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饮用水的支持,且饮用水对农民和农业的发展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饮用水工程和农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决定着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农村饮用水安全指标以《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也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依托。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只有保证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工程的良好建设。然而,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中依然面临着艰难的挑战,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用水安全。本文主要对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 标签: 农村 安全饮用水工程 运行管理 水质问题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能耗占到了全国总能耗的近40%。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给排水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耗占据了建筑能耗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对建筑给排水设计进行节能环保改革,降低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能耗,对于实现我国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能环保;并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猪流感作为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初期症状与猪感冒相似,有着较强的传染性,通常情况下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猪流感的诊断、治疗、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猪流感 兽医 临床
  • 简介:淮北矿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煤炭基地。随着煤炭的开采、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已普遍出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局部地面沉降等严重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强矿区发展规划与管理,建立水源地保护带,实行水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科学治理“三废”,做好排供结合,加强环境检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矿区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 标签: 矿区水资源 开发利用 环境保护 淮北矿区
  • 简介:田晖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一般来说,企业过多的冲突会导致企业经营杂乱无序,破坏组织功能,过少的冲突会导致企业对突发事件反应迟缓造成组织僵化,只有对冲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化冲突为动力,不断推动企业成长、发展。不过,由于中西方的文化渊源分别为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这两者都为避免冲突以争取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核心管理思想,因此,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及管理思想的影响,中西双方在避免企业内部冲突的手段和方式上产生了较大差别,

  • 标签: 企业经营 冲突管理 中西方 社会科学 湖南师范大学 儒家文化
  • 简介:通过对1983年7月29—30日的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西南急流及700hPa西南低涡北抬。而与这支西南急流相伴随的,处于副高西侧的暖湿平流为能量不稳定区。能量锋则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启动机制。

  • 标签: 暴雨 物理量 分析
  • 简介:本文论述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强化引智工作的途径。

  • 标签: 引智 中西部 发展
  • 简介:文章对内蒙中古西部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与华北高压脊结合之后,可提供大尺度低空偏南急流形成及南方水汽直输本区的背景。如果同时有中纬度高空偏西急流存在,则两者的耦合作用,在华北高压后部,形成了重力生波不稳定发展的条件,于是垂直环流和非热成风相互作用,同期发展。由调整变化又促成了低空西南急流的发展并与原有的大尺度低空偏南气流相叠加,进一步加强了水汽向本区输送。因此,在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中间的地区,既有丰富的水汽来源,又有强烈的抬升凝结条件,形成了产生暴雨的物理基础。再加上西来冷空气入和地形作用,就使得内蒙古中西部成为易发生大暴雨的地区之一。

  • 标签: 暴雨 内蒙古 形成机制 低空急流 水汽条件 冷空气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6h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发生在陕西中西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与登陆台风"灿都"间形成的偏南暖湿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线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略倾斜的高空冷涡为暴雨区高空干冷侵入创造条件,为大暴雨发生积累大量不稳定能量;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结构是暴雨发展的有利配置,暴雨区发生在700hPa湿位涡正压项的零线附近及负值区等值线密集区中。

  • 标签: 暴雨 低涡切变线 湿位涡 低空急流
  • 简介:本文对太空影像和航空照片的解译揭示了一系列隐伏构造,并对它们进行了地球化学采样分析以检测其可能的油气产量,对6个构造进行了预测,并推断出了3个具有油气远景的构造。

  • 标签: 西伯利亚地台 遥感图象 地球化学 研究
  • 简介:文章通过对1957-1996年37次区域性黑风暴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的分析研究,归纳出形成黑风暴的3种环流型及其特征,给出了黑风暴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的天气学条件,可供黑风暴业务预报作参考。

  • 标签: 黑风暴 预报思路 内蒙古 大尺度环流 冷空气
  • 简介:对内蒙古地区2006年3月9日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的诊断分析。通过与常规气象观测和卫星资料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这是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本次沙尘暴过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由中高层西北气流控制下,在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同时斜压强迫促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与典型的高空深厚冷涡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预报难度较大。

  • 标签: 蒙古气旋 沙尘暴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校内教学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校园功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这些都对中小学校的建设用地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小学建筑的扩张高度有限,所以对学校的地下空间进行利用,成为缓解中小学校用地紧缺问题的主要方法。基于此,本文重点以昆明市第八中学西坝校区校安工程排危项目为例,对学校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学校,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 简介: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的加速发展刻不容缓程廷江(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5)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的加快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解决的紧迫问题。这是个对整个气象事业发展带有战略性的问题。1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气象事业加...

  • 标签: 贫困地区 中西部地区 气象事业 加速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 气象部门
  • 简介:从自治区中西部农区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角度着手,通过对前冬500hPa高度场上的西北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下称副高)、亚欧纬向环流指数(下称纬向环流)和当年太阳活动、厄尔尼诺事件与汛期干旱的统计分析[1],利用集合预报方法建立了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思路.并对1998、1999、2000年试报,效果比较理想.

  • 标签: 大气环流 集合预报 汛期 内蒙古 农业 降水预报
  • 简介:印缅槽是低纬度一个很重要的天气系统。多年来的天气预报实践表明,内蒙古中西部3~10月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和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印度洋赤道气团所处的纬度低,气温高,水汽含量大,气团的对流不稳定层厚,对我区中西部的降水形成十分有利。一般,印度洋的水汽由印缅槽区的西南气流输入我区中西部。因此,印缅低槽的活动,对我区中西部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长期的影响,对它研究,很有必要。1夏季印缅槽的环流特征与我区中西部旱涝的关系印缅槽处于孟加拉湾,故也叫做孟加拉湾低槽,这是低纬度一个特殊的地区。冬季700hPa和500hPa月平均图上,该地区上空存在着一个强度较弱的平均槽。夏季,印缅槽显著加强,它两

  • 标签: 内蒙古 印缅槽 降水影响 环流特征 旱涝灾害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6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大雾湿层厚度及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的出现,而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的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 标签: 持续性大雾 垂直结构 动力结构 机制
  • 简介:研究了1961--2004年冬季的气候条件和环流背景,分析了其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的影响,并对前期的气候因子和环流特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的环流背景随着年代际发生着变化,这些环流特征指数和气候因子与内蒙古中西部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变化基本一致,存在着20年左右的振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突变期,21世纪初也有一转变过程,只是没有前一突变期那么明显。所以,本世纪初发生的沙尘暴,没有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次数多。冬季的气候因子和环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关系密切,前者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未来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

  • 标签: 沙尘暴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气候年代际变化 环流特征 相关分析
  • 简介: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卫星图像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大风、扬沙及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发展加强,强锋区南压,地面冷锋影响,气压梯度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红外图像形成"沙尘羽",结构均匀有纹理,云顶亮温出现〈-60℃区域是卫星图像特征。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因子〉30dBZ,影响高度2.4km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出现明显辐合辐散特征,强风区增大,上升运动及下沉运动加强;高空有垂直风切变,高度降低厚度增加,能量增加,当垂直风切变变小时,高空动量开始下传,沙尘天气开始。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显示,空气中质量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沙尘天气最强及极大风速出现时刻,最大值达8223.7μg.h-1,比沙尘天气出现前81.8μg.h-1高出100倍,沙尘天气造成空气相当混浊。

  • 标签: 高空槽 强风区 辐合辐散 动量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