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父亲卒于2007年农历九月十三日,享年82岁。“是谁秋到便悲凉,思量却也有悲伤”。五年来,每逢父亲忌日来临,回想起他老人家对儿女们的点滴恩情,令人哀痛难当,遗恨无穷。父亲的一生极其平凡,却经历了坎坷的生活历程。为了四儿二女的成长、升学、就业、成家,他毕生耕耘,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终因操劳一生、透支身体而积劳成疾,痛别人生,与幸福的晚年失之交臂。他因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职责而没有留下任何牵挂,我们做儿女的却因未尽到应尽的孝道而感到无限的遗憾。

  • 标签: 2007年 生活历程 父亲 儿女
  • 简介:以战争、冷战、铁幕等高度政治化元素作为创作背景,善于运用元小说的叙事策略,早期作品因充斥滥情、乱伦、堕落、变态、死亡、谋杀、暴力、怪异等主题而被戏谑为“恐怖尤”的英国作家伊·麦克尤(IanMcEwan),凭借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而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界的宠儿。他坚持文化的地域性,

  • 标签: 当代文学评论 麦克 成熟 创作背景 叙事策略 早期作品
  • 简介:《:跳蚤》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从意象、主题和语言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此诗。

  • 标签: 玄学 约翰·邓恩 跳蚤
  • 简介:认知语法强调把主语和宾语的地位归结为侧重关系,对动词的参与者也进行侧重分类。本文从认知语法视角分析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的代表作《出神》,在主语和动词侧重关系的变化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 标签: 认知语法 语篇分析《出神》
  • 简介: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的爱情诗广为流传,其著名的“跳蚤”、“圆规”意象及其中蕴含的对同心合一理想爱情的追求已得到诸多评家认可,如付君秋,彭颖等。然而,邓不仅仅是玄学派诗人,更是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其诗作也不局限于爱情主题,还包括为数众多的宗教诗和散文。杨周翰在谈到邓时说,他的宗教诗和爱情诗同样著名。正如1993年的《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评价邓

  • 标签: 邓恩 生态意义 约翰 玄学派诗人 解读 和谐
  • 简介:洛阳在号称"天下之中"的河南,图木舒却在大漠腹地的西域新疆天山之南.从地理学上来讲,这是完全处于不同地域的两个地方.英国诗人吉普林在那首"东方与西方的歌谣"的诗中说: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相见,直到天和地都站立在神伟大的审判宝座前.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境,人种,所有的生灵,当勇敢的两个从大地尽头走来,相会的日子就会实现.洛阳与图木舒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洛阳在图木舒的遥远的东方,图木舒在洛阳的遥远的西部,它们是不可能相见的.可是,诗人吉普林又说,当勇敢的两个从大地尽头走来,相会的日子就会实现.我始终不能明白"相会的日子就会实现"的含义,我不知道,吉普林是寓指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昭示今天的"东联西出"?

  • 标签: 洛阳图木舒克
  • 简介:每年我回复旦去探望我的大学恩师杨乃乔教授的时候,他都会对我说:“佳楠,要去写厚重的东西,要用你的写作介入当前社会的文化语境,如果你的写作只是停留于小女生的闺中私语,这样的写作是没有价值的。”

  • 标签: 马赛克 拼图 文化语境 写作
  • 简介:右眼二百五十度,左眼三百五十度,米兰达记起了最早的度数;现在,两只眼睛的度数倒是一样:七百五十度.视力近点不正常地偏近,远点就更近.以前,她都把眼镜度数背下来,这样的话,不管出什么事,哪怕在旅行途中,都能马上再去配副新的眼镜.可后来,又有了散光,要背的东西更复杂了,就干脆不记了.这也让她担心,因为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中枢神经会出问题,两只眼睛的折射率也不一样.还有"散光"这个词,在她看来就不是什么好兆头.她煞有其事地跟约瑟夫说:散光,你明白吗?这简直比瞎了还糟糕.

