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对壳聚糖进行接枝改性,探讨了影响其接枝改性的主要因素;通过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C-DMDAAC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研究了C-DMDAAC对手抄纸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与DMDAAC接枝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壳聚糖与DMDAAC物质的量比1:1、pH值6、温度90℃、时间3h、引发剂浓度0.5mmol/L;与壳聚糖相比,C-DMDAAC的分子质量增大,pH值稳定性增大,溶解性提高。红外光谱图进一步表征了C-DMDAAC的生成。C-DMDAAC对纸张有一定的增强效果。

  • 标签: 壳聚糖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接枝共聚 纸页增强
  • 简介:这种乙烯三元共聚蜡.包含作为单体结构单元的以下成分:35~95wt%的乙烯:0.1~40wt%的至少一种式的I酯.其中R^1选自氢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和C6~C14芳基,R^2相同或不同,并选自氢和C1~C10烷基,R^3选自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和C6~C14芳基,以及n为2~100的整数;和0.1~25wt%的至少一种式Ⅱ的羧酸.其中R^4选自氢、C1~C10烷基,C3~C12环烷基和C6~C14芳基。

  • 标签: 三元共聚物 乙烯 制备 C10 C14
  • 简介: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和N,N二甲基乙醇胺(DMEA)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SMA)进行酯化改性,制备苯乙烯一马来酸酐酯化产物(SMAH)。探索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反应过程中体系黏度的变化情况。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酯化产物(SMAH)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SMA、AEO-3、DMEA投料摩尔比为1:0.5:0.5,丙酸作催化剂(占反应物质量分数2%),90℃下反应4h,酯化率可达到72.9%。皮革复鞣应用结果表明,SMAH对皮革具有显著的复鞣填充效果。

  • 标签: 无溶剂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酯化改性 表征
  • 简介:以芬顿试剂为引发剂,木薯淀粉为主链,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松香、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DM)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在木薯淀粉分子上接枝苯丙共聚单体,合成出一种苯丙无皂乳液表面施胶剂,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粒径分析仪、静态接触角和扫描电镜对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淀粉用量10%、m(单体总量)∶m(淀粉)=2∶1、H2O2用量5.0%、m(St)∶m(BA)=3∶1、松香用量0.8%、DM用量1.2%、NMA用量0.2%条件下,合成了苯丙无皂乳液表面施胶剂;当其用量为淀粉施胶液的0.4%时,施胶度为46s,纸张环压指数为5.47N·m/g.

  • 标签: 淀粉 无皂乳液聚合 松香 表面施胶剂
  • 简介:主要研究了AMPS(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的合成及应用.通过研究引发剂的用量、共聚单体的用量、EDTA用量、反应后期温度等因素对AM和AMPS共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中性水溶液介质中,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与偶氮类引发剂共同作用下,在5℃的低温下引发聚合反应,当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03%,反应后期温度为40℃时,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1810万的AM和AMPS共聚.并研究聚合氯化铝/AM和AMPS共聚体系在造纸脱墨废水絮凝处理的应用,研究表明:AM和AMPS共聚用量为0.75mg/L,与之复配的聚合氯化铝(PAC)最佳用量是100mg/L,其中1134万相对高分子质量的两性AMPS和AM、MAC共聚效果更佳,与之复配的PAC用量可减少到75mg/L,CODCr去除率都达70%以上.

  • 标签: AMPS 引发剂 絮凝处理 合成 共聚物 共聚单体
  • 简介: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丙烯酰胺为单体,在不加任何引发剂的情况下,用微波辐射代替常规的加热方式,在均相条件下快速合成了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研究了影响接枝效果的各种因素(单体及交联剂的用量,微波强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其结构及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微波辐射,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1min便可完成接枝反应,与常规加热时间(0.5-5h)相比,该方法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此外,还探讨了微波下纤维素接枝共聚的自由基反应机理。

  • 标签: 纤维素 微波 离子液体 接枝共聚
  • 简介:本文以羽毛梗为原料,用氢氧化钠水解而制成羽毛角蛋白,通过氧化-还原引发系统,用三种乙烯基类单体与羽毛角蛋白接枝共聚,得到四个产物,将接枝共聚、羽毛蛋白和乙烯基类单体聚合的混合分别进行甲酸和溶剂萃取,酶水解,最后将水解分离分别进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证明乙烯基单体与羽毛蛋白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TGA和DSC分析揭示了改性产品具有热稳定性的原因,应用改性产品作为皮革顶层涂饰剂,测定了它们的耐湿擦

  • 标签: 羽毛角蛋白 改性 接枝共聚 蛋白涂饰剂 皮革
  • 简介: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丙烯酸(PDM-AM-AA),将其分别与含氢键的二氧化硅(RNS-H)、含氨基的二氧化硅(RNS-Am)、有机化合双层修饰二氧化硅(DNS-1)和单层有机链修饰二氧化硅(DNS-2)复合制备了系列聚合/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PDM-AM-AA/SiO2)。将系列PDM-AM-AA/SiO2分别配合2%铬粉应用于皮革鞣制工艺中,对鞣制后坯革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能检测。FT-IR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丙烯酸;RNS-H和RNS-Am分别与-CONH2或-COOH发生氢键结合。应用结果表明:PDM-AM-AA/RNS-H纳米复合材料配合2%铬粉鞣制后,坯革的耐湿热稳定性、增厚率和抗张强度提高最明显;PDM-AM-AA/RNS-Am纳米复合材料配合2%铬粉鞣制后,坯革的撕裂强度提高最明显。

