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NO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施肥农田是大气NO的第二大排放源,农田NO减排有利于减轻空气污染。但农田NO减排措施的制定需要以排放特征和清单研究为基础。本研究采用静态箱自动采样-化学发光在线实时测定方法,对晋南地区典型灌溉盐碱地棉田(实验期间以纯氮计的氮肥施用量为66·3kg·hm-2·a-1)的NO排放进行了全天候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对于该棉田的NO排放测定,提高观测频率比增加空间重复(增加采样箱)更重要;年度NO排放表现出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点;晴天普遍发生着与温度同步的日间极大值单峰型日变化,且大多数情况下的NO日排放极大值比5cm深度的土壤温度极大值提前大约3h;NO-N背景排放率约为0·64kg·hm-2·a-1,肥料氮的年NO-N直接排放系数为0·32%±0·09%。这些结果揭示了盐碱地棉田NO排放的一些重要特征,并为编制农田NO排放清单提供了排放系数实测数据。

  • 标签: NO排放 日变化 温度 盐碱地 棉田
  • 简介: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与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和泄洪保运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和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62kaBP前,南四湖南部徽山湖和北部独山湖沉积物各环境指标同步变化.0.62kaBP后,南四湖南北环境分异。3000年来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经历下列过程:2.45kaBP前有河流沉积环境的特点:色素指标为零,C/N比值高达60~80等;2.45ka~1.3kaBP,2.45kaBP前后色素指标迅速上升,表明为还原环境.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总类胡萝卜素保存较好C/N比值下降,内源有机质增加.频率磁化率升高,沉积的细颗粒成分增加,为南四湖形成发展时期;1.3ka-0.62kaBP,CD,TC大幅度下降,而颤藻黄素、蓝藻叶黄素变化不大,藻类繁盛,表明这一时期水体较稳定;0.62kaBP后,独山湖更多地接受入湖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沉积速率加快,环境指标更具有河流环境的特点.而微山湖仍受黄泛影响,更具有湖相特点。上述南四湖南北沉积差异,将为分析研究南四湖的演化历史,确定该地区黄泛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判别3000年来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对湖泊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 标签: 沉积差异 环境指标 南四湖 岩性 沉积速率
  • 简介:摘要:南北调水工艺技术的应用后,文南油区注水系统平稳运行的同时降低了注水系统的能耗,真正起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值得在全油田相邻区块节能降耗改造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南北调水 工艺技术 降本增效
  • 简介:青海省及南北地震带地震趋势研究1.青海省地震强度预测马尔可夫方法是研究随机事件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预测对象的变化常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带有随机性,而地震事件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所以对地震时、空、强的预测可采用马尔可夫方法预测。_我们采用马氏链的方法...

  • 标签: 南北地震带 地震趋势 活跃期 地震活动水平 初始概率 最大震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该项目研究目标是充分利用我国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的各种观测实验资料,对南北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特征,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并为气候模式提供重要的边界层物理参数。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有:

  • 标签: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气 地面物理特征 边界层物理参数
  • 简介:雅江残余盆地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环境、伟晶岩脉形成机制、伟晶岩脉类型有密切关系。北缘甲基卡地区主要受印支末期—燕山早期构造岩浆热隆事件影响,伟晶岩脉成群成带发育,形成大型、超大型锂稀有金属矿,南缘打枪沟地区缺乏岩浆热穹窿构造,仅表现为岩浆期后花岗伟晶岩残余熔浆分异演化,沿岩体内外接触带发育低类型伟晶岩脉,以铍矿化为主,兼有锂矿化。

  • 标签: 稀有金属矿 穹窿构造 伟晶岩脉 雅江残余盆地
  • 简介:使用ECMWF再分析数据集资料中的位势高度场、三维风场、温度场、相对湿度场、海温场以及中国气象局73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日最高温度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7月份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和偏北过程(持续满足南、北位置指标6天以上定义为一次南、北部型过程)所对应的动态气候特征及其演变。分析首先揭示出了西太平洋副高的南北位置变化存在季节内振荡特征;从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北位置所对应的各层环流特征、中国东部降水分布、中国日最高温度的分布,研究了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对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同在7月份,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的不同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却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从大气系统变化的角度研究和认识某时期的天气气候特征。针对两类过程的演变,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相过程开始的前兆气候特征,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以及过程结束后的后延影响,揭示出了一些以前研究所忽略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差异。

  • 标签: 西太平洋副高 合成分析 动态气候 南、北位相过程
  • 简介: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环节,通过为学生开展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感悟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展开介绍,文章中首先介绍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然后介绍了文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 标签: 中学语文 文学教育 价值 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二期曲沃基地产能减量置换项目原料场工程PM1#管状带式输送机(以下简称PM1#管带机)介绍管带机设计特点、线路设计,着重介绍在既有紧凑厂区内管带机线路设计。

  • 标签: 管带机 线路设计 桁架立柱设计 过渡段 弯曲布置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二期曲沃基地产能减量置换项目原料场工程PM1#管状带式输送机(以下简称PM1#管带机)介绍管带机设计特点、线路设计,着重介绍在既有紧凑厂区内管带机线路设计。

