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应用标准地标准木-分层切割法对黄土高原中部陕西延安沙棘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开展了研究,并建立了气候生产力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林个体年龄的增长,其树高、胸径、材积累计生长量逐渐增加,20年生沙棘人工林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平均值分别为:0.2823×10-4m3和0.5731×10-4m3,生物量现存量为33.5818t·hm-2,80%以上为主林冠层;沙棘林年净生产量369.9454g·m-2,降水生产力为917.8200g·m-2·a-1,该区域沙棘林生产潜力很大.

  • 标签: 沙棘 干物质 积累机理
  • 简介:本文借鉴其它树种选优经验,制定了“黄土高原中部沙棘种质资源调查及选优方案”。把选优同种质资源清查工作结合进行。对该区沙棘分布较为集中,且具代表性的靖边县、黄龙县、陇县的沙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分类及选优,提出了适于陕西省沙棘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划分出25个沙棘类型,为沙棘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共选出适于当地繁殖栽培的优良单株80个。其中有29个丰产优良单株,1个大果型优良单株。

  • 标签: 沙棘 种质资源 调查 选优
  • 简介:本文对黄土高原中部油松、侧柏、刺槐、沙棘、胡颓子和火炬树等乡土树种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树高生长曲线分两种类型,以油松、侧柏等人工实生林为一种类型,即满足“慢一快一缓慢一稳降”生长规律,沙棘、火炬树等萌蘖林开始生长较快,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6树种树高平均生长量为0.4518±0.2763m,刺槐的最高,侧柏的最低;连年生长量平均值为0.3190±0.1358m,刺槐的最高,胡颓子的最低。6树种胸径平均生长量相对稳定,平均生长量为0.4170±0.1714cm,刺槐的最高,是侧柏的3倍多,阔叶树大于针叶树,实生林的较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平均值为0.3723±0.1205cm,油松的最大,侧柏的最小;随着年龄的增长,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6树种材积平均生长量平均值为3.1254×10^4±4.8827×10^-4m^3,刺槐的最大,侧柏的最小,二者相差20倍左右;材积连年生长量平均值为6.8956×10^4±10.1233×10^-4m^3,刺槐分别是油松和侧柏的2.38和15.34倍。生长量大小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降水量的影响。

  • 标签: 黄土高原中部 主要乡土树种 生长过程
  • 简介:本文对黄土高原中部引进的奥地利黑松、美国黄松、美人松、欧洲赤松、欧洲黑松等16个树种,林分个体树高平均生长量曲线分两种类型,以欧洲黑松为代表的第一种类型,苗期生长较快,随着年龄的增加,树高平均生长量趋于减慢且逐渐稳定,另外一种类型满足正常的"慢—快—缓慢—稳中有降"的生长规律。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369±0.097m,以美国黄松和欧洲黑松的最高(0.535±0.052m),以铁杉的最低(0.251±0.044m);树高连年生长量平均值为0.387±0.104m,欧洲黑松的最高,华山松的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63倍;16树种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在林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小,以美国黄松的最高(1.595±0.192cm),青扦的最低(0.363±0.088cm),二者相差近4倍,就乡土树种白皮松、华山松、金钱松、青扦、铁杉、樟子松(0.6048cm)与外来引进树种(0.8488cm)相比,国外引进树种的生长量远远高于国内引进树种。16树种胸径连年生长量平均值为0.7056±0.2570cm,美国黄松的最大(1.249±0.350cm),青扦的最小(0.376±0.241cm),外国引进树种高出乡土树种50.0%以上。

