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虐待儿童问题的社会热点进行了思考,结合我国现状,论证了增设虐待儿童的丛要性,提出了虐待儿童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正确处理虐待儿童问题有所裨益.

  • 标签: 儿童虐待 忽视 亲告罪
  • 简介: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虐童事件以及儿童虐待的现状,有专家学者提议刑法增设虐待儿童.然而,虐待儿童入刑并非解决此问题的最佳途径,并且儿童入刑与刑法谦抑性等理念相悖,同时也有舆论绑架司法的嫌疑.因此,与其在刑法增设虐待儿童不如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

  • 标签: 虐待儿童罪 入刑 争议
  • 简介:殴打、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的行为与监管活动有关,之外的其他虐待被监管人的行为能否构成本的问题,只要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实施殴打、体罚、虐待

  • 标签: 客观要件 罪客观 虐待被监管人
  • 简介:司法实践中,虐待被监管人查处与认定都有一定的难度,除了线索发现难、证据获取难等客观原因之外,在对此关键问题的认定上也存在争议。而理论上也没有给虐待被监管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认定标准,使得许多此类行为以故意伤害或滥用职权等处罚。笔者通过对此几个基本概念的深入分析来明晰此的认定标准,使此的认定明确可行。

  • 标签: 监管机构 监管人 被监管人 保护性约束
  • 简介:近年来,世界各国各种形式的虐童现象居高不下,而家庭环境中儿童虐待现象尤为突出,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家庭环境内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和致成因素,才能真正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儿童权利是当今世界人权的重要内容,唯有将其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才能防止和降低家庭环境内儿童虐待现象的发生,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儿童虐待 家庭 心理成因 应对策略
  • 简介:虐待被监护、看护人有效填补了我国刑法的缺漏,体现了我国民生刑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由于本的身份犯特征,所以在司法认定上应当着重考虑相关人员之间是否存在着被监护或者看护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在立法完善方面应当扩展犯罪客体的内涵,增加犯罪对象、犯罪主体、罚金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内容,同时延长有期徒刑的刑罚期限等。

  • 标签: 虐待 被监护人 被看护人 权益保护 民生保障
  • 简介:我国现行刑法关于虐待的规定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有必要对虐待的立法完善问题进行探讨。虐待的主体范围应有所扩大,将"对被虐待人负有照顾、保护或者负有指导、教育责任的人"都包括在内;虐待中的"情节恶劣"在区分罪与非时起着重要作用,应作为此的构成要件;可适当加重虐待的法定刑。虐童行为的犯罪化可以通过对虐待的修改得以实现,应将虐待儿童的行为单独列为一款,从重处罚。

  • 标签: 虐待罪 虐童行为 犯罪化
  • 简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患病的增多,对老人躯体和精神上的虐待给老人的健康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加重。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和认知障碍也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老人更加难以脱离这种被虐待的关系,更加难以作出正确的

  • 标签: 老年人 中国 虐待 管理体制 卫生保健 法制建设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儿童权利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各国对于虐待儿童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我国,预防虐待儿童事业还处于初期时段,目前尚没有一部保护受虐儿童的专门政策性文件,分散在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相对较为原则,不仅操作性差、约束力弱,而且存在法律监管盲区。因此,我国刑法应当尽快增设独立的虐待儿童罪名,放宽虐待儿童的入标准,将没有造成死伤但是性质恶劣的虐童行为予以犯罪化并纳入公诉案件受案范围,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刑法 虐待儿童 法律缺陷
  • 简介: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和囚犯的事件大曝光后,国际社会对美国践踏人权的谴责声,淹没了美国标榜自己“支持人权”的吹嘘声。

  • 标签: 虐俘事件 美国 美军 伊拉克 人权
  • 简介:儿童虐待是一种隐蔽而又高发的未成年人被害类型。儿童虐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儿童、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当前我国防止儿童虐待的立法不细、制度不严、操作不便,应当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中汲取成熟经验,充分树立国家是儿童最高监护人的国家监护理念,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建立有效的社会司法一体化的国家干预机制。为此,应整合法律,制定颁布《儿童虐待防治法》;整合机构,建立统一有力的儿童综合保护专门机构;整合资源,建立系统的发现、报告、干预、救助、服务、预防与司法保护的工作机制。

