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目前同领域的指南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ERAS系统性指导缺少。本指南依据ERAS在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中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由神经外科、麻醉科、营养科及护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从入院前管理、术前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几个方面制定未破裂颅内动脉手术夹闭患者ERAS临床实践指南。以期通过推进ERAS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加速康复外科 多学科协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颅内镜面动脉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分析镜面动脉破裂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颅内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的29例镜面动脉患者共29对(58个)动脉,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40~83(61±11)岁。58个镜面动脉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29个)和未破裂组(29个),根据镜面动脉位置不同,将其分为后交通动脉亚组(32个)与非后交通动脉亚组(26个)。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动脉形态学参数,对动脉CTA影像进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压力(P)、壁切应力(WSS)、壁切应力梯度(WSSG)及振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使用变异系数(CV)作为描述上述血流动力学的参数,CV处理后的指标表示为PCV、WSSCV、WSSGCV、OSICV。比较破裂与未破裂镜面动脉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镜面动脉破裂的相关因素。结果29对镜面动脉中,分布在双侧后交通动脉16对(55%)、双侧大脑中动脉9对(31%)、双侧颈内动脉4对(14%)。与未破裂镜面动脉组相比,破裂镜面动脉组最大径、颈宽及尺寸比[M(Q1,Q3)]更大[4.98(3.18,6.79)mm比3.20(2.10,4.31)mm,4.19(3.46,5.95)mm比4.05(3.23,5.02)mm,1.69(0.81,2.28)比0.96(0.67,1.49)](均P<0.05)。在镜面动脉亚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破裂侧镜面动脉WSSCV和WSSGCV均较对侧未破裂镜面动脉大[1.00(0.87,1.21)比0.65(0.57,0.87),1.09(0.56,1.90)比0.57(0.50,1.13),1.52(1.34,1.80)比1.21(1.07,1.38),1.52±0.46比1.21±0.23](均P<0.05),而PCV均小于对侧未破裂镜面动脉[0.004(0.002,0.008)比0.010(0.006,0.013),0.003(0.002,0.011)比0.009(0.002,0.06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SSGCV为镜面动脉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OR=279.20(95%CI:1.10~71 028.28)]。结论动脉最大径、颈宽和尺寸比是区分镜面动脉破裂状态的可靠形态学参数,动脉囊内高WSSGCV与镜面动脉破裂状态相关。

  • 标签: 放射学 镜面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破裂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复合手术条件下对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9例床突旁大型复杂动脉进行夹闭,采取术中造影对动脉及夹闭效果即时评估。共实施近端球囊临时阻断8例,其中联合负压抽吸辅助塑形2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脑梗死,3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患者视力下降。术后随访显示1例颈少量残留,其余动脉均完全闭塞,无载动脉狭窄。复合手术中,即时造影有利于充分评估动脉形态及夹闭效果,近端临时阻断联合负压抽吸技术能够降低动脉显露及塑形难度,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动脉瘤 复合手术 床突旁动脉瘤 近端阻断 抽吸减压 随访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腹主动脉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多。目前对于腹主动脉的治疗手段仍比较单一,还是以手术干预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早期的、无症状的动脉的治疗是我们现阶段比较关注的方向。炎性小体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有许多研究证明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炎性小体与腹主动脉发病之间的关系,有望为其未来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黑色素缺乏因子(AIM)-2等炎性小体的基本结构、在腹主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腹主动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血管外科 病因学 炎性小体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患者凝血状态发生改变,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形成和交联导致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高凝状态及微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不良预后的可能机制。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整个过程,通过物理方法将血块弹性强度转换成图形,直观判断凝血情况并分析成因。应用TEG监测aSAH后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变化,以及探索这些变化与临床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措施提供干预依据,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栓弹力图 动脉瘤 凝血检测
