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吻鲈鱼(Helostomatemminckii),俗称接吻鱼、吻嘴鱼。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境内。是常见热带观赏鱼品种之一。分类上属于攀鲈亚目吻鲈属·该鱼虽没有特别亮丽的色彩。但由于其体型怪异、行为奇特、性情活泼,是一种十分可爱的鱼儿。而且容易饲养,所以广受欢迎。

  • 标签: 吻鲈鱼 生物学特性 饲养管理 繁殖性状
  • 简介:赤眼鳟,地方名叫红眼鱼、赤眼鲮、参鱼。体银白色,呈长筒形,后部侧扁。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的基部各有一黑斑。眼上缘有1红斑。背鳍、尾鳍深灰,尾鳍具黑色边缘,胸、腹鳍呈灰白色。赤眼鳟为江河中鱼类,因其味道鲜美,目前市场售价昂贵。由于自然环境

  • 标签: 赤眼鳟 红眼鱼 赤眼鲮 参鱼 生态环境 苗种
  • 简介:日前,在经过现场考察、产品检验、文献查阅、资料筹备等申报前期准备工作后,旅顺“虎平岛海参”地理标志产品在北京专家评审会的现场评审中顺利通过,这是旅顺渔业第5个成功申报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 标签: 地理标志 农产品 申报 海带 辽宁 前期准备工作
  • 简介:1981年三重县在的矢湾采用对虾进行放流技术开发调查时发现,7~8月开始放流种苗,在越冬后5月份回捕的个体长度达12~15厘米。

  • 标签: 放流 对虾 越冬期 回捕 自然死亡 种苗
  • 简介:指有生物栖息的地球外壳部分,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统称为“生物圈”。它是在出现活的有机体时候形成的,至今大约15—40万万年。大气圈的厚度约800—1000公里,其中活的有机体的分布上限为10—15公里,但大多数生物都集中在50—70米的气层中。在离地一公里处就已经很少了。地面上的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

  • 标签: 生物圈 有机体 地球外壳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 简介:“鱀,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这是秦汉时期的《尔雅》辞书中,对白鳍豚的描述。

  • 标签: 白鳍豚 物标 水生 中国 《尔雅》 秦汉时期
  • 简介:最近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五年期标志放流计划的提案,拟从2002年开始实施,覆盖三种主要热带金枪鱼品种的各种规格。使用不同的标志放流平台。在整个印度洋实施执行。全部预算估计需要1,900万美元。包括计划包含的所有项目的费用。该委员会负责拟订标志放流计划的一般内容,同意动用来自印度洋——太平洋金枪鱼开发与管理计划(IPTP)还未使用的基金.着手开展第一阶段的工作。为执行计划剩余部分的工作,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秘书处和一些团体应该寻求额外预算的基金。确保有质量渔业统计数据的收集是评估任何种群的首要工作。

  • 标签: 计划 金枪鱼 基金 标志 区域管理 美元
  • 简介:生物安全是指预防感染因子进入猪场生产中的每个阶段或场区或猪舍,控制疫病在猪场中传播,减少和清除疫病的发生等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规则和步骤。它是一个畜群管理策略,通过它能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从现有环境中除去病原体,是一种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流行、传播、扩散的方法。

  • 标签: 生物安全 猪场 畜群管理 疫病发生 病原体 防感染
  • 简介:现在,进行海产鱼类种苗生产,其育苗的初期的生物饵料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生产上生物饵料的大量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在育苗季节生物饵料培养不出来,影响种苗生产。

  • 标签: 生物饵料 育苗 种苗生产 利用 季节 鱼类
  • 简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渔业生物近缘种及产地的判别由形态学深入到了蛋白质和DNA水平。本文综述了目前已经应用于水生生物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色谱、免疫学判别以及蛋白的电泳、DNA的序列分析、PCR-RFLP、RAPD、AFLP、SNP、SSRI、SSR、Real-TimePCRs、pecies-specificprimerPCR和PCRlab-on-a-chip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在把握了这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分子生物学 水生生物 近缘种 产地 判别
  • 简介:鼋(Pelochelysbibroni)隶属龟鳖、鳖科,俗称绿头龟、癫头鼋、黄沙鳖、烂团鱼。暖温性淡水爬行动物,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以浙江的瓯江分布数量较多,国外分布于东南亚的缅甸南部和菲律宾等地。

