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对控制花器官发育的B类蛋白,即PPI(GenBank登录号:GU812176)与两个AGAMOUS-like蛋白即已被分别命名的PAGl(Capana02g001695)和PAG2(Capana07g001940)间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I蛋白与PAG1和PAG2蛋白均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说明辣椒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尸州蛋白可能与PAGl和PAG2形成蛋白复合体,共同控制雄蕊的发育。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辣椒雄蕊发育的分子机理。

  • 标签: 辣椒 PPI PAG1 PAG2 酵母双杂交 双分子荧光互补
  • 简介:蛋白质和糖类物质是影响DNA纯度的重要因素。以不同辣椒种质茎尖叶片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材料LX4茎尖叶片蛋白质含量最高,为21.32mg/g(FW),热辣4号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0.15mg/g(FW);热辣4号茎尖叶片含糖量最高,为2.25%,L515含糖量最低,为0.82%;不同辣椒材料间茎尖叶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研究为选择有效方法提取高纯度、高质量辣椒基因组DNA提供了参考。

  • 标签: 辣椒 含糖量 蛋白质含量
  • 简介:蛋白去乙酰化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构建及逆境胁迫和激素信号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基因组范围内,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基因家族的各成员、分布及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辣椒HDAC家族包含14个蛋白质,分为3个亚族,其中RPD3/HDA1成员最多,为10个;HD2具有3个成员,SRT2仅有1个成员;其主要分布在8个染色体上,且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辣椒HDAC基因成员与拟南芥家族具有相似分类.在辣椒HDAC结构域中包含18个重要的基序,同组中的HDAC成员蛋白序列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基本一致,且各亚族成员的氨基酸保守结构域组成特异,表明这些基序的存在对HDAC蛋白功能的执行是必需的.分析辣椒发育过程中HDAC各成员表达谱数据发现,CaHDA1在果皮和胎座成熟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升高,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辣椒后期果实的发育过程.这将为辣椒HDAC家族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功能解析提供实验参考依据.

  • 标签: 辣椒 组蛋白去乙酰化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 简介:利用巢式PCR技术,分离获得CaTIP1-1基因上游1749bp的片段。利用PlantCARE软件预测发现该序列含有启动子典型的基本元件TATA-box、CAAT-box及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元件和光应答元件。以PBI121载体为基础,构建CaTIP1-1启动子驱动下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叶盘法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能够检测到T1代烟草悬浮细胞系能够稳定表达荧光。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具有驱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活性。

  • 标签: 辣椒 CaTIP1-1 启动子
  • 简介:番茄Pto基因编码包含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结构域的蛋白,它能抗由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Tomato,Pst)造成的细菌性斑点病。本研究使用PVX系统的体内识别系统测定显示AvrPto在辣椒基因型中被特异性识别。这种AvrPto识别导致非寄主超敏反应(HR),以及PVX::AvrPto融合蛋白在接种辣椒叶组织中的定位,这表明在辣椒中存在与番茄类似的Pto识别机制。然而,辣椒全基因组分析显示没有对应番茄的Pto进化枝,表明在辣椒中有一个Pto识别的替代系统。不过,辣椒基因组中已经鉴定出25个具有高度保守STK结构域的类Pto蛋白激酶(PLPKso对于Ptos和PLPK的STK结构域中的大部分氨基酸位点,非同义(dN)与同义(dS)核苷酸替换速率的比值(ω)小于1。表明纯化选择在进化中起主要作用。然而,一些氨基酸位点在Pto同源物的进化过程中被发现为偶发性正选择,因此,不同的进化过程可能在植物中形成了Pto基因家族。基于RNA—seq数据,PLPK基因和其他Pto通路基因,例如Prf,Pti1,Pti5和Pti6在所有检测的辣椒基因型中都表达了。因此,辣椒中对Pst的非寄主超敏反应可能是由于PLPK同系物对AvrPto效应物的识别,以及Pto信号通路下游组分的后续作用。然而,辣椒中AvrPto的识别可能涉及其他类受体激酶(RLKs)的活性。本研究中鉴定的PLPKs将作为进一步了解PLPKs在非寄主抗性中作用的基础。