  • 标签: 黄土高原中部 主要引进树种 生长过程
  • 简介:用LI-6400光合仪全面系统测定了黄土高原中部人工沙棘林和秋胡颓子林的各种光合生理指标,主要结果为:两树种叶片光强响应曲线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及光饱和点数值分别为:-3.677μmol.CO2.m-2.s-1、-1.715μmol.CO2.m-2.s-1,0.0517mol.mol-1、0.0549mol.mol-1,7.367μmol.CO2.m-2.s-1、8.084μmol.CO2.m-2.s-1、71.15μmol.m-2.s-1、31.26μmol.m-2.s-1和213.7μmol.m-2.s-1、178.6μmol.m-2.s-1。两树种叶片CO2浓度响应曲线参数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暗呼吸速率、羧化效率及最大光合速率数值分别为:150.00μmol.mol-1、99.00μmol.mol-1,506.834μmol.mol-1、490.066μmol.mol-1,-1.100μmol.CO2.m-2.s-1、-2.349μmol.CO2.m-2.s-1,0.0063mol.mol-1、0.0245mol.mol-1,3.01μmol.CO2.m-2.s-1、14.80μmol.CO2.m-2.s-1。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12:00时。两树种叶片的ETR变化与光合速率同步,最大荧光产量Fm’在叶片转入黑暗后逐渐上升,17min左右趋于稳定;qP和qN变化不明显;当光适应的叶片转入黑暗下之后,NPQ开始下降,25min左右达到稳定。两树种叶片荧光强度响应曲线变化与其普通光强响应曲线类似,参数暗呼吸速率、光的补偿点、光的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其值分别为:-0.5106μmol.CO2.m-2.s-1、-1.3670μmol.CO2.m-2.s-1,14.72μmol.m-2.s-1、28.94μmol.m-2.s-1,259.6μmol.m-2.s-1、321.3μmol.m-2.s-1,8.494μmol.CO2.m-2.s-1、13.810μmol.CO2.m-2.s-1和0.0347mol.mol-1、0.0472mol.mol-1。两树种叶片荧光CO2响应曲线与普通光源CO2响应曲线变化规律相似,荧光CO2响应曲线参数暗呼吸速率、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以及羧化效率分别为:-0.091μmol.CO2.m-2.s-1、-1.018μmol.CO2.m-2.s-1,87.12μmol.mol-1、117.80μmol.mol-1,745.212μmol.mol-1、832.714μmol.mol-1,17.90μmol.CO2.m-2.s-1、22.40μmol.CO2.m-2.s-1和0.0077mol.mol-1、0.0129mol.mol-1。

  • 标签: 黄土高原 沙棘 秋胡颓子 光合机理 比较
  • 简介:本文对黄土高原中部(陕西省)沙棘分布较为集中,且具代表性的靖边县、黄龙县和陇县的沙棘果进行采样并分析了全果实粗蛋白、粗脂肪、鲜水分的含量及总酸度;果肉和果汁中维生素及糖类含量;沙棘果汁(原汁)中氨基酸含量;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鲜果肉油的脂肪酸组成等,为该区沙棘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黄土高原中部 沙棘果实 成分研究
  • 简介:以砒砂岩区林龄为2a-8a的沙棘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沙棘群落根系改良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群落的根系可快速增加土体中〉0.01mm微团粒的数量,并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同时明显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N、P、K等化学元素的含量,从而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有效的改善了砒砂岩区的生态环境和减少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沙棘 砒砂岩区 根系 土壤特性
  • 简介: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土壤、不同层次、不同立地的沙棘及其植被群落的林冠截留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和截留量影响都很大,同时,多年生沙棘通过林冠截留,对砒砂岩地区土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 林冠截留
  • 简介:针对辽西地区现有沙棘资源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大面积沙棘人工林的死亡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将现有沙棘资源根据立地条件划分为不同林种,按不同林种进行分类经营的技术措施。同时,针对沙棘大面积死亡的经验和教训,对不同林种的更新改造及沙棘种植园和生态经济林的建设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及切实可行的方法。

  • 标签: 沙棘资源 经营管理 生态经济林
  • 简介:本文研究了高加索地区沙棘资源的分布、生物学特征、结果率以及生化性质。沙棘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河谷地带中。在此区域,具有工业开发前途的沙棘聚集区的果实产量超过500t。物候观测显示沙棘生长与繁衍受到生长地点与生长期的气候条件的影响。该结果显示,沙棘个体特性、生长地点、生态条件、光照方位、湿度、海拔高度等因素均会影响结果率、果实中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积累。

  • 标签: 大高加索地区 沙棘 生态 特性
  • 简介: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海拨2900~3600m区域,分布着1.67万hm2的中国沙棘"原始林".其形态特性与国内外异地沙棘不同而独特.研究和掌握它的区域特性,对开发和发展沙棘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四川木里 中国沙棘 形态特性
  • 简介:本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Leh地区沙棘果油中脂肪酸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沙棘果油中脂肪(酸)含量为24.9%,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油酸(42.06%)、棕榈酸(28.11%)和油酸(12.29%).

