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凡纳滨对虾“科海1”(品种髓记号:GS-01—006—2010)是以从海南、广东等地收集的夏威夷亲虾繁养4代的养殖群体为育种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主要选育指标,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西北农林大学、海南东方中科海洋生物育种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合作,经过8年连续7代选育获得的新品种。

  • 标签: 凡纳滨对虾 海洋研究所 选育指标 生物育种 基础群体 养殖群体
  • 简介: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成功培育出的中华绒螯蟹“长江1”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这是江苏省迄今培育出的第一个河蟹新品种,也是我国审定通过的第一个淡水蟹类新品种。

  • 标签: 新品种 江苏省 培育 长江 河蟹 水产研究所
  • 简介:结合漓江水生生态系统的大环境,通过对漓江鱼类设置缜密科学考查、调研、监测获取的相关信息数据,对漓江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群落鱼类在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分析研究,筛选出能参与构建评价体系相关因子的技术指标,用科学尺度,通俗的表述、设定渔获物分析、“鱼类产卵场”、“鱼类越冬场”和“鱼类索饵场”保存度、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鱼类完整性指数参考数值,由浅入深完善鱼类对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达到利用漓江鱼类健康监测手段,便能快速、准确评估给定河段水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目标。

  • 标签: 水生态系统 鱼类健康 评价
  • 简介:2011年春季,对嫩江下游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嫩江下游共发现了54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36种,占总种数的66.7%;软体动物12种,占22.2%;环节动物4种,占7.4%;甲壳动物1种,占1.9%;扁形动物1种,占1.9%;各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04~4.2ind.m-2,平均值1.766ind.m-2;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0130~1.4880g.m-2,平均值0.3496g.m-2。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表明,嫩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SD)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物指数3个指标评价表明,嫩江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 标签: 嫩江下游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 简介:2011年9~10月,对逊别拉河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15目28科55种底栖动物,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37种,分属7目16科,占总数的67.27%。出现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粗腹摇蚊(Pentaneurasp.)、狭萝卜螺(Radixlagotis)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hemisphaerula)。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64.80ind.m-2、生物量为4.43g.m-2。功能摄食类群以捕食者占优势,共计为23种,刮食者15种,收集者11种,撕食者6种。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逊别拉河水质比较清洁。

  • 标签: 逊别拉河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监测 水质
  • 简介:在23.7℃~31.2℃条件下,将初始体重约为31.65g的新吉富罗非鱼(NEWGIFT,Oreochromisniloticus)饲养在12只直径1.0m的圆形不锈钢桶中,每桶20尾,采用4种不同投喂模式饲喂47d:A组(每天投喂,对照组)、B组(隔天投喂)、C组(隔1d投喂3d)和D组(隔1d投喂5d),研究了不同投喂模式对新吉富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D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包括对照组)(P〈0.05),达到164.76%;B、C、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D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都达到70%以上。B组和C组新吉富罗非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而D组显示了超补偿生长效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饥饿后食欲增强,摄食量增加实现,但饲料效率的提高对补偿生长也有一定的贡献。研究结果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及其补偿生长效应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新吉富罗非鱼 投喂模式 饥饿 补偿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