  • 简介:摘要回顾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21年1月应用Willis覆膜支架(WCS)系统治疗27例床突旁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17例(63.0%)单纯应用WCS,10例(37.0%)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期间2例发生术后内漏(7%),其中1例(Ⅰ型内漏)自愈,另1例(Ⅲ型内漏)再次置入WCS治愈,其余患者无动脉复发,载动脉通畅、无支架移位及内狭窄。改良mRS评分良好率92.6%(25/27)。应用WCS治疗床突旁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调查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对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认知和决策现况。设计《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的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数据采集。2021年7至10月,共收集有效问卷82份,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3份。受访者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年收治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以上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仅有9.3%(4/43)的受访者不认同预防用药,86.04%(37/43)的受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预防性用药,丙戊酸钠(94.59%,35/37)是最常用的预防药物。各中心预防性用药的时长从<3 d至>14 d不等,具有很大差异。脑电图的应用率、我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观察到的痫性发作比例均较低。调查结果提示,目前我国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预防痫性发作的临床实践尚不够规范,临床医师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仍不够全面。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将有利于明确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并对规范用药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作 化学预防 临床决策 调查和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20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诊断提示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49~86岁。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DU检查。对CTA及CDU显示的患者体内漏、气泡影、脓肿、血肿、肠瘘及支架闭塞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CTA检查显示内漏为9例,CDU检查显示内漏8例,漏诊率为1/9,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9。其中CDU诊断Ⅱ型内漏3例,与CTA比较漏诊1例。CDU诊断Ⅰa型内漏3例,Ⅰb型内漏2例,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DU及CTA均未检出Ⅲ型及Ⅳ型内漏。CDU显示气泡影8例,与CTA比较漏诊率为2/10,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0。CDU检查脓肿、血肿、体增大、支架闭塞以及腔内液性暗区的比例分别为8/20、2/20、4/20、1/20及2/20,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TA检查3例主动脉肠瘘(AEF)患者,CDU均未检出。CDU随访显示5例解剖外旁路通畅,解剖外旁路闭塞患者1例,感染范围及腔气体影减少患者2例,体内漏情况无明显变化者1例,以上随访结果与CTA检查一致。结论CDU可对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体内及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准确率较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感染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脑卒中诊疗近些年取得很大进展,但以解剖学为指导的脑卒中诊疗仍有待进一步改善,迫切需要更精准、全面的功能影像评估手段。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技术,这些成功的经验启发神经影像医生探索动脉功能评估技术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冠状动脉CT-FFR技术,着重从冠状动脉CT-FFR研究、动脉功能评估研究及动脉与冠状动脉CT-FFR的对照与思考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动脉狭窄功能评估的进展、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 标签: 放射学 血流储备分数 计算流体力学 脑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多发胶质122例及单发胶质183例。多发胶质中男74例,女48例,年龄18~83(53±13)岁;单发胶质中男104例,女79例,年龄10~84(51±14)岁。采用基于标准空间的病灶分析方法构建多发胶质空间分布频次热图,观察其白质受侵犯的部位特征。与单发胶质组相比,多发胶质组空间分布更多出现在室管膜下区、胼胝体区及扣带回(P<0.001),多发胶质白质受累区更为广泛,以连合纤维(胼胝体体部,P<0.05)和联络纤维(扣带、穹隆,0.05<P<0.10)区受累频次更多。多发胶质的大脑空间分布及白质受侵具有一定的部位特征性。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多发 空间分布 白质 脑图谱
  • 简介:摘要胶质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成人相比,有些肿瘤尽管在形态学上与成人表现相似,诊断名称也一样,但却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完全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儿童的胶质绝非成人的“微缩版”。2021年末发布的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相当重要的修订之一就是将儿童常见的一些弥漫性胶质单独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分成了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和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两大类。而分类的依据除了组织学形态和临床特点,更多地包含了分子特征。因此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分子病理诊断对儿童胶质诊治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胶质瘤 分子病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D-二聚体对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被首次诊断为aSAH的患者资料,共1 658例,所有患者根据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为Q1~Q4 4组,分别为415例、414例、414例、415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Q2、Q3、Q4和Q1分别进行匹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与各个结局的关联。