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坚持认知组合性词义观,以25组"裸"类同素词语为语料,描写了同素词语的两个词素和词素间互相组合的原因及各自在词义结构中的义类、认知地位和语义角色的异同,并从中提炼出三个共性要素(对象义、属性义、特征值义)作为词义结构生成的基本要素。根据三要素之间认知组合性的语义结构关系建构了词义生成与接受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的开放性特点直接导致了"裸"类同素词语极强的生成力和极为丰富的意义内涵。

  • 标签: 同素词语 词义生成模式 词义球结构 开放性
  • 简介:想到美国人,你脑中可能会蹦出这些词:富裕、痴迷橄榄球、富于创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词——肥胖!为什么美国人这么胖?尽管可以归咎于开车太多以至于锻炼不足,但主要原因还是美国人太爱吃。生活节奏太快,所以总是狼吞虎咽,吃得太多,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 标签: 美国人 生活节奏 橄榄球
  • 简介:得克萨斯州分离计划成为头条新闻,我们都如道南方邦联各州脱离合众国的事情,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不仅仅南北战争时期有这种事!纵观美国历史,出现过多次分离主义运动(或准分离主义运动),一些州试图脱离美国,一些地区试图脱离所在州。这里仅举数例:

  • 标签: 分离主义运动 美国历史 得克萨斯州 头条新闻 战争时期 邦联
  • 简介:本文以跨文化视角分析具有东北亚文化血统的美国华裔、日裔、韩裔等文学文本主旨。首先,文章介绍美国亚裔研究的两个关键词"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感"。之后,围绕身份认同主题,从文化乡愁、历史负重与现实纠结等层面,探讨中日韩裔文本建构的双重"他者"。结论指出,研究美国亚裔文本有益于我们了解美国亚裔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北亚文化。

  • 标签: 东北亚文化 美国亚裔文本 双重“他者”
  • 简介:对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汉译研究在俄罗斯文学汉译研究中处于边缘领域。但鉴于俄罗斯儿童文学独具特色,其译介对中国儿童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已经被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接受美学把翻译视作接受与创作同时发生的一个动态过程,把译者与读者都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水平,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取例证的研究方法,分析译者在翻译俄罗斯儿童文学时,应重视儿童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针对儿童读者本身的审美水平和阅读期待,注重词汇的规范性和趣味性,语句的简洁和晓畅,以及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译出适合儿童读者接受水平与审美期待的译文。

  • 标签: 儿童文学 汉译 接受美学 目标读者
  • 简介:采用动词兼容性的敏感度测试的方式,对具有粤语背景的美国旧金山华裔汉语给予义句式习得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产生偏误的原因既与汉语本身各给予义句式自然度不同相关,又与给予义各句式在学习者所具有的粤语、英语两种语言/方言背景和汉语中的普遍性、标记程度不同相关,还与标记形式错综复杂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 标签: 给予义 动词 句式 偏误
  • 简介:“精讲多练”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因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细则要求,长期陷于“讲多练少”“以讲代练”的境地。本文基于多年对中美高校汉语课堂的观察,运用非言语交际理论,首次全面总结了由赵元任发起、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明德学院实施完善的美国高校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规范准则,提出教师有效降低话语量、提高学生开口率的八条非言语行为细则,并通过对普林斯顿大学“高亢激情型”汉语教师代表、二年级优秀教师兼课程主任的录音录像的分析,科学地揭示出初中级优秀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色与风格,从而揭示了汉语教师的语言操练课与语文讲解课的不同,为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和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指导。

  • 标签: 美国高校 国际汉语教师 非言语行为 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