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中的慢性肾脏(CKD)包括糖尿肾病(DKD)、非DKD(NDKD)或NDKD和DKD的组合。1型糖尿病中的DKD在临床和肾组织病理表现上均与2型糖尿的DKD有所不同,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是鉴别DKD和NDKD的金标准。然而基于同样的病理诊断,DKD患者仍然可以因为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个体化差异,导致病程的进展和预后各不相同,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人工智能为探索诊断和预测D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带来了希望。

  • 标签: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肾病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前期构建的非透析慢性肾脏(CKD)患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上海长征医院2020年第四季度肾脏科门诊非透析CKD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评估模型相关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效能,沿用前期模型所得出的cut-off值(4分),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采用Hanley改良法比较评估模型与本研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检验模型校准度。结果纳入非透析CKD患者共434例,其中男233例,女201例,年龄(55±16)岁。根据门诊实测血钾数值分为高血钾组(血钾≥5.0 mmol/L)及正常血钾组(血钾3.5~5.0 mmol/L)。其中高血钾组共33例患者,正常血钾组共401例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7.6%。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血钾组相比,高血钾组合并心力衰竭史(27.3%比3.7%,P<0.001)、糖尿(42.4%比19.7%,P=0.002)、酸中毒史(51.5%比7.0%,P<0.001)比例较高,且高血钾组患者既往出现血钾≥5.0 mmol/L(48.5%比2.5%,P<0.001)的比例更高。高血钾组中成/草药使用率较高(P<0.001),而两组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补钾剂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评估模型预测高钾血症的AUC为0.914;当cut-off值为4分时,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79.8%。前期所建立的慢性肾脏患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与本研究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24,P=0.054),校准曲线显示当患者预测风险在0.4以下或0.6以上时,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构建的慢性肾脏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非透析CKD各期患者。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非透析 评估模型
  • 简介:摘要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钾血症的防治一直是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对CKD合并高钾血症的诊治、管理进行阐述,以期规范CKD合并高钾血症的临床诊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慢性肾脏(CK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KD患者的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钾离子排出受阻,易发生高钾血症。严重的高钾血症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因此,CKD高钾血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临床医师尤为重要。高钾血症的长期管理包括饮食控制、避免诱发高钾血症的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相关降钾药物的使用等。本文对高钾血症的病因、诊断、危害、治疗及综合管理进行阐述。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高钾血症 危险因素 管理
  • 作者: 梅长林 陈晓农 郝传明 胡昭 蒋红利 李贵森 刘必成 刘虹 刘章锁 邢昌赢 姚丽 余晨 袁伟杰 左力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44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0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上海 20002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上海 20004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济南 25001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西安 710061,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成都 61007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 410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郑州 45005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29,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沈阳 110001,上海同济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6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慢性肾脏(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来自全国14家医院的CKD 3~5期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随机均衡抽样分为模型训练集和模型验证集,在模型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影响因素并赋分。在模型验证集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验证模型的评估效果。结果共有847例CKD患者的临床数据被纳入分析,年龄(57.2±15.6)岁,男555例,女292例。其中训练集675例,验证集17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了年龄、CKD分期、心力衰竭史、血钾≥5.0 mmol/L史、糖尿、酸中毒及使用升高血钾的药物,并根据这些因素建立评估模型。在验证集中,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当cut-off值为4分时,对于高血钾事件预测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57.0%。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CKD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评估模型,可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师对于CKD患者的血钾管理。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危险因素 评估模型
  • 简介:探讨肾脏疾病尤其是。净综合症、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衰的营养要求及营养素对疾病的影响。分别从热能、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供给等六个方面予以阐述。

  • 标签: 肾脏病 营养 饮食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老年患者,因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有肺气肿、高血压,给予缬沙坦协同苯磺酸氨氯地平降血压,前期血压、肾功能及电解质控制均良好,后期反复出现高钾血症。在调整多种降血压药物后,出现血压控制不佳及气促、脚踝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最终选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苯磺酸氨氯地平协同降血压,辅以环硅酸锆钠散降钾治疗,经随访,患者肾功能、血压及血钾控制良好。

  • 标签: 高钾血症 肾功能衰竭,慢性 高血压
  • 简介:摘要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的常见并发症,是慢性肾脏发展和患者死亡率升高的危险因素。2005年制定的中国《慢性肾脏蛋白营养治疗共识》推动了我国慢性肾脏营养治疗及其临床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际上和我国肾脏学者发表的慢性肾脏营养治疗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因此,需要制定和更新新版指南。专家组针对慢性肾脏早期、透析前、终末期肾脏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以及肾移植受者的营养不良特点制定本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营养不良 营养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应用唑来膦酸钠后导致肾小管损伤的病例。患者女,64岁,因“乏力1个月余,发现重度低磷血症”入院。入院后检查提示为以慢性肾脏合并肾性失磷、失钾、丢失尿酸、正常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及小分子蛋白尿为表现的肾小管功能损伤。回顾病史发现,在治疗肺腺癌过程中,患者长期输注唑来膦酸钠,经调整唑来膦酸钠剂量,肾损伤有部分改善。