  • 标签: 沙棘 果油 籽油 脂肪酸成分 沙棘属 气相色谱分析
  • 简介: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的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的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的3.68倍;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荒地的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的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生态工程 土壤理化性质
  • 简介:本文分析了印度Leh地区沙棘籽油中脂肪酸各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沙棘种子含油量为17.61%,籽油富含油酸(23.012%)和亚油酸(30.162%)。

  • 标签: 沙棘 籽油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
  • 简介: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得到砒砂岩区土壤侵蚀的基本特点是以冻融风化非径流土壤侵蚀为主,以沟壑中暴雨径流形成的股流为动力核心搬运输移泥沙,重力和风力仅对非径流产沙起加速作用,人类活动对坡面起破坏作用.小流域上、中、下游冻融风化土壤侵蚀的分配比例是76.1%、17.5%和6.4%,说明支毛沟头是土壤侵蚀的关键部位,沟顶坡、沟谷坡和沟床面积分别为22%、75%和3%,沟谷坡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90%,说明沟谷坡是产沙的关键部位.针对该地区的产沙规律,试验证明在砒砂岩区支毛沟中以沙棘灌木植物作为拦沙的坝型框架材料是可行的,并给出了明确的物理图形,与沟道淤地坝工程相配套,使粗细沙分选、泄流、生态恢复于一体,发挥综合功能.

  • 标签: 黄土高原 砒砂岩地区 土壤侵蚀 植物"柔性坝" 拦沙机理
  • 简介:针对砒砂岩地区困难立地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2-10a的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砒砂岩地区人工种植沙棘后,随着沙棘林龄的增长,植物种类逐步增加。在造林初期,林下草本植物以一年生且旱生的植物地蔷薇为优势种群;造林3a后,以多年生植物赖草、阿尔泰狗娃花为主要优势种;造林8a,地带性植被—百里香和本氏针茅成为林下建群种,一年生草本所占比重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层次结构合理。

  • 标签: 砒砂岩地区 沙棘群落 植物多样性
  • 简介:2004年6月12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在北京组织召开的砒砂岩地区沙棘植物“柔性坝”试验研究成果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原总工程师徐乾清任任主任委员,黄委副主任黄自强任副主任委员的专家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课题组工作汇报、查阅技术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并就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 标签: 砒砂岩地区 沙棘植物 “柔性坝”试验 技术鉴定
  • 简介:本文对陕西的宜君、黄龙、靖边、吴旗、永寿5地沙棘叶进行了营养分析,发现陕西不同地域的沙棘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粗脂肪、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优于或等于苜蓿草粉及白三叶干草等常规饲料,证明沙棘叶是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的优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 标签: 陕西不同地域 沙棘叶 营养成分 分析
  • 简介:大扁杏、中国沙棘和黑果腺肋花楸是辽西地区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3种灌木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分析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并结合3种灌木的叶性状研究,分析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个造林灌木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中国沙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大扁杏次之,黑果腺肋花楸最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位重量叶氮浓度(Nmas)、比叶面积(SLA)和全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叶氮浓度(Narea)和C/N呈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性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生理策略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 标签: 水分利用效率 单位重量叶氮浓度 单位面积叶氮浓度 比叶面积 C/N 全C含量
  • 简介:本文分析了阿勒泰地区目前资源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即:建设沙棘经济型种植园、沙棘生态经济型种植园和沙棘综合经营型种植园;同时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服务体系。

  • 标签: 阿勒泰 沙棘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