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水族是一个以"饭稻羹鱼"农耕文化为传统的山地民族,水语植物名物是其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水语植物名的考释,得知水语植物分类主要有生活类、经济类、野生类、其他类四种;水语植物命名既有"属名+种加词"的"双名"法,也与植物部位、生存环境、生长阶段和思维习惯等有关,同时命名具有一定的构词规则;体现了按植物性状取名的人类共性,又呈现了水语认识植物的个性。

  • 标签: 水语 民族植物学 植物命名与分类 民族名物学
  • 简介:侗族芦笙节是侗族南部方言区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次集体庆贺农业丰收的民族盛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它的举办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增进村寨之间的团结友爱,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误解,对于推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垂范的作用。

  • 标签: 侗族 芦笙节 娱人性
  • 简介: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华北地区的民间庙会往往被视为乡土民众进行神圣实践的重要文化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庙宇而形成的"灵验"叙事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敬神观念与信仰认知,并直接作用于民间庙会活动的神圣运作方式。当然,灵验并非民众实施神圣运作行为的唯一指向,其背后还蕴藏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民间庙会的灵验逻辑与神圣运作行为的互通,也使得地方化的民俗传统不断加强和深化。以鲁南枣庄千山头农历九月十二庙会为例,借助对庙会现场的田野深描,可以发现,民间庙会的"操持者"特别注重对有形神圣空间与无形神圣时间的氛围营造,而"香客"从神圣观念的产生再到具体的神圣行为展示,则体现出了庙会灵验逻辑的构建具备一定的"自组织"特征。

  • 标签: 庙会 灵验 神圣 自组织
  • 简介:民族关键符号往往在具体文化事象的仪式展演中才能呈现其作为意义载体的文化标志性特征。作为苗族的关键符号之一,苗族史诗《亚鲁王》的唱诵通常都是在具体的文化事象语境中完成,而唱诵的过程都会伴随着相应的仪式展演。无论是作为"物化"形成的场景、装饰物以及各种象征性器物,还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史诗内容,都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系统地展现了这一民族关键符号蕴含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一次实地观察到的《亚鲁王》史诗唱诵仪式的记述,揭示仪式展演对于民族关键符号及其文化意义生产和呈现的重要性。

  • 标签: 《亚鲁王》 仪式展演 民族关键符号 民间信仰体系
  • 简介:通过对柴达木地区腹地马海哈萨克人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果洛村二社藏族地方性知识的考察,认为人群的迁移造成地方性知识的复杂性.迁移使地方性知识发生移植、变形、再植、堆叠等情形,唯有考虑到人群的迁移性,才有可能体认到地方性知识中的地方与非地方关系,也才能更接近地方性知识背后的人类社会本相.

  • 标签: 青海哈萨克人 刚察县藏族 地方性知识
  • 简介:白府村是太行山东缘地带的一个汉族村庄。作为一种文化设置,白府村人正月十七"拉死鬼"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求吉纳祥。如果目的单纯是这些,原本完全可以采纳更为省力的方式。在传统的惯性下,乡民们借助"拉死鬼"仪式集中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自身孤立的家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还要借助人与鬼的关系安抚个体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调理乡民们精神世界的文化设置,社区秩序将难以为继,乡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变得鬼影重重。由此,可以上溯至古礼傩仪的春节社火"拉死鬼",对于村落民众的宗教观、生命观乃至自然观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成为理解北方地区山地乡民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 标签: “拉死鬼” 社火 白府村 信仰活动 文化设置
  • 简介:伴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黔湘边区少数民族村寨的普及,当地古老的"唱山歌"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迁,传统歌场被搬上网络平台,在QQ群、微信群中对歌已成为一种时尚。黔湘边区四十八寨歌场田野考察所见表明,QQ群、微信群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以往苗侗山歌的生存样态和传承方式,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 标签: 山歌传承 互联网+ 黔湘边区 QQ群 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