由于目前临床尚无通用的D-二聚体分类标准,本研究尝试根据目前临床参考值上限的1、3、5、10倍将患者再次分为q1(<0.55 mg/L,94例)、q2(0.55~1.65 mg/L,435例)、q3(1.65~5.50 mg/L,650例)和q4(>5.50 mg/L,303例)4组,同样作PSM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检验不同的D-二聚体分类方法下,D-二聚体是否仍然与aSAH预后相关。结果1 658例aSAH患者年龄(57±12)岁,男1 068例,女590例。根据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法分组PSM后,4组例数分别为318例、318例、251例、229例。Q4组(>4.95 mg/L)患者与Q1(<1.23 mg/L)组相比,Q4组患者院内感染(OR=2.14,95%CI:1.47~3.11,P<0.001);肺部感染(OR=2.22,95%CI:1.51~3.28,P<0.001)、尿道感染(OR=1.75,95%CI:1.12~2.75,P=0.014)以及颅内再出血(OR=3.59,95%CI:1.30~9.91,P=0.013)风险较高。Q4组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结局的风险也高于Q1组,不良预后结局包括出院时预后不良(OR=2.12,95%CI:1.43~3.14,P<0.001);住院期间死亡(OR=3.03,95%CI:1.26~7.33,P=0.014);90 d内死亡(OR=2.33,95%CI:1.29~4.22,P=0.005);180 d内死亡(OR=1.92,95%CI:1.12~3.29,P=0.018);1年内死亡(OR=2.07,95%CI:1.23~3.47,P=0.006)以及最长随访期内死亡(OR=1.97,95%CI:1.26~3.09,P=0.003)。在根据目前临床参考值作二次分组并进行PSM后,4组例数分别为90例、87例、90例、43例。q4组患者的院内感染(OR=2.26,95%CI:1.14~4.45,P=0.019)、血行感染(OR=8.86,95%CI:1.08~72.78,P=0.042)、出院时预后不良(OR=4.92,95%CI:2.18~11.07,P<0.001)、180 d内死亡(OR=3.39,95%CI:1.04~11.08,P=0.043)、1年内死亡(OR=3.23,95%CI:1.10~9.49,P=0.033)以及最长随访期内死亡风险(OR=3.28,95%CI:1.34~8.01,P=0.009)仍然高于q1组患者。结论高D-二聚体的aSA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及病死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D-二聚体 倾向评分 预后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H)是多种疾病和病理机制所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一组病理状态。近年研究发现,PH在多发性骨髓(MM)患者中相对高发,但机制不明,且关于其预后价值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为评估基线超声心动图所定义的PH在新诊断MM中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价值,该研究纳入了北京朝阳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426例新诊断MM患者(排除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结果发现,54例(12.7%)患者合并PH。基线PH与高龄、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以及高BNP/NT-proBNP水平等临床特征相关。在PH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但血栓事件发生率与非PH患者相仿。其余包括冠心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瓣膜病在内的心肺基础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并未显示出差异。在相仿的治疗方案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率下,基线存在PH的患者更难以获得有效及深度缓解(P=0.002)。MM所伴随的PH常常可逆,随着MM疾病的缓解,81.5%(22/27)的PH患者肺动脉压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脏舒张功能及相关指标也随之明显改善;当MM疾病复发后,68.8%(11/16)的患者肺动脉压力再次升高。以上结果提示,此类PH更倾向于MM所继发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独立疾病。此外,由于PH在有效的诱导治疗后通常可逆,且患者心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ASCT仍不失为一线治疗选择。最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H是MM患者生存预后的不利因素,与非PH患者相比,其无进展生存期(21比50个月)和总生存期(45比90个月)均缩短(均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技术,探索单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SNHL)患者的血流灌注改变。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32例单侧SS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数据,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17~73(44.9±14.4)岁。按耳聋发生位置不同分为左侧SSNHL(L-SSNHL)组(18例)与右侧SSNHL(R-SSNHL)组(14例)。从社会招募无耳聋的健康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男14名,女20名,年龄24~68(46.2±14.4)岁。采用CereFlow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各个区的血流量(CBF)参数。使用基于MATLAB的Brainnetome Atlas软件包进行可视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单侧SSNHL组与健康对照(HC)组血流灌注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灌注改变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SSNHL组左侧眶回5区、颞下回7区和右侧眶回5区、颞下回1区、颞下回7区、海马旁回3区的CBF值均高于对照组[(49.1±8.8)比(31.6±10.9)ml·100g-1·min-1,(42.8±14.3)比(27.1±13.6)ml·100g-1·min-1,(51.8±9.4)比(27.2±11.2)ml·100g-1·min-1,(38.8±5.7)比(28.0±9.2)ml·100g-1·min-1,(38.4±13.8)比(23.6±10.3)ml·100g-1·min-1,(42.4±9.4)比(30.1±12.6)ml·100g-1·min-1;均P<0.05];左侧额上回7区、额中回3区的CBF值均低于对照组[(48.2±7.9)比(59.3±13.7)ml·100g-1·min-1;(46.4±10.3)比(59.3±16.9)ml·100g-1·min-1;均P<0.05]。