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葡萄球菌属,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抵抗力。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且有高度的耐盐性,容易污染肉类、水产品、乳品等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均占较大比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定量检测方法 比较研究
  • 简介: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小鼠致病机制的研究,将120只C57BLSPF级小鼠平均分成两个小组,其中Ⅰ组小鼠正常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Ⅱ组接种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确定小鼠感染后,每隔3h观察一次,整体观察时间为14天.通过以上结果表明,两组C57BL小鼠分别皮下腹部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以及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之后,两个菌种均可以导致C57BL小鼠死亡,但是两者的致死小鼠的周期不尽相同,首先小鼠分别皮下腹部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死亡周期为6天,而小鼠分别皮下腹部接种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死亡周期为4天,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毒性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要强.这对后期人工接种该类疫苗之后出现的反应症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性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初治及复治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对多种抗结核药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70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初治患者35例,复治患者35例。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得知,初治组总耐药率为74.29%,耐多药率2.86%;复治组总耐药率100%,耐多药率14.29%;复治组的总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显著高于初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治组的耐多药率明显高于初治组,初治者的治愈效果明显好于复治组患者。

  • 标签: 痰结核菌培养 肺结核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讨微生物检验结果相关影响因素和对标本阳性率的影响作用。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7月本医院收入的100例患者的1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纳入对照组,此期间采取微生物检验常规管理,将2018年3月至2018年7月本医院收入的100例患者的1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纳入试验组,此期间采取微生物检验加强管理,计算两组标本阳性总计率。结果试验组标本阳性总计率(24.00%)比对于对照组检测指标(41.00%)更低,P<0.05,证实组间样本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物检验结果相关影响因素有多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标本阳性率,需加强管理,提升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影响因素 标本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雷贝拉唑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以及Hp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2.73%VS78.18%,90.91%VS7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8%,较对照组的20.00%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序贯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Hp根除率以及药物安全性较高,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雷贝拉唑 序贯疗法 Hp阳性 消化性溃疡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选择雷贝拉唑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5月~2018年02月收治的6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的研究;对照组(31例)选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31例)选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雷贝拉唑进行治疗;最终就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用药总有效率以及Hp清除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用药总有效率(70.96%)对比,观察组(96.77%)提高程度极为显著(P<0.05);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Hp清除率(70.97%)对比,观察组(96.77%)提高程度极为显著(P<0.05)。结论医疗人员选择雷贝拉唑药物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对于综合疗效以及Hp清除率提升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康复。

  • 标签: 雷贝拉唑 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 临床效果 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