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长期暴露的方法,研究锶(Sr2+)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稚鱼生长、存活率和肌肉Ca2+-ATP酶及N+/K+-ATP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5±0.2)℃下,将体质量(0.389±0.021)g的大麻哈鱼饲养在可控温玻璃水槽(100cmX50cmX40cm)中。水槽中添加SrCl2·6H2O,使Sr2+浓度达10、20、30和40mg·L^-1,以不添加锶的水槽为对照组。30d饲养表明,各实验组大麻哈鱼稚鱼均能生长,但高质量浓度的锶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大麻哈鱼稚鱼的生长和存活率,显著影响了稚鱼肌肉中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锶(sr2+)质量浓度为10mg·L^-1时,各项生长指标和存活率最高;随着锶(Sr2+)质量浓度的升高,Ca2+-ATP酶和Na+/K+-ATP酶的活性下降。结果提示,大麻哈鱼稚鱼长期暴露的锶安全质量浓度在10mg·L^-1之内。

  • 标签: Sr2+ 大麻哈鱼稚鱼 生长指标 CA2+-ATP酶 Na+ K+-ATP酶
  • 简介:必须区别发育生长两个概念,在这里“发育”是指卵割、胚体形成、各种器官的分化、发达、行动的产生和发达等。相对而言,所谓生长仅仅是指体长、体重等身体大小的增大。鱼类的发生初期发育生长是同时、迅速进行。

  • 标签: 发育阶段 后期仔鱼 前期仔鱼 过渡期 仔稚鱼 摄饵促进物质
  • 简介:"以渔改碱"是开发利用我国约6.9×108km2低洼盐碱水域的有效途径。水体中的盐度过高会显著影响鱼类的渗透压调节、能量收支、生长发育、组织功能以及血浆电解质浓度等;碱度过高会引起"碱病"和多种异常生理、生化而迅速死亡。盐碱和pH对鱼类理化的影响还有协同作用,盐碱过高时对鱼产生联合毒性作用,pH值升高时同样也会加剧这种作用。本文综述了盐碱和pH对鱼类的理化影响、毒性作用等,探讨了鱼类在盐碱水中的生长机制,以期为盐碱水域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 标签: 鱼类 盐度 碱度 PH 生长影响
  • 简介:本文结合生产试验过程,对黄河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描述,研究了仔稚鱼的生长以及全长、体长、体重的相互关系.从初孵仔鱼发育至稚鱼约需12天左右,全长达到13.4~21.7mm.仔鱼期体长的增长大于体重的增长;而进入稚鱼期后,体重的增长明显加快.

  • 标签: 黄河鲤 仔稚鱼 形态特征 生长 池塘养殖
  • 简介:本文描述了南方大口鲶在水温23.1-25.8℃时的胚胎发育的过程,研究了不同水温下胚胎发育的孵化时数,并对其胚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南方大口鲶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0-25℃,其发育的生物学零点为8.6℃。

  • 标签: 南方大口鲶 胚胎发育 水温
  • 简介:郑会超等将48头体重相近的杜洛克生长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研究苜蓿草粉对杜洛克生长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5%和10%的替代率使得生长猪的日增重显著增加(分别为10.4%、6.28%);料肉比下降不显著(7.62%、9.97%);对猪日采食的影响也不显著。

  • 标签: 生长性能 苜蓿草粉 生长猪 杜洛克 养分消化 替代率
  • 简介:性腺发育对鱼类的成功繁殖与种群延续至关重要。鱼类的性腺发育包括原始性腺的形成和分化、性腺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与时相划分以及环境因素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等。掌握鱼类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germcells,PGCs)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特征是研究性腺发育规律的基础。鱼类的PGCs出现于胚胎发育早期,以不同方式迁移到生殖嵴,与生殖上皮共同形成原始性腺,之后向精巢或卵巢分化。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分化呈多元性,既有雌雄同体也有雌雄异体。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激素和pH等)影响性腺的性别分化,具有可逆可塑性。判断鱼类性腺分化方向依据两方面:一是观察性腺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变化;二是以性原细胞的出现及其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分化。性腺分化主要包括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和性逆转三种类型;雌雄异体型又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本文通过综述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性别分化以及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性腺发育 原始生殖细胞 性别分化 配子发生
  • 简介: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观察两种方法,系统观察和详述了黑斑狗鱼Esoxreichrti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结果表明:黑斑狗鱼成熟卵为圆球形,呈淡黄色,略透明,沉粘性,卵膜较薄,略有弹性,卵径为2.49±0.09mm;在水温6~10℃下,受精卵历经529h孵出,整个发育期间所需的积温为4511.5℃·h,约合188℃·d。黑斑狗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和器官形成阶段,各阶段发育所需积温分别为60.5℃·h、125℃·h、572℃·h、180℃·h、477℃·h,和3097℃·h。在胚胎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出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各鳍亦已形成。

  • 标签: 黑斑狗鱼 胚胎发育 积温
  • 简介:牡蛎,在饵料丰富的渔场生长良好,饵料少的场地生长较差。同一养殖场地,筏养牡蛎附着在涨潮一面的长得快,位于退潮一面的,由于受退潮水流的影响生长较慢。即使是同一台的筏的牡蛎,情况也是如此。鉴于这种原因,广岛县的牡蛎养殖,采用经常调换养殖筏方向的办法,取得了筏养牡蛎均匀长大的效果。这个经验,对于饵料量与牡蛎生长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明显的正相关。