  • 标签: 管带机 线路设计 桁架立柱设计 过渡段 弯曲布置
  • 简介:较详细地对比了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物质组分及地球化学特点,尤其对影响地浸的含矿层碳酸盐进行了成因及形成机制的探讨,并总结了次生孔隙特点、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及地化指标。

  • 标签: 铀矿床 地球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次生孔隙 层间氧化带
  • 简介:利用1999~2001年中国大陆GPS最优综合观测解资料,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研究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活动块体与其边界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获取高应力应变积累的闭锁区段及可能与强震孕育有关的背景信息.分析表明:祁连山断裂带与海原断裂和日月山断裂交汇区、日月山断裂南段与拉脊山断裂、宗务隆山-西秦岭北缘断裂交汇部位;盐源-丽江地块及NE向延伸至川滇交界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交汇区及其临近区域;鲜水河至安宁河断裂北段以及与龙门山断裂交汇部位、滇西南边界的永德龙陵-澜沧-勐遮断裂及其北段与怒江断裂交汇区域可能具有高应变能积累背景.而阿尔金断裂中段、海原断裂东段、库玛断裂东端、红河断裂中东段与元谋-绿汁江断裂及小江断裂的交汇区域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背景.

  • 标签: 南北地震带 GPS综合观测解 改进的负位错模型
  • 简介:通过华北克拉通东部北缘和南缘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分布演化对比研究,解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转折过程。研究发现两侧盆地均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发育,约以晚侏罗世为界,之前盆地充填记录反映以挤压作用、岩石圈增厚为主,之后以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为主,显示晚侏罗世明显的构造转折,并且地壳浅部的构造体制转变均滞后于岩石圈深部构造环境的变化。然而,两侧盆地演化也有明显差别:①北缘燕辽地区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发育了多层系的从基性、中基性到中酸性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而南缘合肥盆地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出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反映出不同的深部构造过程和源区特征;②北缘的岩石圈减薄可能始于约163Ma,南缘明显的岩石圈减薄则始于约149Ma,而反映在盆地构造与充填尺度上的伸展作用分别对应于大约145Ma和132Ma;③晚侏罗世构造转折期,北缘燕辽地区粗碎屑沉积以河流体系为主.反映盆山地势高差较小;而南缘该期发育冲积扇体系,盆山地势高差较大;④北缘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复杂,而南缘总体呈现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显然,大别山碰撞造山和后造山期强烈的隆升和剥露对南缘盆地演化具有极大的主导和制约作用,而北缘则显示出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并伴有区域性的陆内挤压推覆(转折前)和张裂-伸展(转折后)交替的特点。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构造转折的时限北缘较南缘早,说明诱发这一转折事件的区域构造动力可能首先与华北北部壳幔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 标签: 华北克拉通 燕辽地区 合肥盆地 火山-沉积充填 中生代构造转折
  • 简介:南北地震带南段大震活动频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震近场范围场点的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破裂面产状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南北地震带南段需要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大震发震构造资料的基础上,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构建了考虑震源尺度和产状的潜在震源模型,改进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进而对该地区进行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南段发震构造的产状和尺寸特征,提高地震区划结果的合理性。

  • 标签: 南北地震带南段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区划
  • 简介:摘要:通过造林绿化,构建林草植被,形成阻沙绿化带,阻挡风沙侵蚀,缓解山体沙化,有利于防沙治沙,有利于提高区域水土保持,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标签: 拉萨南北山 吉纳片区 植苗模式 栽植技术
  • 简介:摘要: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时代治藏方略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行动,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迫切需要,是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香嘎1号片区)为例,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立地类型、气候条件等,分析管控重点难点及对策措施,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验收标准。

  • 标签: 拉萨南北山 绿化 管控 重点 难点 对策措施 分析。
  • 简介:2012年6月1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新闻焦点"栏目中发表了8篇评论,总标题为"天文学的秘密"。由资深编辑A.Cho,Y.Bhattacharjee,E.Cartlidge,D.Clery,及R.A.Kerr编写,题目分别是:(1)什么是暗能量?(2)暗物质有多热?(3)丢失的重子到何处去了?(4)恒星如何爆炸?(5)为什么宇宙重新电离?(6)最高能量的宇宙.

  • 标签: 天文学 《科学》 暗能量 暗物质 高能量 宇宙
  • 简介: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南北差异 潜热通量 长期趋势 南海
  •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中均一化温度数据,分析了1961~2012年陕西境内秦岭山脉南北两侧4个地貌单元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趋势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极端气候指标计算软件RClimdex计算了5种极端温度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其与区域增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秦岭地区极端温度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最高温度春季增暖信号最明显,而平均最低温度冬季升温明显,不同的增暖趋势导致了秦岭地区春季、秋季气温日较差变大,冬季、夏季气温日较差变小。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秦岭北部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平均最低、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南部的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尤其平均最低温度关中盆地增幅更明显。秦岭北部2区域极端最低温度相关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极端最高温度指数,而南部2区域前者的变化幅度小于后者。秦岭山脉区域增暖与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还受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其北部地区增暖主要是暖夜增加的贡献,而南部地区增暖主要与暖昼增加有关。

  • 标签: 秦岭 RClimdex 极端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