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汉语与民族思维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思维习惯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应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本身也可以直接探讨民族思维的特点。汉语所体现的汉民族思维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辩证性、具象性。

  • 标签: 文化通约 汉语句子 汉民族语言 散论 西方语言 印欧语
  • 简介:日语中的“缩形”武汉体育学院余建华在日语口语中,常常出现将读作、将读作、将读作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叫做「缩形」。例如:的缩形为A:/能借给我一万日元吗?B:/这─可有点儿不好办!的缩形为A:/还来得及吗?B:/现在出发还来得及。的缩形为...

  • 标签: 日语口语 语言现象 武汉体育学院 日语教育 日常口语 语言实践
  • 简介:数字整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人们在谈到价格,距离,时间,重量等话题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数字整,那么这种行为要怎么解释呢?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根据交际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整过后的答案比精确的答案更加具有关联性,说话人选择整是为了实现对听话人最佳关联的话语表达。

  • 标签: 交际关联理论 时间约整 最佳关联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了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误解。文章提出,关联理论等现有研究未能深刻揭示误解的形成机制。大量观察证明,所有误解的发生。都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说话人的说说话语,另一个是听话人的认知和社会心理,由于说话人的明说话语本质上是歧义的,它为听话人做出非说话人期待的理解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听话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则促成了误解的最终形成。在这个理论模型指导下,文章集中分析了汉语“指称意义”误解形成的话语根源之一——省

  • 标签: 认知语用学 汉语 言语交际 误解 话语根源 省约
  • 简介:本文分别从绘画空间、音乐空间视角出发,探讨麦勒斯小说以绘画元素、音乐意象所表达出来的孤独内涵,旨在突出小说人物的孤独是其所处空间压抑和精神隔绝所致。

  • 标签: 空间 孤独意境 封闭空间 色彩语言
  • 简介:1987年6月14日,在联邦德国波恩社会民主党举行特别党代会,汉斯——亨·福格尔以404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主席,成为自舒马赫、奥伦豪尔和勃兰特之后的第四任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

  • 标签: 福格尔 汉斯 德国社会民主党 主人 联邦德国 党代会
  • 简介:赫,这个诗人的名字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些陌生,但书籍装帧艺术家曹辛之,却是著名的。杭赫就是曹辛之。他是四十年代末活跃在国统区诗坛的“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可是五十年代以后,这位诗人却在中国诗坛上消失了,以致于海外评论界对他曾有过种种

  • 标签: 人生之路 五十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 四十年代 相册 九叶诗派
  • 简介:摘要约拿情结是制约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首要障碍。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不敢直面困难,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出现厌学、怠学、惧学心理,直到丧失学习信心。自暴自弃,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严重干扰学生正常的自我人格塑造,身心健康受到巨大伤害。学校、家庭、社会亟须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帮助孩子重塑学习信心,克服学习恐惧,远离语文学习的拿情结。

  • 标签: 克服 语文学习 约拿情结
  • 简介:文章从分析“很”与含数量词语的动词短语组合中数量词语所受的语义限制条件入手,对虚量和实量的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厘清了其与量、确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汉语学界之前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tr不定量’’条件所不能解释的一系列现象。文章认为虚量和实量不是单纯的语义范畴,而是介入了语用因素的句法语义范畴。

  • 标签: 虚量 实量 约量 确量 句法语义范畴
  • 简介:20世纪奥地利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本文论述了卡夫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理由和六点主要原因.

  • 标签: 卡夫卡 中国情结 逃离 想象
  • 简介:题赠贺年之风,已悄悄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间。佳节将临,选一张精致的贺年,题上表达美好心愿的祝辞,或赠师长,或馈学友,或送情侣,以传递友谊、联络感情,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的内容之一。题写贺年,不仅需要高雅的情趣,而且需要一定的修辞艺术。言简意赅的题辞,可以使受者发出会心的微笑;臃肿晦涩的言语,则可能破坏受者美好的心境,削弱以致丧失表达的效果。贺年题辞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庄重,可诙谐,亦可亦庄亦谐,可直抒,可婉曲,亦可亦直亦曲。

  • 标签: 修辞艺术 贺年卡 文化生活 言简意赅 大学生 美好
  • 简介:乡村——是俄罗斯的深处,是其文化赖以成长和繁荣的土地,它是俄罗斯民族生活的投影,联系着俄罗斯的历史与过去,保存着土地的记忆。普里列平笔下既有田园式的乡村又有灾难中的乡村,传统的“智者老人”的形象、孩童、土地母亲、宗教等是作品中的核心元素。再次,作家生于乡村,而生活在城市,在其内心中,城市与乡村总是不自觉地构成现代文明矛盾对立的两面。本文主要对小说《萨尼》进行文本分析,探究作家创作中的自传性及抒情特点,发掘作品中的乡村主题和叙事结构特点,以及其创作中超越时代、地域限制的普世性价值。

  • 标签: 扎哈尔·普里列平 萨尼卡 乡村主题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危机。自1992年起,国民总数开始呈负增长态势。最后一次(2002年10月)全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国民总数约为1.452亿人,与1989年全国普查结果相比减少了180万。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预测,21世纪上半叶,俄罗斯人口下降的趋势将会继续,俄罗斯国民总数将处于1.38到1.32亿之间。

  • 标签: 俄罗斯 管理制度 21世纪上半叶 入境 人口危机 普查结果
  • 简介:本文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卡夫小说《诉讼》中特殊的“法”与“法院”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主人公约瑟夫·K身上体现出的罪感、耻感的来源、生成、衍生、影响,借以观照小说中“罪”与“耻”之间的交互关系。

  • 标签: 客体化 劣等感 自我审视
  • 简介:正如不能把"文化学"简单理解为学科概念、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研究纲领"那样,文化也不仅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而是其基础与前提。换言之,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文化学所代表的范式转换与人们对文化的理解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三个阶段梳理和考察了德国自18世纪以来有关文化的理论思考,具体探究这一概念在过去两百多年里的发展脉络与走向,挖掘其外延和内涵上的延展和流变。

  • 标签: 文化 标准论 文化批评 编码 文本
  • 简介: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杰伊涅1899--1969,左图居中者出身铁路工人家庭,1915-917年在哈里科夫美术学校接受绘画启蒙教育,1919年参加工农红军,1920-925年在莫斯科的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前身)印刷部深造。

  • 标签: 保卫战 波尔 瓦斯 亚历山大 艺术与技术 铁路工人
  • 简介:文章从文化视角对石寨山文化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在研究石寨山文化时不能用今天“民族”的概念为二千年前的古人定一个民族成分,而从文化的角度看,通过对石寨山器物的研究去了解历史,更能说明问题。文章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器物分析,对石寨山文化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石寨山文化 文化观 器物分析 论述
  • 简介:摘要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我们要统筹兼顾;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发展、激发发展活力与保持主导控制力、发展产品生产与占领研发高端三个方面的关系。要建立并完善构建国家思想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体系、政府引导、科技介入、文化政策和体制的综合创新、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边缘文化形态互动五大创新机制,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标签: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