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食管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对40例择期行食道部分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20例,全凭静脉复合麻醉。b组(复合组)20例,静脉全身麻醉合并硬膜外阻滞。结果b组全麻用药明显少于a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情况、术后肺部并发症留院时间均优于a组。结论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食道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比较优越的麻醉方法。

  • 标签: 食道癌手术 静脉麻醉 硬膜外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应用七氟醚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于我院救治的全麻患儿中选取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用七氟醚进行诱导的观察组(31例)与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31例),对两组患儿包括苏醒以及诱导的时间、呼吸功能、心率等指标情况进行对比,判断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全麻中的运用效果。结果采用七氟醚麻醉诱导的观察组患者其平均诱导以及苏醒时间都显著低于采用氯胺酮的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在心率、动脉压、等方面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见轻微程度的呼吸抑制,但血流动力参数(SpO2)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七氟醚进行患儿全麻诱导具有较快的诱导速度、苏醒时间短,对循环呼吸、心率、动脉压等方面的影响小,值得推广。

  • 标签: 七氟醚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 运用 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纳入低体温组336例,非低体温组3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CU期间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PACU内发生低体温339例,发生率3.3%。低体温组年龄(54.1±17.1)岁,男156例,女180例;非低体温组年龄(53.1±16.0)岁,男156例,女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ACU期间非低体温组比较,低体温组患者体质指数(BMI)[(22.8±3.5)kg/m2比(24.7±4.2)kg/m2]、基线体温[(36.3±0.5)℃比(36.5±0.5)℃]较低,麻醉时间[(4.4±1.6)h比(3.2±1.5)h]、手术时间[(3.1±1.4)h比(2.1±1.3)h]较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较多(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大(L)(OR=5.361,95%CI:2.863~10.037,P<0.001)、俯卧位手术(OR=3.653,95%CI:2.104~6.342,P<0.001)、麻醉时间长(h)(OR=1.421,95%CI:1.227~1.646,P<0.001)、全身麻醉+神经阻滞(OR=1.708,95%CI:1.026~2.843,P=0.039)是PACU期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BMI(OR=0.849,95%CI:0.801~0.900,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PACU期间全麻患者低体温仍较常见,需给予足够的重视,识别高危患者,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后恢复室 低体温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长托宁和阿托品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用药时对机体的影响。