  • 标签: 低磷血症 肾小管损伤 唑来膦酸钠
  • 作者: 梅长林 陈晓农 郝传明 胡昭 蒋红利 李贵森 刘必成 刘虹 刘章锁 邢昌赢 姚丽 余晨 袁伟杰 左力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44期
  • 机构: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0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上海 20002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上海 20004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济南 25001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西安 710061,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成都 610072,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 410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郑州 45005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南京 210029,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沈阳 110001,上海同济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65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本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4月到2019年5月期间接收的60位CKD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所有患者划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且每组患者人数相同。临床治疗中,对照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基于常规治疗观察组观察结合内服中药治疗,综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实际治疗效果。【结果】:通过8周的临床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显效达到11例、有效达到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到86.7%;而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有效及无效人数分别为5例、15例及10例,获得66.7%的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非常明显。相较之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组患者差异(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肾脏肾性贫血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显著的效果,而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比较小,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很高。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肾性贫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与复方肾衰汤联合对慢性肾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慢性肾脏患者,以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各4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行不同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身体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佳,与观察组相比,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观察组患者的身体指标等指数在治疗之后均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与复方肾衰汤联合治疗方式对于慢性肾脏治疗效果较佳,可改善肾脏的疾病症状,值得在慢性肾脏的治疗之中应用。

  • 标签: 羟苯磺酸钙 复方肾衰汤 慢性肾脏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患者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是每位临床医师应该识别和掌握的急症。本文通过梳理总结防治高钾血症的策略,针对不同治疗手段进行述评,以期为高钾血症的治疗提供思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和高血压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公共健康问题。肾脏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器官,肾脏变可以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又进一步加快肾脏变进展,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患者预后。容量扩张是慢性肾脏患者高血压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应注重慢性肾脏高血压患者的容量管理。

  • 标签: 肾病 透析 血压 容量管理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急性期常并发急性肾损伤(AKI),AKI加重病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肾脏的远期转归尚不清楚。研究表明,COVID-19合并AKI者进展为慢性肾脏(CKD)的风险显著增加;和其他病因的AKI人群相比,COVID-19患者发生CKD的风险更高;即使是无AKI的轻症患者,急性期后肾功能损伤的风险仍然增加。新型冠状病毒对肾脏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是促使COVID-19急性期AKI向远期CKD转归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最新的基础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细胞可以上调促纤维化的信号通路,同时脂质介质风暴也增加了从AKI向CKD过渡的可能性。本文就COVID-19急性期后的远期肾脏转归进行综述,以期提醒临床医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肾损伤的慢性化趋势,开展更有针对性、更长期的随访和干预。

  • 标签: 肾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肾损伤 慢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的关联关系。方法纳入来自2017—2018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9 821名18~7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人体血、尿镉暴露水平,使用尿肌酐校正尿镉水平;采用2009年慢性肾脏流行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定义慢性肾脏。统计学分析考虑研究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抽样进行加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本函数(RCS)拟合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与慢性肾脏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研究对象加权后的年龄为44.75岁,男性占61.1%;慢性肾脏患病率为12.7%,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几何均值(标准误)分别为0.96(0.03) μg/L、0.61(0.03) μg/L、0.58(0.03) μg/g。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加权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最低五分位数(Q1)相比,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Q5的OR值(95%CI)分别为1.80 (1.02~3.20)、1.77(0.94~3.31)和1.94(1.11~3.37)。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血镉、尿镉和肌酐校正的尿镉水平和慢性肾脏均呈非线性关联(均P<0.05)。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慢性肾脏的患病风险上升,暴露-反应曲线在低浓度时更为陡峭,并不存在风险阈值。结论在我国成年人中镉暴露与慢性肾脏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 标签: 金属 慢性肾脏病 生物监测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钾水平及高钾血症对慢性肾脏(CKD)3~5期未透析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及日本帝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肾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随访1年以上的CKD 3~5期未透析患者基线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斜率即年平均eGFR下降百分比,以三分位法将全部患者分为稳定组、缓慢进展组及快速进展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基线血钾及时间平均血钾水平与CKD进展的相关性。结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43例及日本帝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669例CKD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1±14)岁,其中男635例,占62.7%。平均eGFR下降斜率为4.0%/年;稳定组337例,缓慢进展组337例,快速进展组338例。缓慢进展组及快速进展组患者基线血钾[(4.47±0.52)、(4.62±0.62)比(4.37±0.49) mmo/L]、时间平均血钾水平[(4.51±0.43)、(4.76±0.48)比(4.38±0.37) mmo/L]均高于稳定组患者(均P<0.05)。快速进展组患者中24.6%(83/338)基线存在高钾血症(血钾≥5.0 mmol/L),34.9%(118/338)存在时间平均血钾≥5.0 mmol/L,均高于稳定组患者[10.7%(36/337)、6.5%(22/337)](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钾(OR=1.843,95%CI:1.051~3.234)及时间平均血钾(OR=2.495,95%CI:1.040~5.987)均与CKD快速进展具有相关性,时间平均血钾≥5.0 mmol/L为CKD快速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KD 3~5期未透析患者随访期间血钾平均水平控制于<5.0 mmol/L可能降低肾功能快速进展的风险。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