  • 标签: 基因组分析 进化过程 蛋白激酶 PTO 基因家族 辣椒
  • 简介:背景:辣椒素类物质,包括辣椒素及其类似物,是导致辣椒果实辛辣的原因。尽管辣椒素为人熟知并且每天都会用到.但是对于辣椒素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并不是完全了解。已有研究表明,pAMT和Punl编码的蛋白分别催化辣椒素合成途径中的第二步和最后一步反应,并且Punl编码的蛋白具有辣椒素合酶活性。然而,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Punl具有辣椒素合酶活性。结果:为了证明Punl蛋白在辣椒素合成中的作用,我们利用大肠杆菌合成了抗Punl蛋白抗体,利用该抗体拮抗内源的Punl活性。同时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靶定了Punl的mRNA,以确认抗Punl抗体的特异性。在Punl下调表达的胎座组织中,利用该抗体进行westernblot,检测到Punl蛋白的积累减少,同时辣椒素在胎座中的积累量也降低。从胎座组织中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在体外进行辣椒素的从头合成,加入抗Punl抗体之后,辣椒素的合成受到抑制。通过分析不同辣椒品种的pAMT和Punl的表达,我们发现辣椒素的高水平积累总是伴随着pAMT和Punl的高水平表达,也就是说这两个基因对辣椒素合成很重要。比较有辣味辣椒和无辣味辣椒的香草基胺(辣椒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和辣椒素的积累水平,结果表明:在辛辣味辣椒中香草基胺的含量很低,推测可能是香草基胺合成之后,Punl把香草基胺快速转化为辣椒素;而在无辣味辣椒中由于缺乏Punl,香草基胺的含量积累到很高的水平。结论:对辣椒素从头合成途径和抗Punl抗体进行原生质体试验,证明了Punl基因及其产物参与了辣椒素的合成。与辣椒素的积累相比较,分析香草基胺的积累过程,揭示了Punl是辣椒素和香草基胺积累水平的决定因素。

  • 标签: CAPSICUM pAMT Pun1 原生质体试验 辛辣 香草基胺
  • 简介:辣椒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近年来分子育种在辣椒遗传育种中发展很快.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辣椒分子育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辣椒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基因定位 综述
  • 简介:分子标记(molecularmarker)是以生物的某些大分子物质(主要指核酸)的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它们能够稳定遗传,且遗传方式简单,可以反映生物的个体和群体特征。DNA分子标记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类遗传标记,现已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出现,并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DNA分子标记 植物遗传育种 无核葡萄 应用 遗传标记 大分子物质
  • 简介:分子标记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对辣椒分子生物学和辣椒生物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RFLP、RAPD、AFLP、SSR分子标记及其在辣椒物理图谱的构建、DNA指纹分析、基因定位以及遗传育种、资源研究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分子标记 辣椒 遗传 育种 DNA指纹分析 基因定位
  • 简介:分子标记能够在DNA水平上直接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的某种特异性差异,且不受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及环境的影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核心种质已成为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基于分子标记的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园艺作物核心种质构建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今后园艺作物核心种质的发展方向,即加快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数据、鉴定数据和评价数据的收集,采用多种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共同构建园艺作物核心种质,从而提高对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

  • 标签: 园艺作物 分子标记 核心种质
  • 简介:辣椒是常异花授粉植物,杂交制种成本较高,种子的纯度难以保证,这使得辣椒杂交种的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辣椒育种技术能力亟待提升。而辣椒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为辣椒杂交种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遗传资源和技术理论基础。利用雄性不育育种可以降低制种成本,作为辣椒育种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重视。介绍了多种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阐述了有关辣椒雄性不育研究的进展,涉及已被利用的遗传类型、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研究,并对近年来开发的不育和保持基因标记、恢复基因标记进展进行了描述,以期为国内辣椒育种研究者提供参考。

  • 标签: 辣椒 雄性不育 分子标记
  • 简介:中晚熟杂交一代辣椒镇研3号是以江苏本地羊角椒自交系Y9007为母本,由甘肃酒泉引进的甜椒自交系T9218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组合。镇研3号为中熟辣椒品种,果形为牛角形,纵径15cm,肩横径5.0cm、肉厚0.40cm,单果平均重42g。果面光滑,青熟果绿色、味微辣,风味佳,适宜在长江流域或南方保护地栽培种植,667m。产量约为4200-5000kg。

  • 标签: 辣椒 新品种 自交系 选育 中熟 果形
  • 简介:植物免疫诱抗剂是指对病虫害没有直接的杀灭活性,但能够诱导植物自身产生抗性代谢产物,延迟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的一些药剂。葡萄是渭南临渭区的大宗经济作物,运用植物免疫诱抗剂预防病虫危害,是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进行了几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葡萄上的有关试验。

  • 标签: 诱抗剂 植物免疫 葡萄品种 葡萄小褐斑病 葡萄霜霉病 红提
  • 简介:萍辣3号是以2019为母本、20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中熟辣椒一代杂种。该组合植株高约75.4cm,开展度79.3cm×76.2cm,始花节位10.5节,植株长势旺盛,连续坐果能力较强,果实细长羊角形,青熟果深绿色,老熟果红色,商品性佳,味辣。果实纵径约24.1cm,果实横径约1.6cm,果肉厚约0.14cm;单果质量17.5g,平均每667m~2鲜果总产量为3340kg。对炭疽病、青枯病、病毒病、疫病的抗性比对照品种萍辣990l略强,属抗性品种。适宜于喜食辣味的南北各地种植。

