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根据激光制导目标方位探测系统技术指标,分析了系统光学设计特点,选定了光学系统结构形式,探讨了激光回波光斑大小与四象限探测器光敏面大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目标探测跟踪影响,并利用ZEMAX软件进行了系统参数优化,设计结果满足了使用要求.

  • 标签: 激光制导 目标方位探测 四象限探测器 光学设计
  • 简介:针对游移算法因经线收敛引起极区无法定位定向和格网算法因失去航向基准引起赤道无法定位定向问题,提出了基于游移方位惯导机械编排极区格网投影导航算法,推导了格网坐标系与游移坐标系之间方向余弦矩阵,采用格网航向、格网速度、地心地固坐标作为极区导航参数,建立基于艾伦方差拟合法惯性信息误差模型,解决了中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导航算法不统一问题,实现了惯导全球范围内定位定向功能。仿真表明提出格网投影算法在极区48h定位误差为6nmile,格网算法为5nmile,两种算法精度相当,均能满足极区导航精度要求。

  • 标签: 误差建模 格网投影 游移惯导 方向余弦矩阵
  • 简介:根据天文导航系统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数据接口多特点,设计了由2片定点型DSPTMS320C6416和2片浮点型DSPTMS320C6711组成并行MIMD系统用作天文导航数据处理平台,其中TMS320C6416完成通讯、随动控制解算、灰度图像处理和指令处理,TMS320C6711完成星历计算、天文解算和星点亚像素提取。该平台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重量轻等特点,能有效提高天文导航系统图像处理能力、系统实时性和数据输出率,具有功能强大、运算能力强、实时性好特点。

  • 标签: 天文导航 并行系统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 数据处理
  • 简介:阐述了光电平台内框架减振必要性,对一种六自由度内框架减振系统进行了模型简化,并使用拉格朗日动力学理论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方程推导。系统控制方程表明,当被隔振系统质心与隔振器几何中心重合时,系统解耦。扫频振动仿真分析表明该内减振系统能够隔离20Hz以上中高频振动,该内减振系统设计合理。

  • 标签: 光电平台 内框架减振 控制方程 解耦 扫频
  • 简介:传统车载激光惯导算法验证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算法性能评估结果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实验室半物理仿真平台激光惯导算法验证方法,并搭建了该仿真平台。研究表明,基于实验室半物理仿真平台激光惯导算法验证方法相比传统算法验证方法具有快捷、简单、准确、客观等诸多优点。

  • 标签: 激光惯导 算法验证 实验室半物理仿真平台
  • 简介:多波长光学网络(MONET)联台体科学家已经宣布,建立国家全光学通信网络工作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全光学通信网络包含了在局域网和长距离网络上都能操作多路传输信号。

  • 标签: 因特网 多波长光学网络 MONET 全光学通信网络 局域网
  • 简介:4UPS-1U并联型光电设备稳定平台针对光电跟踪系统需要而设计一种新型并联机构,具有两个独立转动自由度。以平台任意UPS驱动分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并联稳定平台UPS驱动分支运动情况,推导了UPS驱动分支各构件速度与动平台速度之间关系。采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并联稳定平台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其运动控制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并联稳定平台能够补偿运动载体带来纵横摇偏差,可以提供给光电设备工作时需要绝对水平环境。

  • 标签: 并联稳定平台 运动控制 动力学模型 仿真
  • 简介:并联型光电设备稳定平台针对光电跟踪系统需要而设计一种新型并联机构,具有两个相互独立转动自由度。以并联稳定平台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动载体下并联稳定平台工作原理,进行了并联稳定平台运动学分析。采用齐次坐标变换方法,推导了从大地坐标系到平台定坐标系转移矩阵,建立了并联稳定平台稳定解算模型,进行了并联稳定平台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旋转角增大,并联稳定平台姿态角偏差和方位角偏差越来越大;在实际控制系统中若不考虑旋转角作用,这将严重影响并联型光电设备稳定平台稳定精度。该研究为并联型稳定平台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并联平台 稳定解算 转移矩阵 运动学分析
  • 简介:微机械陀螺作为小型化光电稳定平台核心传感器,由于存在随机漂移,直接影响了其使用精度。小波算法以其多分辨特性,适合于非平稳信号去噪,应用小波分析算法,实现了微机械陀螺实时滤波。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了算法效果。结果表明,应用小波分析算法可以将漂移均方差降低为处理前5%以内。