R-SSNHL组左侧眶回5区和右侧眶回5区、颞下回1区、颞下回7区的CBF值均高于对照组[(50.6±7.0)比(31.6±10.9)ml·100g-1·min-1;(50.9±8.8)比(27.2±11.2)ml·100g-1·min-1;(38.0±7.2)比(28.0±9.2)ml·100g-1·min-1;(35.7±8.5)比(23.6±10.3)ml·100g-1·min-1;均P<0.05];右侧岛4区的CBF值低于对照组[(44.2±6.1)比(54.4±11.3)ml·100g-1·min-1,P=0.018]。L-SSNHL组左侧额上回7区、右侧眶回5区的CBF值与耳鸣响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呈负相关(r=-0.83、-0.81,均P<0.05),右侧眶回5区的CBF值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呈负相关(r=-0.75,P=0.013)。其余差异区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通过3D pCASL技术发现单侧SSNHL患者存在多个区的血流灌注改变。

  • 标签: 自旋标记物 动脉 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 磁共振成像 脑灌注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对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心理契约分析,是对辅导员团队的关怀,有利于稳定高校辅导员团队,充分发挥辅导员团队在教学层面、管理层面的特殊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心理契约内涵分析”、“高校辅导员团队心理契约的破裂原因”、“高校辅导员团队心理契约的修复路径”这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重点探究辅导员团队心理契约的修复路径,强调从不同视角出发,细化工作部署,多站在辅导员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并支持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使高校辅导员团队安心工作、积极进取。

  • 标签: 高等院校 辅导员 心理契约 修复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破裂(VSR)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MI后VSR(PI-VSR)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4~82(64.3±8.2)岁]。根据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9例,对59例存活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1~10.5)年,随访死亡7例,据此纳入存活组52例,死亡组16例。单因素比较分析显示,术后存活组与死亡组年龄、VSR至手术时间<7 d、Killip分级≥3级、心源性休克、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急诊手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比较分析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99,95%CI:1.010~1.195,P=0.028)、血小板计数(HR=0.993,95%CI:0.986~1.000,P=0.044)、D二聚体水平(OR=1.001,95%CI:1.000~1.002,P=0.011)、心源性休克(OR=6.221,95%CI:2.054~18.841,P=0.001)是术后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2、4、6、8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77.5%、77.5%、71.0%、71.0%和71.0%。结论年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心源性休克是MI合并VSR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院内存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良好。

  • 标签: 心肌梗死 室间隔破裂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党课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方面。基层党课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强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一些基层的党课“引力”不够、“滋养”不足、“味道”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结合如何打破基层党课“讲者山里水里自鸣得意,听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的尴尬局面,要着力在党课的有“滋”有“味”上下功夫,真正让基层党课“入”“入心”“入行”,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 标签: 基层党课 党性 党课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与小血管病患者白质高信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3—8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并且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小血管病白质高信号的患者为病例组,匹配同期于该院体检科就诊的,磁共振检查显示无脑白质高信号且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Hsp90α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对照组与病例组中血浆Hsp90α水平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血管病患者中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因素。结果在183例研究对象中,对照组73例,男28例,女45例,年龄(54±10)岁。病例组110例,男71例,女39例,年龄(64±10)岁。病例组血浆Hsp90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Q1,Q3)][53.33(35.33,70.09)ng/ml比35.02(18.51,54.95)ng/ml,P<0.001]。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浆Hsp90α>58.34 ng/ml与小血管病白质高信号相关(OR=5.931,95%CI:1.955~17.995,P=0.002)。结论较高的血浆Hsp90α水平与小血管病白质高信号相关。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白质高信号 热休克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