砾石,可就地取材,配合防灾工程实施,由水文分析得知,降雨强度诱发来义村集水区发生灾害与否主要因素。

  • 标签: CRSP 土壤采样 降雨强度.
  • 简介: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前(1995--2002年)后(2002--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草)前,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具体表现为研究区面积比例、聚集度指数以及各景观类型变化幅度比较小,退耕还林(草)后,小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演变,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小,林草地面积比例迅速增加以及斑块边界复杂下降;2)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从46.26升高到47.54,多样指数从1.67下降到1.65,从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草地和林地景观为主景观异质程度较低景观生态系统;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研究区景观格局良性演化主要驱动力。

  • 标签: 退耕还林(草) 农牧交错带 景观格局 GIS 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