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哲学为自己的哲学观所误导,以为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一门科学。世界观与科学却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功能。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某种宗教为自己的世界观。知人则哲。真正的哲学是思想范式——规范人的精神世界的原始范型。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伴随着理性探索及其后果——对启蒙运动、现代科技及现代性的反思,最终仍要归宿于西方文化的固有思想范式。在历史上,中国哲学始终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自我。现在,中国现代化指日可待,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当代中国哲学要重新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成员,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唯有继承先哲创立的思想范式。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自己的哲学。

  • 标签: 哲学 中国哲学 世界观 科学 思想范式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该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过程,传统的"天下"观念在中国近代遭到西方国家侵略之后逐步解体。为应对外来危机,"中华民族观念开始生成,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族体整合。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历史事实从制度和观念层面推进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 标签: 天下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 简介:针对伽达默尔强调对话双方之间的直接关系,霍耐特主张在对话双方之间设置起中介作用的第三者。这一第三者不仅指普遍性道德规范,即对话双方共同遵循的外在道德约束,而且指内在道德意识,即对话双方分别从自身立场出发而形成的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和接受。同时,第三者还指具体道德情境,即对话双方均根据道德规范对对方的适用性确定自身对对方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因此,这一第三者指道德规范与道德意识、道德情境的相互中介,即普遍性他者与具体的他者的往复运动。这样一种往复运动充实了主体间关系的内容,取消了伽达默尔主张的主体间关系的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以长途解释学的方式弥补了短途解释学的不足。

  • 标签: 短途解释学 长途解释学 普遍的他者 具体的他者
  • 简介:<正>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促进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青年观念的变革和进步,青年观念的变革和进步,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少数民族地区青年观念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他们敢于摈弃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反对闭关自守,安贫乐命,满足于发展自然

  • 标签: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 青年观 改革开放 主要表现 民族青年 深刻变革
  • 简介:厘清民族凝聚力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才能真正找到凝聚力的动因和源头,正确处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各种关系。本文对民族凝聚力的主体和客体概念作了界定.诠释了民族凝聚力的主体和客体的结构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民族主体对凝聚力进行整合的主要途径。

  • 标签: 民族凝聚力 主体 客体 相互关系
  • 简介:现代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都在采取文化多元主义政策的同时,积极建构一种超民族认同或泛国家认同。然而,这种超民族的建构亦必须十分谨慎。如果这种超民族认同建构是立基于各族人民的"共享的价值"或"共享的认同"之上,那么这种建构将较容易成功。相比其他多民族国家的超民族建构而言,"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享的价值",亦是各族人民"共享的认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民族"明确入宪,将使我国深厚的统一的思想观念,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转为宪法上的自觉,这对于我国有效地反击各种分裂势力,切实维护国家统一乃至实现两岸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 标签: 文化多元主义 超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 统一
  • 简介:主体实践的合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真理观探析崔秋锁:1952年8月生,山西省万荣县人。1989年6月在吉林大学获哲学学位。现为解放军农牧大学哲学副教授,专业技术上校,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在《长白学刊》、《哲学动态》、《历史唯物...

  • 标签: 历史真理 社会价值观念 真理观 社会历史 主体本质 历史认识
  • 简介:市场经济与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转变张克武我是国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处理得如何,自古以来都关系到国家衰盛与分合,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命运。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民族地区同全国一样,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各民族的...

  • 标签: 民族地区 文化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 市场经济的发展
  • 简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鄂伦春人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边缘性、封闭性,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总结建国以来在主流社会推行的变迁计划和受主流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裹挟而经历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个民族面对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不知所措,他们被迫脱离传统的生产活动,无所事事,导致精神上的失落,意志消沉,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愿望,丧失了民族的斗志和向上的精神,这样的民族只能衰退,不能真正地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激发其民族主体性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 标签: 民族 主体性意识 鄂伦春族
  • 简介: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 标签: 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 共同体 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
  • 简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可以为分析当下中国很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正是将治理理论引入我国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尝试。随着我国西部边疆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的凸显,很多组织和社会力量围绕着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展开了颇有成效的治理,在云南K县就形成了一个涵盖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民族精英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但由于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治理有着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导致参与治理的主体间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缺少有效的合作,严重制约了治理的效能。为了实现少数民族自发移民问题的有效治理,必须突破原有的制度藩篱,推动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机制的构建。

  • 标签: 治理 少数民族自发移民 合作机制
  • 简介:刑法应用观念贯穿刑法理论研究和刑事司法活动始终,是对法的价值理念、法律基本原则与刑法适用方法交汇融通的整合。它的理论实践目标在于,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与原本看似完善的结论之外所开辟的新的研究领域中不断吐故纳新,保持理论系统的开放性和现实适应性。它的司法实践目标在于,在法律框架内,对刑法应用方法科学性的探索,以提升高效处理案件信息及合理调配法律资源的能力,提高刑法适用效率。

  • 标签: 刑法 应用观念 变通 正义
  • 简介:“神仙”是道教神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又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复合观念,其形成亦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道教神仙观念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首先,通过“神”的人格化建构其独有的神、人关系;其次,通过“人”的“神仙”化实现道教“神”权的初步建构;最后,通过“仙”与“仙人”的概念化实现其位阶化神仙观念的形成。

  • 标签: 道教 观念复合 神人关系 神权 神仙
  • 简介:相对于一般的网络舆情主体之诉求指向,少数民族公众在网络舆情危机中体现的意愿、诉求、指向等态度与情绪,大都集中于利益表达、社会抗议、行为动员三个方面。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中的主体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更为明显;参与主体成分的多元性特征十分突出。

  • 标签: 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诉求表达 网络诉求表达参与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
  • 简介:与刑事法律制度相比,刑事政策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由于实践中对刑事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尽相同,使得刑事政策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始终是模糊的、变化的。文章从刑事政策的一般性认识出发阐述刑事政策观念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建立正确的刑事政策观念,是充分发挥刑事法律惩治和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关系到国家预防和控制犯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程度。

  • 标签: 政策观念 刑事政策 解析 刑事法律制度 不确定性 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