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典仪》以主人公塔尤在二战中的经历极其复杂的双重身份为切人点,在讲述他的精神创伤治愈历程同时也折射出印第安民族正在经受的文化创伤,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未来发展进行更深人的思考.本文从创伤角度探究塔尤个人的精神创伤和印第安民族集体文化创伤的产生原因及其治愈,揭示出的印第安文化只有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才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中生存的唯一策略.

  • 标签: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典仪》 精神创伤 文化创伤
  • 简介:二、世界上最早的文法班尼尼的《八章》是公认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文法。西行取经的玄奘(602—664)在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卷二里详细描述了班尼尼(玄·奘称之为波你尼)的祖国犍陀罗(Gandhara,玄奘称之为健驮逻)。

  • 标签: 文法 《大唐西域记》 中国 西方 中道 犍陀罗
  • 简介:本文以日本作家大冈升平的小说《藏野夫人》的社会性主题为研究对象,试从战后日本环境、复员者身份及主人公从恋爱到失恋的经历阐明其重新确立人生意义和社会定位的过程。与更多复员者漠视社会而走向自杀、犯罪、被杀、入狱等状况相比,小说主人公明确确立了自己与社会对立的立场,从而重新获得了社会存在感,可以称作是一种"恢复健康"的状态。对恋爱小说《藏野夫人》社会性主题的解析扩大了大冈升平文学的主题空间,也为日本战后派文学分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 标签: 大冈升平 武藏野夫人 社会性主题 复员者 恢复健康
  • 简介:在印欧语言的语法中,词形变化是语法的两大内容之一,而屈折变化(inflection)又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之一,也是印欧语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关于汉语的论著中,一种常见的说法是,汉语是形态贫乏的语言;也有人退一步说,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在翻译研究界,一种同样常见的说法是,印欧语言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意思是说,印欧语言造句有词形变化,汉语造句没有词形变化,词与词合在一起,说得通就行。词形变化的概念最初是在拉丁文法研究中提出来的。

  • 标签: 词形变化 文法 变化观 中国 西方 中道
  • 简介:11月3~4日,由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澳双语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暨南大学—西悉尼大学"双语联合研究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华文学院举行。共有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50名代表与会,其中包括西悉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PeterHutchings教授,西悉尼大学双语研究实验室主任齐汝莹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桂冠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NicholasEvans特级教授,澳门大学/南京大学徐大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叶彩燕教授,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郭熙教授,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邵宜教授、副院长曾毅平教授等。出席会议的还有国侨办文化司雷振刚司长、华文教育中心邱立国主任。

  • 标签: 悉尼大学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 研究实验室 人文学院 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