  • 标签: 生长 饵料 牡蛎 养殖场地 渔场 潮水
  • 简介:高体型异育银鲫(简称高背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80年代从异育银鲫ABCD4个品系中选育出性状稳定、生长最快的D系高背型银鲫作母本、用兴国红鲤作父本,人工交配后异精雌核发育的子代。高背鲫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抗病

  • 标签: 高背鲫 性腺发育 肝脏发育 水温 流水刺激 亲本培育
  • 简介:阿散酸通常用作促进猪生长和防治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饲料添加剂.在生长猪饲料中阿散酸的规定添加量一般为0.0045%~0.0090%,但在生产中,其实际添加量多远大于规定添加量.导致生长猪出现拉未消化饲料、后躯瘫痪、前肢爬行、血尿、呕吐,或走路摇摆、呈醉步样、共济失调等病症。用抗菌消炎、解热镇痛等药物治疗无效。可采用如下办法治疗:(1)立即停喂原饲料,更换为不含阿散酸的全价料.

  • 标签: 生长猪 酸中毒 附红细胞体感染 药物治疗 饲料添加剂 添加量
  • 简介:本文综述了鱼类补偿生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机制,以通过其理论探讨建立科学的饲养模式,为水产养殖生产提供新的投喂途径。

  • 标签: 补偿生长 饥饿 限食 恢复投喂 生理机制
  • 简介:银鲴(XenocyprisargenteaGuntber)俗称黄尾、沙黄密鲴、水(鱼密)子、自尾、银鳕等,是我国江湖中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个体虽然不大,但分布广、数量多,在江河中形成一定的捕捞产量。

  • 标签: 银鲴 生长 经济鱼类 捕捞产量 数量 分布
  • 简介:6~9月份是罗非鱼的生长旺季,但此期间随着投入品的大量增加,水质变化最为频繁,并且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如能调控好水质,实施健康养殖,则可以保证增产增收,若疏于管理,则可能前功尽弃。今年罗非鱼市场相当看好,但气候变化无常,故此时的水质管理至关重要。下面结合实际,谈谈罗非鱼生长旺季水质管理措施,仅供参考:

  • 标签: 水质管理 生长旺季 罗非鱼 水质变化 灾害天气 健康养殖
  • 简介:本研究通过逐日测量7-24日龄鳜Sinipercachuatsi仔、稚鱼的全长和体高,及100尾24日龄鳜稚鱼的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及体质量,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这5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8d的养殖,鳜稚鱼全长增长189.55%,体高增长152.23%;全长、体高与日龄的回归关系分别为TL=0.019D-2+0.181D+4.674,BH=-3.227E-5D-3+0.005D-2+0.077D+1.36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仅全长对体质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其相关系数P_1=0.965,是影响鳜稚鱼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 标签: 鳜仔稚鱼 生长 体质量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 简介:本试验探讨高能复合酶蛋白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60头生长育肥猪.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组,每组5头猪。研究表明:第Ⅳ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下降.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第四组的料重比高于其它3组,并且与第一组、第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之间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高能复合酶蛋白饲料的适宜添加量为5%~10%.

  • 标签: 脂肪酸组成 生长性能 高能复合酶蛋白饲料 生长育肥猪
  • 简介:本文通过对自然温度周期下培育成熟(常规培育)所需积温和人工控制培育温度提前成熟(恒温培育)所需积温的统计,初步研究了香鱼从受精到个体发育达到性成熟所需的累积温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常规培育条件下,香鱼性腺成熟积温约为5524度·日,其中,胚胎发育期积温195度·日,育苗期(体长达到2em)的积温为832度·日,低温期(越冬期)积温1778度·日,成鱼培育期(第二年的生长期)积温2719度·日;衡温培育总积温为4801度·日。

  • 标签: 香鱼 发育 积温
  • 简介:生物体在遭受到营养限制、疾病危害、环境因子胁迫等作用时,生长和生理机能往往受到制约和影响,当使这些受到环境胁迫的生物恢复到适宜的生存条件时,它们在生长繁殖和生物量等方面的恢复补偿能力有时会发生超出未受过胁迫的正常生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的超补偿生长作用[1,2].生物的超补偿生长现象最初是在一些高等动植物中发现的,它是许多生物所拥有的一种生理生态学适应性特性,也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波动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服从自然选择的结果.鱼类的生长是摄入含能食物、同化自身和异化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3].由于自然界中季节变化、环境突变和食物分布不均匀性,鱼类在生长和存活中经常会受到摄食不足或饥饿的胁迫,造成生长停滞和负生长现象,当环境胁迫得以改善或消失后,鱼类表现出快速生长,其生长速度超过正常生长速度的现象,此种现象称为"补偿生长(compensatorygrowth)".本文重点介绍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影响补偿生长因素、生理机制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水产养殖动物 补偿生长 胁迫 生物量 生长繁殖 环境因子
  • 简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邓灶福试验选取24头28日龄、体重8.4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分别饲喂玉米一豆粕型基础饲粮和在此基础上添加0.2%复合酸化剂的饲粮.结果表明,添加酸化剂能使仔猪日增重提高9.2%(P〈0.05),料肉比降低8.7%,腹泻率降低42%(P〈0.5)。说明添加酸化剂能显著增加仔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 标签: 三元杂交仔猪 复合酸化剂 生长性能 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饲粮 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