  • 标签: 儿童虐待 现状 比较 国家干预 机制构建
  • 简介:尽管生理上的虐待会带来最明显的标志,但是其他种类的虐待,如精神虐待或疏忽,也同样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伤痕。了解虐待和疏忽儿童的迹象和症状,有益于我们打破虐待的恶性循环,帮助孩子和抚养者得到所需的帮助。

  • 标签: 儿童虐待 预防 精神虐待 恶性循环 孩子
  • 简介:2014年的儿童虐待研究主要涉及儿童虐待现有制度的得失,防治儿童虐待法律的发展。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研究的成果还涉及到儿童虐待导致的儿童精神层面的负面影响,儿童虐待的立法缺陷以及对儿童虐待的干预、救助制度等等。

  • 标签: 2014年 儿童虐待 综述
  • 简介:对残疾儿童虐待事件研究的一大争论,在于残疾与伤害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是残疾导致了虐待,还是虐待造成了残疾。尽管多数研究均表明,残疾儿童受虐待的概率远高于正常儿童,但也有文献指出两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残疾与虐待并不存在实质性联系,即便在持前一个观点的研究中,对于流行率的分析也并不一致。有学者指出,结果的差异来源于被试群体的选择以及信息搜集过程中的偏差。在不同的被试群体中,残疾儿童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别,并不具备充分的代表性,因此影响了结果的推论。基本信息的缺失也是导致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程序上的缺陷,如在对儿童伤害事件进行登记时并不要求记录儿童的残疾状况等基本情况,从而遗失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记录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所致。因此,信息搜集程序的完善及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显得必不可少。

  • 标签: 残疾儿童 儿童虐待 预防 国外 信息搜集 伤害事件
  • 简介:因家庭矛盾,为发泄心中不满,27岁的后妈蔡某在2010年至2011年间,先后以掐捏、踢踹、擀面杖殴打、开水烫等方式对待继女小宁(化名),致其多次受伤治疗,经鉴定重伤偏轻。2013年6月13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蔡某犯虐待,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并赔偿小宁经济损失7.6万余元。

  • 标签: 家庭矛盾 儿童虐待 伤害 北京市朝阳区 2010年 一审判决
  • 简介:备受瞩目的南京养母虐童案随着一审的宣判而暂时告一段落。原本较为常见的母亲通过体罚方式教育孩子的问题,却因为母子之间特殊的收养关系以及孩子受罚后遍体鳞伤的照片被网友曝光,使得对教育方式的讨论升级为母亲是否触犯虐待这样严肃的法律问题,因此本案具有了典型性。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本案不难发现,在内在心理与外界环境长期作用下,被告人李征琴逐渐形成了犯罪心理,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做出了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

  • 标签: 李征琴 虐童案 犯罪心理 反思
  • 简介:包括绑架行为实施后在勒索财物之前杀害被绑架人、因勒索财物不成杀害被绑架人、以及在勒索到财物之后又出于灭口而杀害被绑架人等几种情形,将被害人杀害后勒索财物的行为,《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 标签: 一罪数罪 数罪案例 案例分析
  • 简介:确定罪与非、此与彼的界限,是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首要问题.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只有正确区分罪与非和此与彼的界限,才能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稳、准、狠地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切实有效地保护人民.如果在刑事司法中混淆了罪与非、此与彼的界限,就会造成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不是把无罪当成有罪或者把有罪当成无罪,就是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甚至造成冤假错案,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和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 标签: 刑法 司法公正 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
  • 简介:在传统中国的家族伦理和社会心态下,家庭"虐待"并非是"可视"的。这是因为施暴者在伦理和法律上的优势地位,使众多当今被视为虐待的行为在当时看来只不过是维持家庭日常运作不可缺少因而也是合乎情理的"督责"。此类行为即使超出了情感上可以认同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也会被认为是"家务事"从而被排除在日常的司法管辖范围之外。直至近代以来,随着西式的家庭观念以及法治观念在中国的散播,"虐待"开始成为法律所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于是,对这一时期"虐待"的公众观感和法律规范的考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在梳理1914~1917年间《京话日报》中所出现有关"虐待"报道的基础上,分析其中所隐含的民众态度和舆论转向,随后通过对比清末法制改革之前与之后法律对于相关问题的文本规定以及司法实践,试图发掘出国家对于此类"家务事"的态度变化及其程度;最后,我们将试图从更深层的时代背景中挖掘出这些态度的社会基础,同时指出各种意识之间的冲突与交融。

  • 标签: 家庭暴力 虐待 弱势群体 法律文化 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