  • 标签: 辣椒 萍辣3号 一代杂种
  • 简介:平椒3号是以自交系99101为母本,自交系9949为父本配制的早熟一代杂种。果实羊角形,青熟果深绿色,果纵径17.7cm,果肩径3.0cm,果肉厚0.25cm,平均单果质量29,5g,肉质脆嫩,辣味浓且有香味,商品性好。田间对疫病、炭疽病、病毒病的抗性明显优于猪大肠。露地栽培每667m^2青椒产量为3700kg左右,适宜西北地区及四川、山西、湖南等嗜辣地区露地栽培.

  • 标签: 辣椒 平椒3号 一代杂种
  • 简介:辣椒(CapsicumannuumL.)杂交种子纯度快速检测技术对于保证辣椒杂交品种种子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红龙13号、红龙18号、红龙25号辣椒杂交种是新疆隆平红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并大面积栽培的主栽品种。为鉴定上述3个品种的纯度,本实验在特异性引物筛选的基础上,利用SSR标记技术对3个辣椒品种进行了种子纯度鉴定。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1对以上SSR引物可将其父本和母本分开,3个辣椒杂交种品种的纯度分别为95.35%、89.36%和95.25%。SSR分子标记方法可以准确鉴定辣椒杂交种纯度,且大大缩短纯度鉴定周期。

  • 标签: 辣椒 SSR标记 种子纯度鉴定 红龙13号 红龙18号 红龙25号
  • 简介:辣椒素酯类物质是辣椒果实中低辣味的辣椒素类似物.其生物活性与辣椒素类物质相似,有抑制脂肪积累和抗氧化等特性.由于辣椒素酯类物质的辣味低,与辣椒素相比更易于制作食品添加剂.但是辣椒素酯类物质有水不稳定和热不稳定性,其含量随果实的成熟而逐渐降低.所以,含有辣椒素酯的果实适合在成熟之前鲜食.以前的遗传研究表明p-AMT和Pun1两个基因控制辣椒素酯的合成,这两个基因分别表示为A、B.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果实中含辣椒素酯,辣味较低.本研究在杂交育种中利用p-AMT和Pun1基因的DNA标记选育了一个含有辣椒素酯类物质的辣椒新品种.Murasaki(AAbb)和CH-19Sweet(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都用DNA标记进行了鉴定.p-AMT基因型利用dCAPS标记鉴定,Pun1基因型用SCAR标记鉴定.分析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筛选出基因型aaBB或者aaBb的植株并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MaruSalad.MaruSalad果实的辣椒素酯含量为700μg/gDW.同时MaruSalad的果实比CH-19Sweet大,而且适合鲜食。

  • 标签: CH-19 SWEET dCAPS SCAR 假定的氨基转移酶 假定的酰基转移酶
  • 简介:作为遗传育种的有效工具,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在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三系配套在我国辣椒品种选育中的应用现状,提出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为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辣椒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不育机理 应用
  • 简介:我们用辣椒(Capsicumannuum)栽培种(已导入了灯笼椒CapsicumchinenseL^3基因)的种内F2代群体(2016株)和种间F2代群体(3391株)(由灯笼椒与Capsicumfrutescence杂交产生)对灯笼椒抗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的L^3基因进行定位。通过L^3基因抗性紧密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的BAC文库的分析,揭示出番茄抗病同源基因12的存在。通过简并PCR技术,对来自35株不同辣椒的同源基因12的部分或全部编码序列进行克隆,且在种间组合中产生了17个遗传标记。图谱显示:L^3基因位于12同源基因标记IH1—04和BAC—end标记189D23M中间,L^3基因定位于包含两个不同BAC重叠群的区内,这两个不同的BAC重叠群分别由4个和1个无性系组成。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揭示这两个重叠群被约30kb隔开。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和BAC无性系的Southern杂交表明在高度重复序列中富集包含L^3基因位点的区。Southern杂交表明两个BAC重叠群包含多于十个的12同源基因拷贝体。相反,对于种间F2代群体,,重组后代没有结合位点,在种内F2代群体中,该结合位点存在于两个不同的BAC重叠群内,这两个不同的BAC重叠群分别由7个和2个无性系组成。而且,两个群体间结合位点分配的不同表明在含有L基因位点的区域连锁不平衡。

  • 标签: 抗烟草花叶病毒 荧光原位杂交 高度重复序列 DNA纤维 基因定位 基因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