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一、问题导入本文缘起于引起巨大争议的李昌奎故意杀人、强奸案。对于此案的案情,没有必要赘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样的案件事实,不同法院却有着不同的认定,一波三折。2010年7月15日,本案一审法院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李昌奎所犯故意杀人罪,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其罪行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严惩,虽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但依法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1]

  • 标签: 中的手段 手段残忍 故意杀人罪中的
  • 简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新生力量,未成年人的命运关乎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因此,关注未成年人可以说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然而,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日渐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的不断健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诉讼权利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有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父母关系破裂,家庭关系不和睦;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等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诱因,需要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建议
  • 简介:杀人类犯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危害.以往对杀人类犯罪的研究多在刑法学范围内进行定性分析和在侦查学范围内进行经验总结,缺乏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通过对82名杀人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调查,分析他们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口类型、籍贯、婚姻状况、前科、性格、犯罪意识和犯罪归因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特征,期望这些研究结果能有助于研究者认识杀人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对侦查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 标签: 杀人类案件 犯罪嫌疑人 基本特征 实证研究
  • 简介:本文就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并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数据,结合各类材料,概括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对症下药,总结概括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对策。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特点 对策
  • 简介:在满足法定的犯罪年龄和刑罚程度条件的前提下,无论未成年人所犯罪行属于何种性质的犯罪,无论未成年犯罪人是初犯、偶犯还是再犯.亦无论未成年犯罪人有无认罪、悔罪表现,其犯罪记录都应毫无例外地予以封存。行为人跨越18周岁前后实施犯罪的,如果其中成年时的犯罪行为轻微,对于包含未成年及成年两个年龄阶段犯罪行为在内的犯罪记录予以整体封存,可以较好地体现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应当扩大解释到包括定罪免刑、存疑不起诉、酌定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从最大程度地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特殊保护的角度出发,各个司法机关在自己职能对应的诉讼阶段结束后,应当及时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部门保留的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卷宗材料予以封存。被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效力具有持续性。犯罪记录封存机关在审查有关单位据以要求查询的“国家规定”具体内容时,应当注意这些规定是否与《刑法》第100条第2款规定的未成年犯罪记录报告免除义务制度相冲突。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 封存 司法适用 规范解释
  • 简介:近年未成年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对正在服刑的犯罪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当前服刑在押的犯罪未成年人存在的典型心理状态有防御心理、烦恼情绪、悔罪向上心理、幼稚心理和情感冷漠,另有少数人存有敌对仇恨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重返社会时的重大障碍。应该通过提供心理援助,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建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落实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帮助工作等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走上积极的人生。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心理状态 教育和心理援助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量刑目的决定了量刑制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会影响到个案的公正审理。本文把这一目的界定为“惩罚为辅、预防为主、特殊保护为根本”,立论的理论基础是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学有关原理,现实基础是未成年人的远大发展前景,历史传统是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殊保护说”与双面预防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惩罚和预防只是手段而已,而特殊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目前要从四条途径实现这一目的:对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规定进行细化;建立刑罚个别制度;处理好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视有关未成年人的权利并充分规定在有关法律法规中。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量刑目的 双面预防说 特殊保护说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私权属于隐私权的一种,是特殊未成年人的一项特殊人格权。理论上对该项权利的立法目的、特殊性质、相关责任主体以及救济制度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或空白,影响了实践中对该项权利的理解和保护,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保护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私是这项权利的立法目的,也是正确认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关键。该项权利在主体、核心内容等方面与其它隐私权存在差异,权利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司法部门,还包括学校、企业等相关社会成员单位。此外,权利主体请求侵权人履行民事责任以及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也有助于保护该项权利。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立法中存在的部分冲突,应当理性去看待分析,通过实证的调查研究去判断是否解决这种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记录封存 隐私权 基本问题
  • 简介:修改后的刑诉法首次引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化彰显,对保障失足未成年人复学、就业等权益、弱化犯罪标签的内外影响、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这项新的程序性制度在缺乏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在犯罪记录封存的实际操作中遭遇各地理解与执行不一、对象范围过窄或过宽、运行程序不明、法律监督缺位、责任机制缺失等影响和制约该项制度有效运行和落实的一些问题.对此,需要结合立法意图、制度因素、社会实际以及法治合理期待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破解,使之真正发挥成效.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记录 封存 刑事诉讼法
  • 简介: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定性与定量方面均作了轻于成年人犯罪的规定。但总体而言,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规定幅度过小,难以满足司法实践贯彻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法原则要求。司法机关不得不借助司法解释突破立法规定,不断拓宽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幅度,但有司法权侵犯立法权之虞。未来立法有必要在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中确立立法定性、司法定量原则,以此确保司法机关在犯罪构成要件内完成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刑法评价基础上,利用刑法但书规定在定量方面实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理。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实体法 定性与定量 从宽处遇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范围对双方当事人(包括被告人、被害人及其亲属)影响巨大,同时也会对社会公众产生间接影响。如果附带民事赔偿范围的规定不合理,不但会严重影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对相关法律的司法解释确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范围,但因其解释内容与民事侵权赔偿范围差别很大而在理论界和审判实践中引发巨大的分歧。作者从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分析了相关司法解释的不妥之处,并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 标签: 刑事诉讼制度 民事侵权赔偿 赔偿纠纷案 故意杀人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民事赔偿范围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6个基层法院调查,收集346份未成年被告刑事判决书(492名),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及矫正特点。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为男性,且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比例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主要受前科、累犯、羁押天数影响。本文证明,新刑事诉讼法和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理念实施效果较好,缓刑和非羁押比例呈上升趋势。然而,监禁和罚金刑仍为主要部分,如何落实未成年犯罪人社区服务并适当减少监禁和罚金刑是未来改革的重心。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监禁 社区服务
  • 简介:伴随新刑诉法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设立,检察系统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专业群体--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官群体。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诉人在出庭工作中角色区别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诉人出庭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探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公诉人出庭工作模式,更好地贯彻新刑诉法特别程序的规定,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公诉人出庭 角色定位
  • 简介:关于共同犯罪在什么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一涉及共犯的根本问题,理论上存在(部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的对立。我国通说主张(部分)犯罪共同说,即认为共同犯罪本质上是数人'共犯一罪'(罪名同一性说或者罪名从属性说)。但该说存在着无视共同犯罪的实质是客观归责、不当限缩了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有违责任主义以及造成定罪和科刑的分离等诸多问题。从共同犯罪的立法和理论旨在解决参与人的客观归责问题和责任个别作用的原理出发,只要各参与人之间具有行为的共同或者违法事实的共同,即可成立共同犯罪。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参与人的责任内容予以定罪处罚。所以,共同犯罪的本质在于'数人共犯数罪'(罪名独立性说)。