  • 标签:
  • 作者: 齐新风齐志温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9-19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1例纳入全麻组,给予全身麻醉手术治疗,另61例纳入硬膜外麻醉组,给予硬膜外麻醉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不显著;硬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MMSE评分均优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全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但全身麻醉影响更加明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分别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中血压的影响。方法限期行胃癌根治术且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诱导插管和术中A组给予芬太尼镇痛,B组给予舒芬太尼镇痛。评估患者入手术室后镇静状态,记录给予诱导药前、给予诱导药后3分钟、插管后1分钟、手术切皮时、缝皮时及拔管时等共计6个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替高汀对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行DBS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55~85岁。根据患者是否应用罗替高汀贴剂协同用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罗替高汀组(n=21)和罗替高汀组(n=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苏醒期间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的分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罗替高汀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20.3±2.6)、(30.6±3.1)、(46.4±3.9)min,均短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9.0±5.8)、(42.6±10.0)、(63.0±18.9)min(均P<0.05)。罗替高汀组术后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分级[M(Q1,Q3)]分别为1(1,2)、1(1,2)、1(1,1)级,均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2,3)、2(2,2)、2(1,2)级(P=0.001、0.002、0.011)。罗替高汀组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3/21),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42.9%(9/21)(P=0.040)。结论罗替高汀贴剂有助于提高患者DBS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恢复质量,减少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全身麻醉 罗替高汀贴剂 脑深部电刺激术 恢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丁卡因表面麻醉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至12月北京同仁医院全身麻醉支撑喉镜手术患者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M(Q1,Q3)]为51(42,5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丁卡因组(n=46):麻醉诱导后在舌根、会厌喉面、声门区喷入1%丁卡因1.5 ml,每点0.5 ml,共两次;对照组(n=46):用生理盐水代替丁卡因。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安静后(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支撑喉镜后1 min(上镜1 min)、支撑喉镜后3 min(上镜3 min)、支撑喉镜后5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指标(包括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MAP分别为(99.4±12.9)、(78.5±8.8)、(79.2±10.2)、(100.6±17.0)、(101.9±14.7)、(100.8±13.9)、(97.4±12.1)、(107.3±16.8)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99.5±11.6)、(80.9±12.8)、(90.5±16.0)、(109.5±20.4)、(108.0±18.9)、(103.7±15.5)、(100.1±13.3)、(114.2±17.3)mmHg;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的MAP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丁卡因组患者在基线、诱导后、插管后、支撑喉镜悬吊固定即刻、上镜1 min、上镜3 min、上镜5 min、拔管后的心率分别为(71.3±10.6)、(66.0±10.1)、(69.5±11.4)、(61.3±14.2)、(69.8±9.8)、(71.0±10.6)、(70.6±11.0)、(78.8±11.6)次/min,对照组分别为(73.1±10.9)、(67.8±9.9)、(79.5±12.9)、(57.1±18.1)、(69.2±12.8)、(71.4±11.7)、(70.7±11.5)、(85.3±13.0)次/min;对照组在插管后及拔管后的心率高于丁卡因组(均P<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1.8±3.5)、(11.3±4.6)min,睁眼时间分别为(12.0±3.3)、(11.5±5.0)min,拔管时间分别为(13.2±3.7)、(12.6±4.9)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苏醒期未出现呼吸抑制、低氧血症,无喉痉挛发生,无呛咳发生。结论1%丁卡因表面麻醉可以有效减轻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且不影响苏醒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麻醉 丁卡因 支撑喉镜 喉显微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应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时,对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全身麻醉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组,椎管内麻醉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试验组,对比手术时间、术后睁眼时间、麻醉药用量、语言陈述时间以及MMSE评分各项指标。结果对比手术时间、术后睁眼时间、麻醉药用量、语言陈述时间,试验组各项指标均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1h、3h、6hMMSE(精神状态简易量表)评分,试验组各时间点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骨科手术中,椎管内麻醉相较于应用全身麻醉,应用安全性更高,对患者术后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影响较小,麻醉药用量也比较少,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 精神状态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开胸手术全身麻醉后对患者苏醒期噪动的影响。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羟考酮组(A组)和枸橼酸舒芬太尼组(B组),每组4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手术结束前1h停用吸入麻醉剂七氟醚、A组静脉给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5mg/kg,B组静脉给枸橼酸舒芬太尼0.8μg/kg;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肌松剂苯磺顺阿曲库铵;观察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RSS躁动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盐酸羟考酮组(A组)明显比对照组枸橼酸舒芬太尼组(B组)短(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醒期噪动情况A组比B组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Ramsay镇静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和枸橼酸舒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镇痛均能起到满意的镇痛效果,两组苏醒期噪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盐酸羟考酮组术后苏醒时间更短,拔管早,镇静效果更满意,对苏醒期患者更安全,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注亚甲蓝在全甲状腺切除术中对全身麻醉恢复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全麻下因甲状腺癌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n=20):亚甲蓝组(M组)与对照组(C组)。麻醉方法为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0 mmHg。M组为手术开始后30 min内,将亚甲蓝以3 mg/kg剂量溶于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完毕;C组则输注5%葡萄糖250 ml。术中调整靶控丙泊酚血浆浓度,将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控制在40~60,静脉输注瑞芬太尼,间断推注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记录苏醒时间和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记录术后30 min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时,采用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数字广度测试(DST)、连线测试A(TMT-A)和连线测试B(TMT-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M组与C组苏醒时间分别为(9.5±2.1)、(7.0±2.0)s,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为(1.2±0.2)、(1.7±0.2)μg/ml,与C组相比,M组苏醒时间延长,苏醒时丙泊酚血浆浓度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苏醒后10 min内,M组CRS-R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min时CR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及3 d认知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注亚甲蓝可短暂影响全身麻醉恢复,但对术后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恢复期 亚甲蓝 认知功能
  • 作者: 王建设 占文强 费建 王谦倩 李远程 顾小萍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3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麻醉科,南京 210008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麻醉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早期2 h以内全身麻醉手术暴露对学龄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全身麻醉外科手术(时间<2 h)时0~2岁,且入选本研究时(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为6~12岁的学龄期儿童为暴露组,共147例,其中男76例,女71例,年龄(8.8±1.6)岁;根据不同麻醉暴露次数分为单次暴露组(n=65)和多次暴露组(≥2次,n=82)。按照暴露组队列匹配同期(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社区招募的同龄、无全身麻醉手术史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共160名,其中男87名,女73名,年龄(8.6±1.9)岁。由专业儿童保健科医师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多种标准化神经测试,包括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ISC-Ⅳ)、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中文版(CSIC)和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主要观察指标为WISC-Ⅳ中的全量表总智商(FSIQ),次要观察指标为IVA-CPT、SNAP-Ⅳ、CSIC和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得分。结果单次暴露组、多次暴露组和健康对照组FSIQ分别为105.4±14.1、100.9±10.2和103.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7,P=0.095);0~6个月、7~12个月和1~2岁首次暴露年龄组的FSIQ分别为99.8±10.2、104.5±10.5和104.4±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9,P=0.095);暴露0~59 min组、暴露60~119 min组和健康对照组FSIQ分别为102.8±11.3、103.0±13.7和103.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882)。在次要观察结果中,单次暴露组、多次暴露组和健康对照组IVA-CPT的视觉持续性商数分别为94.8±10.5、94.0±10.9和100.6±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6,P=0.001);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的运动得分分别为(10.0±0.2)、(10.2±0.6)和(10.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1,P<0.001),但均在标准范围内。结论儿童早期2 h以内的全身麻醉手术暴露对学龄期整体FSIQ没有影响,对IVA-CPT的视觉持续性商数以及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的运动得分略有影响。

  • 标签: 儿童 全身麻醉 学龄期 神经发育
  • 作者: 周冬娜 裴大庆 周大春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19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6(现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麻醉科)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麻醉科,嘉兴 314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在全身麻醉或者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接受髋关节置换患者261例,根据手术采取的麻醉方式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G组,n=179)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S组,n=82)。采用卡钳法进行倾向值匹配后,76例患者的资料匹配成功,每组38例。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重要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是否入住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非计划再次插管、院内死亡等信息。结果倾向值匹配后,G组和S组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24±7)和(2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1,P>0.05);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发生率分别为26.3%和7.9%,与G组比较,S组患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率较低(χ2=4.547,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预后无明显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可能减少患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发生率。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脊椎 置换,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