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付义荣,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副院长;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理事,多年来专注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学术成果主要有专著《语言社区和语言变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版)及发表于《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中国社会语言学》《华文教学与研究》等期刊的论文。

  • 标签: 中国社会语言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名家 《中国语文》 语言学研究 教学与研究
  • 简介:倪宝元、章一鸣合著的《名家锤炼词句》是专讲词句锤炼的一部新著。该书1988年7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章,计30万言。著者采用原句和改句对照分析的方法,从现代40多位名家著述中精选1300余例,并从语素锤炼、词语锤炼、句子成分调整、句子调整四个方面阐明了修改的原则和增删技巧,此外还阐述了锤炼词句的目的及名家在推敲斟酌中体现出来的负责精神。

  • 标签: 词句 名家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句子成分 词语锤炼 负责精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9月17日清晨,三姊成瑶于香港沙田医院逝世.这一天是美国东部的礼拜日,早上十时许我接到老朋友郑绍远的电话,说三姊病况急转直下,有生命危险.我大吃一惊,因为十多个钟头前,我刚从香港探病回美,还在考虑如何纾缓三姊的病情.接到电话后,我立即向沙田医院查询.……

  • 标签: 忆瑶 瑶姊
  • 简介:许多前辈文学家对语言的运用,都有着一种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甚至在其作品面世之后,结集或再版前,仍然不放过对其作品的修改。而面对他们的修改实例,我们不仅应学习其运用语言的严谨态度,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修改语言的技巧。

  • 标签: 修改 家学 人名 运用语言 严谨态度 文学家
  • 简介: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有人曾问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他的成名之作《包法利夫人》是怎样写成的。福楼拜耸耸肩膀,幽默地回答:“我写这本书,就象一个人弹钢琴,每一节指骨都象带了铅球一样的沉重。”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 标签: 包法利夫人 法国 十九世纪 福楼拜 安娜·卡列尼娜 主题
  • 简介: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晚年在四川江津鹤山坪定居,冈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物价飞涨,所以,他一直在穷闲中度日。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依然没有失掉自己的风骨。当地有个前清遗老,叫杨鲁丞,在地方上有一些名望,对经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死后留下了一些遗稿。

  • 标签: 个性 名家 新文化运动 抗战时期 倡导者
  • 简介:我的宅子里有一群人,他们和我只有契约关系,却时常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要是能按自己的心意办事,我想我大概永远不会雇用家政服务员,而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只消约摸20分钟。可是,与家庭有关的一切事务素来由我妻子一人定夺,都给她安排得舒舒服服,妥妥帖帖。

  • 标签: 家政服务员 契约关系 雇用
  • 简介:2015年9月,我国首部自主编写的国别文学辞典《美国文学大辞典》由商务印刷馆出版。这是学界、特别是美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件大事。对作家和作品评述,《美国文学大辞典》既认真对待国外美国文学研究界主流评价,又避免国外文学史著作和相关现有词典中主流意识形态对选择与评价的“操纵”,不盲从现有一般见解。

  • 标签: 美国文学研究 主持人 书评 名家 主流意识形态 商务印刷
  • 简介:<正>《琐》是唐弢同志1961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已收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用几件貌似细小琐碎的事来反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另外,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也能学到鲁迅先生谈话的一些技巧。一、巧转话题

  • 标签: 谈话技巧 学习鲁迅 鲁迅先生 阔佬 男女同学 大人格
  • 简介:王守仁教授于198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现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副组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 标签: 外国语学院 教学指导委员会 南京大学 教育部 组长 高等学校
  • 简介:旅人与良生活在同一时代,在同一个地方为官。二人虽是上下级关系,但在艺术上却是挚友、知音。在创作理念上都深受外来思想的影响,并在作品题材与格式上大胆创新、另辟蹊径。但由于二人出身不同,人生遭际不同,因此他们对外来思想的吸收不同,反映在和歌中的人生观也大相径庭。《万叶集》开以诗歌形式抒发情感、探索人生之先河,而旅人、良在这方面成就显著,因此为后人瞩目。

  • 标签: 个性化 外来思想 反映现实 忧患意识
  • 简介:在这个张扬的时代,内敛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特别透过庸常的生活,触及精神世界的疼痛感,思考生存的某种状态,更显得回归文学本意的难能可贵。薛沩深沉地思考,诗意的表达拨开被日常尘封的、掩藏下的痛,展现了生活的外衣下隐藏的痛苦、揭开了被异化的、被蒙蔽的精神层面的痛处。思索被赋予某种特定关系下裹藏着的悲痛。薛沩发现了日常生活下的隐痛,也审视了看似合理下的荒诞。但薛沩的理性而节制的书写也避开了悲剧的惨烈场面,透析出一种凄美的哀伤。

  • 标签: 裹藏 内心 悲痛
  • 简介:湖在桂城西偏,湖上有楼,旧西门城楼也,俗名榕树楼,楼前榕树,相传李唐时物。湖水空翠澄鲜,如镜新拭,峰峦臣匝,楼阁参差,方春万柳垂丝,夏则红香千亩。昔放翁于桂林山水,有“诗境”之品题,此则词境也。别来三十年,每青篷玉勒,少年情味,不无怅惘久之。

  • 标签: 况周颐 无奈 赏析 桂林山水 榕树 诗境
  • 简介:本文以符号学中的符号自我理论为工具,以薛沩的三个中篇小说《广州暴乱》、《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和《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个人在历史中的身份与自我。考察发现在历史中个人的身份和自我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身份脱离了历史的语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各种身份累加而成的自我就与身份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张力,并对历史构成了一种反讽。

  • 标签: 历史 身份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