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实际天文测得到的长变化资料的分析研究,证实了将非线笥的跳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LSTSA)结合到小变换中,能够有效削弱小变换中时频谱的端部畸变效应,显著提高对低频信号的检测能力。LSTSA模型将对不上变换中时频谱技术的更好、更广泛的应用作出一定的贡献。

  • 标签: 日长变化 小波变换 LSTSA模型 跳步时间序列分析 频谱 端部效应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 标签: 宁夏 雾日和霾日 趋势分析
  • 简介:每位研究地震地理学及其时间分布的人都注意到了地震活动性迁移的存在,首先发现的是顺岩石圈大断裂分布的震源的“连接”序列。如在其中的北安纳托利亚(其分支穿过亚美尼亚、包括斯皮塔克和基洛瓦坎,甚至有可能穿过伊朗和巴基斯坦),从1939年开始对一连串的破坏性事件进行严密地监视。1968年美国人根据这些事件计算出地震的迁移速度为80公里/年。在地球上的许多地区———南美洲和中国、太平洋列岛下的俯冲带、高加索和亚平宁半岛

  • 标签: 断裂分布 地震台 岩石圈 俯冲带 基洛瓦坎 迁移速度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9202181916139119°40′25°01′南岛东南5215Ⅵ孤立型  地震发生于海中,未能确定宏观震中,震中烈度亦为经验估计。二、地震烈度分布地震宏观调查工作仅限于陆地上进行,最高烈度为Ⅴ度,等震线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见图13-1)。图13-1 1992年2月18岛地震等震线图  Ⅴ度区:Ⅴ度等震线北起平潭岛南端的钱便澳,向西经过福清东瀚南侧,再逐渐向南拐,通过莆田埭头的汀港,到平海东面入海。在Ⅴ度区内,室内的人普遍感到

  • 标签: 南日岛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震基本参数 等震线 地震序列 方位仰角
  • 简介:面炮(Arealshot)偏移技术是对实际炮集数据按照不同方向传播的平面进行时间延迟并形成组合炮记录,然后分别作组合震源下行波的向下场外推和组合记录上行波的向下场延拓,在相遇深度得到该方向平面成像的技术。本文基于面炮深度偏移技术,充分利用射线追踪计算量小和波动方程场延拓具有良好振幅的特性,提出了用平面射线追踪计算平面组合震源下行波前走时和面炮场滞后时间成像的深度偏移方法,着重讨论了有限差分程函方程(Eikonalequation)计算平面传播时间和组合记录上行波场的滞后时间成像。

  • 标签: 面炮偏移 平面波射线追踪 滞后时间成像
  • 简介:通过对潜山面和内幕EDA介质地面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及其场特征分析,在了解地震波场的动力学特征对裂缝介质的敏感性基础上,确定主要以振幅,其次是频率的地震波动力学特征为裂缝检测被检参数,以均方振幅与中心频率作为检验检测结果正确与否的评价参数,为建立裂缝检测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裂隙介质 有限差分 数值模拟 波场特征
  • 简介: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和毫米通信的车地通信系统,该系统利用毫米频段的高带宽和低时延特性,实现了车辆与地面基础设施之间的高效、稳定和安全的通信。首先,我们对毫米通信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我们设计了一套车地通信系统,包括信号发射器、接收器、天线和数据处理模块。通过对各模块的优化设计和调试,我们实现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结果表明,我们的车地通信系统在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标签:
  • 简介::本文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特征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0年6月9-13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且中、低层天气系统中有切变线和静止锋的存在,暴雨的落区就是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附近。

  • 标签: 连续性暴雨 研究
  • 简介: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区,以半日潮流为主。半日潮流计算简单。用图形表示的半日潮流图,使用方便,深受航行人员欢迎。而南海海区,则以全日潮流为主。计算全日潮流,比较复杂,图形表示更困难。因此,航海人员迫切需要也能有一种实用、方便的潮流图。为满足此种需要,笔者几年来进行了有关方面的调访和研究。根据理论和经验,在马克西蒙夫潮流分析基础上,引进半日潮流计算原理,并结合南海潮的特点,推出了航海用的简易的潮流计算法。此方法在计算和使用上都较方便、简单,图形也直观明了。

  • 标签: 潮流计算 高潮时 半日潮流 全日潮流 小潮差 大潮流速
  • 简介: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仪法(IRGA法)观测了中亚热带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了IRGA法与碱吸收法(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呈单峰曲线,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00~17: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3:00~7:00;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但明显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幅度;马尾松林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幅度降低程度高于板栗园和百喜草地,且对夏季的降低程度影响最大.而IRGA法和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为IRGA法的27.5%~218%,平均为76.2%.当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时,AA法比IRGA法高估了土壤呼吸速率;反之,AA法则低估了土壤呼吸速率.