  • 标签: 微机械陀螺仪 随机漂移 小波分析 滤波
  • 简介:以钢板表面检测图像数据采集与处理应用为背景,设计了3GSPS(GigaSamplesPerSecond)超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平台。采用时钟双边沿采样方式提高采样率,使得系统最高采样率达到3GSPS,采用FPGA芯片解决了ADC采样后高速数据采集与存储难题。该平台通用性以及灵活性较强,可在钢板表面检测图像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钢板表面检测 超高速数据采集 频谱分析
  • 简介:与传统宽波段成像系统相比,多光谱成像系统在性能表征、测试方法等方面有较大不同,而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因此,需要重点研究多光谱成像系统综合性能评估方法。解决了目标光谱反射率等效控制、宽波段光谱维度带内细分和标准靶标辐亮度调节等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AOTF多光谱成像系统二维鉴别率阈值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际搭建了基于AOTF可见光多光谱成像系统,叙述了系统标定方法和测试步骤,并基于所述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系统空间分辨率、目标光谱反射率与对比度阈值三维曲面测试实验。测试结果标明,所提出方法可较好地反映不同谱段响应特性差异,实现对多光谱成像系统性能表征。基于该方法,可综合评估系统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灵敏度、对比度等性能指标,从而为多光谱成像系统性能定量表征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多光谱成像 光谱反射率 2D鉴别率阈值 等效控制
  • 简介:多光谱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为深入研究全球卷云提供了可能性。基于卷云辐射系统模型,利用MODIS1.38μm波段(26通道)和0.66μm波段(1通道)探测数据相关性,反演计算可见光波段卷云反射率。反演计算中,使用1km分辨率MODIS1B数据,对M()DIS典型图幅进行不同等分划分,分别给出反演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等分份数越多,其反演结果精度越高,最后给出了反演结果实际应用。

  • 标签: 卷云 反射率 可见光
  • 简介:对比分析了COMS图像传感器IBIS5-A-1300两种工作模式,使用Verilog语言对图像传感器驱动时序进行硬件描述,并用ModelSim对卷帘模式设计时序进行仿真。采用了Altera公司cycloneⅡ系列器件EP2C20F48418进行配置和验证,结果证明了时序电路正确性。该系统适用于航天领域空间图像采集任务。

  • 标签: CMOS图像传感器 卷帘模式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时序仿真
  • 简介:提出了一种新型OCDMA多维码构造方案.该多维码在一维EPC(扩展素数码)时域码基础上,对其进行PC(素数码)跳频编码,并加上了偏振信息.然后通过偏振片和FBG(布拉格光线光栅)实现这种码编解码,详述了其特点,最后描述了使用该地址码进行信息传输OCDMA系统结构.计算表明该新型地址码具有更大容量,能容纳更多用户同时通信.

  • 标签: EPC码 OCDMA 偏振 布拉格光纤光栅
  • 简介:设计了一种基于CIS柔性片材光电自动检测纠偏控制器,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特征标志线位置,并驱动执行机构带动切割刀片进行实时、准确位置分切。在差动纠偏方法基础上,采用了阈值增量法和均值边缘检测方法更精确地检测标志线位置,并介绍了纠偏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与两对光电元件为检测传感器纠偏检测控制器相比较,该纠偏控制器具有较高空间检测分辨率和精度。

  • 标签: 光电检测 特征标志线 纠偏控制 分切
  • 简介:针对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卡生产过程中会采用不同材质或不同颜色柔性基板情况,提出了一种利用CCD扫描图像灰度均值作为反馈信号来控制光源光强进行自动调节方法,以获取不同柔性基板高质量特征标志线图像。给出了用FPGA实现该技术方法,介绍了使用QuartusⅡ设计光强自动调节电路各个功能模块,给出了仿真验证结果,并在实验平台上对RFID柔性基板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在RFID卡封装设备自动纠偏控制系统中,运作良好。

  • 标签: 无线射频识别 线阵CCD 图像反馈 自动调节
  • 简介:提出了使用DSP对F-P腔滤波后FBG反射谱进行信号处理解调方案,DSP处理器不断地对测量支路和参考支路信号进行采集、比较,从而解算出待测量变化值。从光学原理上探讨了F-P腔用波长表示干涉滤波函数,对光电探测器测得信号进行反卷积模拟运算,得到了当光电探测器接收光强度分布不是中心对称时,分别提高了0.0399nm和0.057nmFBG反射谱,提高了光纤光栅传感器解调精度。

  • 标签: 布拉格光纤光栅 F-P腔滤波器 解调 反卷积
  • 简介:研究了一种基于InGaAs/InP多量子阱全光偏振开关,讨论了相空间填充(PSF)效应引起激子饱和以及光学非线性,计算了在抽运光下阱中载流子布居数随时间变化,推导出了探测光偏振态主轴瞬态旋转角.计算结果表明,在100pJ飞秒脉冲抽运下该全光开关理论旋转角最大可达60°.

  • 标签: 全光偏振开关 激子饱和 相空间填充 抽运-探测
  • 简介:研究了高灵敏度悬臂梁与光纤端面构筑低精细度FP型光腔中光驱动悬臂梁振动双稳效应。通过改变输入到光腔内激光功率,检测与之相应悬臂梁形变。在实验中发现悬臂梁形变随激光功率改变呈现非线性变化关系,在激光功率增大到一定闽值时可以诱导产生光力双稳效应。通过改变光腔初始腔长成功实现了对产生光力双稳效应阈值调节。

  • 标签: 悬臂梁 双稳效应 光纤干涉测量法 光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