  • 标签: 共同犯罪本质 犯罪共同说 行为共同说 因果共犯论 责任个别作用
  • 简介: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和处遇措施进行了规定,并将这些不良行为少年分置不同的部门管理,客观上造成无法全面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主义的局面。相比之下,日本在立法上明晰地将非行少年分为犯罪少年、触法少年和虞犯少年,恰当地规定了相应报复处分措施,并拥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司法机构,使得日本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矫正,确保少年的健康成长。比较中日两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制度的不同,对发现我国相关制度的不足,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制度不无裨益。

  • 标签: 中日未成年人 犯罪预防与矫正制度 比较 存在问题 启示
  • 简介:刑事诉讼中领事探视的目的并不是逃避所在国的管辖和法律制裁.而是保护派遣国国民的基本人权和为被羁押的派遣国国民提供法律帮助。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办理外国人犯罪案件不仅要执行国际公约、条约及及国内相关文件中有关领事探视的规定,而且要对法无明确规定的探视次数、间隔、探视内容、探视语言及翻译聘请、探视中物品、信件的转交等实务问题进行探索,形成工作制度,既保障外籍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又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领事探视 探视次数 探视内容 探视语言
  • 简介: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创设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秉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刑罚的功能目的、契合少年司法的发展趋势,有着独特的价值功能.但缘于立法建构的粗陋及法律语言的模糊,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适用困惑.梳理“上海模式”、“彭州模式”和“乐陵模式”,司法实践中,适用该制度时应从封存范围、封存主体、作出封存的时间、封存的方式、查询的主体与事由等方面作出可操作性的规定.

  • 标签: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适用
  • 简介:2013年《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27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关系,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该条文值得商榷。首先这种双向保护是不合理的;其次不论什么主体,只要与幼女发生关系,其结果都是严重的;再次,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可以成为奸淫幼女的主体;最后,该条有违法不科学之处。

  • 标签: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幼女 性侵
  • 简介:【裁判要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在未成年被告人认罪悔罪,且被害人同意和解的前提下,法院可以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刑事和解,达成旨在影响刑事量刑和解决民事赔偿的和解协议,以此保护未成年被告人、被害人的切身利益。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刑事和解 案例 宽恕 无知 未成年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