  • 标签: 土壤呼吸日动态 动态密闭气室法 碱吸收法 红壤 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年7月29-30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 标签: 西宁地区 大降水 综合分析
  • 简介:场重构反演是一种改进的全波形反演理论。该反演方法通过将波动方程引入目标函数中拓宽了解的寻找空间,通过重构真实场来计算模型梯度,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的同时还减弱了局部极小值的影响。但目前该理论基本在频率域进行,而频率域反演对计算内存的需求太高,并且很难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因此,本文将场重构反演拓展到时间域,推导了时间域场重构的增广方程,结合模型试算结果对场重构的模型梯度进行了修改。数值实验表明,时间域场重构反演准确性较高并且对低频信息具有良好的重建能力。

  • 标签: 波场重构 波形反演 增广方程 时间域反演
  • 简介:通过把叠后S偏振分析与P方位正常时差(ANWO)速度分析相结合,得到了表征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Weyburn油田储层裂缝网络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能够把测量区分成具有不同裂缝性质的两个主要区域。北部区域的地震特征波形与正交对称介质一致,而南部区域的地震特征波形与低于正交对称介质一致。南部区域与盐已经从该储层下面的Prairie蒸发岩中溶化区域一致。这一相互关系表明,采出盐改变了该储层的应力状态,导致盐溶化边缘南部和北部的破裂状态不同。

  • 标签: Weyburn油田 裂缝网络 加拿大 表征 S波 P波
  • 简介:基于Aki-Richards公式和贝叶斯原理,本文发展了利用叠前PP和PS资料联合反演P波速度比、S波速度比和密度比的方法。该方法假设参数之间满足正态分布,引入参数协方差矩阵来描述反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提高反演过程的稳定性,并同时使反演的参数序列服从Cauchy分布,引入矩阵Q来描述参数序列的稀疏性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率。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模型数据和实际多资料进行反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正确有效;与传统的单一PP反演相比,PP和PSAVO联合反演具有稳定性更好和反演精度更高等优点。

  • 标签: PP波 PS波 联合反演 贝叶斯原理
  • 简介:利用“静态箱-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小潮(2010年4月4-5和9月2-3)和大潮(2010年4月14-15和9月9-10),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的中高潮滩过渡区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中,取样并测定了该沼泽24h的甲烷排放通量,并同步对潮水水位、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大、小潮,总体上,沼泽是甲烷排放源,白天的甲烷排放通量大于夜间;4月、9月的2个小潮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4.43mg/(m^2·h)和8.13mg/(m^2·h),2个大潮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39mg/(m^2·h)和3.25mg/(m^2·h),小潮甲烷排放通量明显大于大潮;大潮,涨落潮阶段的沼泽水-气界面甲烷排放通量低于非涨落潮阶段;温度和潮水水位是控制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 标签: 潮汐沼泽 甲烷排放通量 日变化 小潮日 闽江口
  • 简介: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的地震做了讨论。

  • 标签: 历史地震 地震考证 辽东湾 辽阳地区
  • 简介:基于野外“点源”观测数据的常规深度偏移等复杂叠前处理方法涉及到巨大的计算量。Berkhout基于“面源”的面炮技术提供了高效精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成像的有利选择。本文拓展了Berkhout面炮技术,提出了高效精确的基于波动方程的曲面技术,给出了曲面合成算子的普适性数学表达式,并发展了面向目标的曲面地表控制照明技术。其能够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高效高质量成像。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的数值计算给出了很好的成像结果。

  • 标签: 曲面波 面炮 控制照明 合成算子 叠前深度偏移
  • 简介:本文从是介质质点的作用运动出发,阐述波形态与力过程、力形态的关系以及反射是不同阻抗界面处介质质点运动突变产生作用力而形成,并且根据介质质点在作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一步论述介质质点的运动状态——在作用过程中质点是把其能量几乎完全传递给其所要传递的质点,运动迅速趋于静止,而并非在其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从而说明介质质点运动、作用的单向性。并且结合实践阐述桩体缺陷不同程度、不同变化形状的反射波形特征。

  • 标签: 反射波 桩基缺陷 质点运动 作用过程 受力情况 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