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每天采样观察3~60日龄人工养殖的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性腺分化和发育的组织学。结果表明:在水温(20±4)℃下,黄颡鱼卵巢的分化明显早于精巢,性腺的分化型为雌性异体型。孵出后14d卵巢开始分化,原始性腺在横切面出现组织突起,逐步形成卵巢腔;雄性分化始于孵出后54d,主要标志是形成输精管原基,进而形成输精管。本研究成果为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黄颡鱼 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 简介:在鲤科鱼类中雅罗鱼亚科鱼类起源较早,形态差异显著。迄今为止,有关雅罗鱼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以新疆分布的雅罗鱼亚科鱼类为对象,采用线粒体DNA中的cytb基因序列,用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数据,重建了雅罗鱼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合鲤亚科和裂腹鱼亚科,用松散分子钟估算了雅罗鱼亚科属间的分歧时间。结果显示:丁鱥属(Tinca)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新疆雅罗鱼亚科鱼类中丁鱥属(36Ma)和鱥属(Phoxinus)(29Ma)的起源于渐新世,而欧鳊属(Abramis)(20Ma)、拟鲤属(Rutilus)(18Ma)、雅罗鱼属(Leuciscus)(13Ma)起源于中新世。

  • 标签: 雅罗鱼亚科 CYT b 系统发育 分子钟
  • 简介: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 标签: 施氏鲟 西伯利亚鲟 小体鲟 温度 生长 增重率
  • 简介:用8对微卫星标记分析白斑狗鱼Esoxlucius人工繁育的PIT标记F1代群体的遗传结构,并分析其与5个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对微卫星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94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473,平均预期杂合度为0.6084,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0.5572,遗传偏离指数平均为-0.1634。白斑狗鱼F1代的遗传多样性略低于亲本,但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对形态性状与基因型的相关分析,找到一个与全长、体高、体厚相关的位点P2。多重比较结果显示:P2位点基因型AA、BC、BB对生长起正面作用,而基因型AB、AC起负面作用。

  • 标签: 白斑狗鱼 F1代 微卫星标记 生长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