  • 标签: 乔治·果 幸福眼睛 果代克
  • 简介:《哈克贝利·费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开创了口语化语言运用的先河,运用了符合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土语方言,文笔生动自然,颇具特色。从表面上看,《哈克贝利·费历险记》描写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少年冒险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年仅13岁的白人少年哈克为了摆脱成人社会循规蹈矩的生活,选择离家流浪,路上遇到逃亡黑奴吉姆,然后两人结伴沿着密西西比河岸开始了一次冒险的旅行。实际上这部小说中简单的少年冒险故事情节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海明威对马克·吐温倍加推崇,评论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源自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历险记》这本书——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同它媲美的作品”。本文拟从主人公哈克的视角、黑奴吉姆的视角来分析这部名著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探讨其折射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以便很好地理解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 标签: 自由精神 历险记 哈克 贝利 精神分析 思想艺术价值
  • 简介:《水泥花园》(TheCementGarden)是麦克尤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通过少年杰克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们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的成长悲剧。本文欲从拉康的主体和欲望理论人手,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发现导向其成长畸变的逻辑合理性。水泥花园中的孩子们并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主体和欲望,而是早已被既定的社会规范所塑造;他们与世隔绝的成长,其实是对未完成的教化的歪曲模仿。他们试图维持原有的秩序,却成了秩序的破坏者,最终无法在被社会抛弃的命运中维持这场迷梦,而只能为自己的困惑背负违反社会伦理的惩罚。因此本文认为,在许多批评中备受责备的主人公,在这场乱伦悲剧中既是行为人,也是受害人,是困于主体欲望和社会秩序中无法自拔的迷失者。

  • 标签: 《水泥花园》 主体 欲望
  • 简介:<正>《乌云》是福尔斯的中短篇小说集《乌木塔》(1974)的尾篇: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几个英国人带着孩子在法国中部的郊外进行野炊,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情人、友人、亲人、或者对手等。其中,凯瑟琳是一位知识女性,正在编辑巴特的《神话学》英译本,而以保尔和彼得为代表的男性,却攻击她为劣等的她者。她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为外甥女爱玛讲述童话故事《睡美人》。该小说以凯瑟琳的失踪结束,而尾声中不详的乌云则为该作带来无限神秘与未知。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在叙事情节方面,该故事有深刻的艾力留情节,只不过置身后现代语境下,福尔斯对之进行了降格模仿。

  • 标签: 福尔斯 凯瑟琳 艾力 中短篇小说集 保尔 知识女性
  • 简介:麦克尤的小说《赎罪》中的"真实"与"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与误读的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的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的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的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的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的结果,反映了麦克尤对误读的焦虑,及对误读的警示。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 简介:5月22日,第五届布国际奖(theManBookerInternationalPrize)在伦敦揭晓,美国小说家、翻译家莉迪娅·戴维斯(LydiaDavis)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位候选人(包括中国作家阎连科)中拔得头筹,捧走火奖,将6万英镑奖金收入囊中。

  • 标签: 戴维斯 国际 中国作家 小说家 翻译家 阎连科
  • 简介:<正>一、引言马克·吐温是最伟大的美国现实主义者和幽默大师,他生活在美国内战期间,并且目睹了内战。在这之前,在南方各州的领导者和大种植园主宣布奴隶制非常的优越;他们认为奴隶制是共和党大厦的基石。他们可以虐待,甚至杀死奴隶,奴隶们完全没有自由,没有人权。1862年9月22日通过了《解放宣言》,但是奴隶并不能从中得到好处。"许多反对奴隶制的团体仍然不停地奋斗,站在民主化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马克·吐温写了《哈克贝利·费历险记》。"[1]

  • 标签: 性格分析 历险记 克贝 马克·吐温 哈克 种植园主
  • 简介: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亲睐。正是通过自传体书写,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叩开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大门。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到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再到谭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读者看到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奋斗史。

  • 标签: 自传体 谭恩美 自我身份 美国华裔 解读 《华女阿五》
  • 简介: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谭美处女作《喜福会》在文学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很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出发点,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叙事人物、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视角进行多方位的辩证分析,进而解析其获得成功的奥秘之处,同时肯定其在文学研究上的价值。

  • 标签: 叙事人物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 简介:柳·乌利茨卡娅的小说《您忠实的舒里》以舒里为主线描写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作者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全新剖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女性画卷。

  • 标签: 《您忠实的舒里克》女性形象 新特点
  • 简介:《赛德.巴莱》主要描绘了睿智又迂腐的硬汉莫那鲁道、被"我是谁"纠缠致死的花冈一郎和二郎、温和有人性的另类日本军警、伪"汉奸"铁木瓦利斯以及用大义诠释赛德克族群精神的女人和少年。他们传达出信仰就是一切,为了维护信仰的纯粹,阻碍信仰的任何事物都要被杀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的深刻内涵。不可否认文化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但陷于文化原教旨主义也是危险的,交流发展才是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多元的姿态。

  • 标签: 《赛德克·巴莱》 人物形象 文化阐释
  • 简介:约翰·厄普代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