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先生长达70余年的音乐生涯中,音乐教育始终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丰富。在教育目的上,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幸福社会的创建和国民音乐水平的提高,主张音乐教育要服务时代和实施美育;在教育体系建立上,着眼于人才培养渠道的多样化,主张"音乐教育的多轨制";在教育行政管理上,着眼于改革、发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主张音乐教育立法。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李凌 音乐教育思想 服务时代 美育 多轨制 音乐教育
  • 简介:陈明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1982年考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进入中央美院进行油画专业学习,师从戴士和、王克举、阎平等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协会福建艺委会委员。作品在《中国油画》封面、《艺术家》、《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作品集》、《97t11闭水彩画册》、《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

  • 标签: 《中国油画》 作品选登 陈明 中国水彩画 《艺术家》 工艺美术学院
  • 简介:1995年,陕西临潼唐代清宫梨园遗址得以发掘,梨园建筑共有八个室,其中五室两庑可供梨园弟子居住。据八个室的面积推算,清宫梨园可能居住的乐工约有53人。综合考虑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测梨园乐工共约50人左右,其中包括乐队成员20人上下,歌舞表演者30人左右。清宫梨园遗址仅是梨园弟子的居住地,而并非当时的观演场所。

  • 标签: 华清宫 梨园 性质 功用
  • 简介:获奖情况:2012年作品《粉墨徽班》获第四届安徽省美术大展金奖2009年作品《中国记忆》第十一届金国美展获奖提名2009年作品《中国记忆》安徽美术大展金奖2008年作品《暗香浮动》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知白守黑》获“新世纪全国中图画展”银奖

  • 标签: 作品 2009年 生命 述说 诗意 《知白守黑》
  • 简介:1955年生于广东省佛山石湾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陶塑艺术中心主任;广东省工艺美术评审委员、评审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书画陶艺顾问;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佛山市禅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禅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石湾湾江艺术陶瓷厂副厂长。

  • 标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美术家协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锐 常务理事 艺术中心
  • 简介:1954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书协副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从艺三十余年,钟情于山水画,深研传统,而又注重写生,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妙理,所作山水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时代气息。

  • 标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传统功力 1954年 工艺美术师 艺术研究院 景德镇陶瓷
  • 简介:本文主要以空间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许鞍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从“空间”到“地方”:历史、记忆与怀旧。通过对承载一定历史意义,凝聚独特在地经验的香港旧社区的呈现,许鞍的电影将“空间”建构为充满集体记忆与怀旧色彩的“地方”,以此来对抗全球化时代“无地域空间”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侵蚀。二、跨界往返、离散叙述与身份追寻。许鞍电影中的人物经常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地域跨界往返与流转,与此对应的是香港作为“中转站”与“流徙地”的文化割裂与身份游离。

  • 标签: 许鞍华空间 “地方” 离散文化认同
  • 简介:远教授的人生,就像接力赛,在半个多世纪里,一次次接过无数学生及中外比赛、教学汇报、演出、评委的任务,并总能出色地把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各种任务出色完成。她的信条:“祖国、钢琴,我的最爱。”语言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也非“豪言壮语”,

  • 标签: 钢琴教育家 教授 凌远 音乐会 庆典 因材施教
  • 简介:近年来古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空前繁荣,较之惊人的创作数量,影视作品却因历史文化感的缺失而饱受诟病。本文从人物造型的角度出发,对古装造型中易被忽视的关键性要素——服装的结构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古典服结构的文化内涵为依托针砭当下影视创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而探讨服装结构的真实性对于古装造型的风格确立以及成功构建醇厚的历史文化质感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古典华服 结构 影视 古装造型 真实性
  • 简介:11月30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画院、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主办,杭州恒庐美术馆承办,杭州知我堂文化策划有限公司协办的“庭香啼音——罗剑花鸟画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

  • 标签: 美术馆 杭州 画展 美术家协会 浙江省 中国画家
  • 简介:关于晚清外交官曾纪泽首创国歌之事,国内外学者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人目睹过曾氏所创的《普天乐》、《祝歌》,更遑论有任何深度的研究。近期甚至有学者提出这两首歌“是否是同一首歌?到底是什么样的歌?”的问题。针对以往研究都只依赖曾纪泽本人记述的缺陷,本文主要采用目前鲜为人知的西文文献来考辨曾氏的国歌创作历程。除为读者呈现这两首国歌的乐谱外,阐述曾侯与外人的相关合作及此两首国歌在海外的流传情况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 标签: 曾纪泽 国歌 华祝歌 普天乐 傅澧蘭 本聂狄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