  • 标签: 生物学特征 摄食方式 生污习怪
  • 简介:官能团的存在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用乳酸,树枝形聚合,糖类,冠状醚和环状糊精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的过程,以及所得到的衍生物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 标签: 壳聚糖衍生物 合成 官能团 乳酸
  • 简介:本文报道了1993年5、7、9月,1997年9月双凤水库浮游生物调查研究结果。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10.472mg/L,兰藻54.9%;浮游动物量平均6.945mg/L,轮虫占52.7%,同时讨论了浮游生物与银鲫生长的关系。

  • 标签: 双凤水库 浮游生物 方正银鲫 营养类型特点 鱼产潜力 饵料
  • 简介:近日,一个利用海藻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生物燃料和其他产品的示范工厂在南非东开普省开工建设。据悉,南非将在全国逐步推广这项绿色技术,并且扩展到非洲其他国家。在南非,将海藻作为下一代生物燃料的来源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先前的模型-(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国际的)虽然提出了令人鼓舞的主张,但都缺乏有力的实证。

  • 标签: 生物燃料 南非 海藻 制造 二氧化碳转化 绿色技术
  • 简介:水体污染、抗生素滥用……不正确的养殖观念和方法,导致底质和水体中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增殖,引发鱼虾病害,成活率降低,产品市场价值不高。会上,上海乾界生物公司总经理林江一以《微生物在再建水产养殖环境与疾病防控中的应用》为题,为水产从业者讲述微生物系统在水产养殖生态中的微妙作用。

  • 标签: 平衡体系 微生物 养殖水体 总经理
  • 简介:芬兰一家研究中心与欧盟委员会协力合作,开发一项新的工程,将水产加工厂的废料转化成生物燃料。这项为期三年的工程被命名为ENER鄄FISH,旨在促进绿色和可持续能源的发赓,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全球石化燃料的减少使可持续能源成为必需品,而利用水产废料生产生物燃料是前景光明的产业。

  • 标签: 生物燃料 废料 水产 芬兰 可持续能源 制造
  • 简介:利用生物膜净水原理研制的GHJ-Ⅰ型生物包具有净化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将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硝酸氮的能力。在水温17-19℃、溶氧5.2-7.4mg/L、pH7.23-8.48条件下,容积19L的生物包培养熟化时间为15d,平均处理氨氮和亚硝酸氮的能力为2.5g/d。

  • 标签: GHJ-Ⅰ型净化生物包 水处理 氨氮 亚硝酸氮
  • 简介:生物渔肥是一种营养全面、配比均衡、应用方便、高效无残留的水产专用肥,作为新一代渔用肥料,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应用已有10余年的历史,在南方省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生物渔肥应用效果优于有机肥和无机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体饵料生物量(主要是浮游生物量),增加鱼产量,还可有效改善水质,防治鱼类病害。近些年,北方地区也开始应用生物渔肥,并已见成效。以下介绍北方地区池塘苗种培育、池塘成鱼养殖和湖泊(水库)增殖应用生物渔肥的方法。

  • 标签: 浮游生物量 北方地区 应用 技术 水产专用肥 水产养殖业
  • 简介:广西生物科技学校(即原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创办于1960年,1962年停办,1978年恢复办校。是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重点中专。学校位于广西南宁市青山路7号,占地16hm^2,建筑面积7万m^2。自建校以来,该校已先后为广西、广东、贵州、青海、海南等省区培养合格的水产畜牧中专人才6000余人,培训在职干部、职工、养殖专业户13000余人,为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曾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成人教育先进集体”;是南宁市的“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被自治区教育厅、体委和卫生厅评定为“贯彻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优秀学校”。广西生物科技学校是一所集高职教育、函授本专科教育、技术培训和渔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以生物技术和信息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标签: 广西生物科技学校 师资力量 生物技术 信息工程 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