  • 标签: 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二氧化硅 鞣剂
  • 简介:讨论了聚丙烯酸膜交联密度与其涂饰革物性之间的关系。成革物性包括耐湿擦坚牢度和耐湿曲挠性。结果表明交联剂对涂饰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 标签: 涂饰革 交联剂 耐湿擦坚牢度 耐湿曲挠性
  • 简介:为了赋予竹纤维抗菌性,以天然生物高分子壳聚糖为抗菌整理剂,利用K2S2O8与Na2S2O3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竹纤维素与壳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具有抗菌性的纤维素材料。以接枝率和接枝效率作为衡量标准,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样品进行了红外、扫描电镜和抗菌性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竹纤维素与壳聚糖接枝共聚后,纤维表面形态明显改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7.00%和99.91%,具有良好的抗菌性。

  • 标签: 竹浆粕 壳聚糖 抗菌性 接枝共聚
  • 简介:以4(NH)2S2O8和NaHSO3作为引发剂,研究了芦苇乙醇木质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中丙烯酰胺用量、引发剂用量、引发剂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条件为:丙烯酰胺单体与乙醇木质素的质量比为1:1,引发剂用量为50mmol/L,引发剂(NH4)2S2O8与NaHSO3的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最优条件下产物产率达到95%,接枝效率为90%。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产物中存在接枝共聚,并且主要以醚键连接。

  • 标签: 木质素 丙烯酰胺 接枝共聚 溶剂木质素 乙醇
  • 简介: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作自交联单体,聚乙烯醇(PVA)为高分子分散稳定剂,采用无皂种子聚合制备了稳定的自交联苯丙乳液。当软硬单体比例n(BA)/n(St)=1.0,w(PVA)=6%,w(ODA)=10%,w(NMA)=6%时,自交联苯丙乳液具有优异的施胶效果,当用质量分数为1%的苯丙乳液进行表面施胶时,纸张施胶度可达43.0s,表面强度达3.2m/s,耐折度88次,环压指数达7.38N.m/g;苯丙乳液与淀粉有良好的适配性,并可取得优异的复合施胶效果。通过动态激光粒径分析(DLLS)、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对乳液粒径及其分布和共聚热转变性能及微相结构进行了表征。

  • 标签: 无皂乳液共聚 苯丙乳液 表面施胶 自交联 表面增强
  • 简介:采用不同浓度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进行模拟氧化,研究自由基氧化对肌原纤维蛋白交联和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自由基氧化体系均会导致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升高,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交联和聚集。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中,肌原纤维蛋白质粒径增大,且当H2O2浓度为10mmol/L时达到最大粒径396.1nm;在超氧阴离子氧化体系中,蛋白质主要发生降解作用使粒径减小,而黄嘌呤浓度为1mmol/L时仍有部分大粒径的蛋白质生成。两种自由基体系中,总巯基的不断减少以及二硫键含量的增加表明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是肌原纤维蛋白主要的交联方式之一。二聚酪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表明氧化蛋白质的聚集也与其他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生成有关。SDS-PAGE显示,两种自由基体系氧化引起的蛋白质聚集主要由二硫键交联所致,而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氧化体系中肌球蛋白重链受到其他交联方式的影响。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蛋白质交联和聚集影响比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更为显著。

  • 标签: 蛋白质氧化 肌原纤维蛋白 自由基 交联与聚集
  • 简介: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技术开发了适合番茄酱特性的增稠剂,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羧甲基纤维素交联反应试验:先将羧甲基纤维素溶于乙醇溶液,再添加氢氧化钠后于35℃水浴加热,间歇添加10%环氧氯丙烷乙醇溶液,待反应终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交联反应使用20g联羧甲基纤维素-8时,氢氧化钠用量2g、环氧氯丙烷4mL、温度35℃、乙醇75%、反应时间8h条件下,制得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增稠效果比较适合番茄酱。通过对瓜尔豆胶、黄原胶、卡拉胶、番茄纤维、大豆纤维等几种常用番茄酱增稠剂的增稠效果(颜色、黏手性等)对比,说明本试验开发的交联羧甲基纤维素更适合番茄酱增稠,并保持了番茄酱原有的组织状态特征特征。

  • 标签: 增稠剂 交联 羧甲基纤维素 番茄酱
  • 简介:采用Fe^2+-H2O2-二氧化硫脲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了桉木浆-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H2O2用量、二氧化硫脲用量、单体浓度和液比对接枝纤维的环氧基含量及环氧基水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接枝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增加单体浓度、减小液比、控制合适的H2O2和二氧化硫脲用量都能提高接枝纤维的环氧基含量,并且环氧基水解率都可控制在10%~15%。通过红外光谱发现,GMA已成功接枝到桉木浆上。

  • 标签: Fe^2+-H2O2-二氧化硫脲 桉木浆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 接枝共聚 环氧基
  • 简介:综述了清凉化合的化学结构,清凉感的作用机理,影响清凉感的因素,新研究开发的清凉化合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标签: 清凉化合物 化学结构 作用机理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