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1李志醒来后感觉头痛欲裂,像是被利器劈开。现在,酒已经喝干了,酒瓶歪歪斜斜地在桌子上滚动,随时发出玻璃碰撞的声音。和他喝酒的那个人也不见了。李志头晕脑胀,整个世界正在他的面前旋转。这时,一个服务生像是从海底冒出来,拿着账单,恭敬地说:"先生,您是不是现在结账?"李志浑身上下乱摸一气,但没有找到钱包。这时他才有点清醒,他想,难道我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他有点着急,于是又摸了一遍,结果是一样的,还是没有找到。

  • 标签: 服务生 酒瓶 钱包 头痛 账单 结账
  • 简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注意到甫辉这个名字,与出版、媒体、影视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方式不同,甫辉的被关注是文学在另一个层面上的薪火传递: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技艺的研习。甫辉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山花》上的《少年游》,他以小心翼翼的笔触描摹了一个少年的雾气蒙蒙的心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秘密。在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妥的概念来指称这一代年轻人的时候,“80后”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词汇,它在最宽松的意义上指向一代人的写作背景,如果说“50后”“60后”避免不了“家国”这个词汇的牵连,“70后”从个人的身影出发,那么“80后”是从“童年”开始书写的。几乎每一个“80后”作家都在童年这个题材上徘徊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题材写作,而是一代人的文学出发点,大相径庭的写作路径,单就起点也可以看得到日后分疏的来由。

  • 标签: 甫跃辉 精神状况 “80后” 《少年游》 札记 阅读
  • 简介:人是会的,连本该最真的心、最深的情,也脱离不了这样的宿命。因为人不是绝对自由的,社会在、观念在,人心便也随之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周日的午后,在上海图书馆聆听陈建华教授《在古今中西之间——漫谈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讲座后,便莫名生出这样的惆怅来。

  • 标签: 人心 上海图书馆 二三十年代 绝对自由 都市文化 陈建华
  • 简介:晚清时期,随着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逐渐转向学西方的文化。在清朝末年,介绍西方文化先进思想的报刊大量增加,同时,出现了不少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文章。当时有很多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小说作品,这对晚清文坛有重要影响。在晚清文坛前期有"华夏中心论",

  • 标签: 晚清时期 翻译家 小说文体 学习西方 中国知识分子 西方文化
  • 简介:<正>今天要讲一点一个过时的作家是怎么思考眼前文坛的,我虽然还在写,但是读者量已经很小了。美国一个作家,他的一个研究成果显示,作家的语言魅力只有十年。十年之后他写得比原来好了,比原来多了,却没人关注了。但是经典除外,大师除外,《史记》除外。然而作家有一点过时的东西也还不错,起码可以有勇气来参加这个笔会,与大家交流,让大家知道一个过时的人物是怎么写的,怎么思考眼前的。1986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海外华

  • 标签: 语言魅力 研究成果 历史小说 农民帝国 十年 历史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