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浮来山位于山东日照市莒县城西九公里处,又称浮丘,奇秀玲珑,景色幽雅。此地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是北方佛教禅宗最早的传入胜地,高僧竺法汰、法显、僧远曾在浮来山驻锡立寺、收徒讲法。自东晋至唐代中叶,浮丘定林寺一直是佛教禅宗的大寺院,又是我国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刘勰先生晚年出家后的遁世之处。他在这里住持校经,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十多个春秋。从而留下了刘勰故居(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经楼、刘勰墓等胜迹。

  • 标签: 浮来山 刘勰 浮丘 禅宗 佛教
  • 简介:在甘肃省武威城东南隅,有一座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二年至四年(一四三七——一四三九),后经明成化,清顺治、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较逐渐完整,距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历史,气势雄伟,古柏参天,槐阴蔽日的古建筑群,享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即甘肃武威文庙,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标签: 武威 文庙 甘肃省 甘肃 槐阴
  • 简介:碑文首开有赵光(蓉舫)小签题识:"真秦本,楷法正宗,神品上上,兰雪斋珍藏,蓉舫鉴定。"首页有光绪己卯(一八七九)冬月方鼎录题记:"醴泉铭石刻在前明已漫漶不可多识,近今几成没字碑矣。其拓本宋拓固不可得,即元明拓本亦不易见。

  • 标签: 兰雪斋 方鼎 九成宫醴泉铭 元明 吴湖帆 王文治
  • 简介:《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吴湖帆藏本)贞观五年(六三一)刻立,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宋庆历初以前,原石已经断裂,时任河南制府的范雍(九八一—一○四六)见到的《化度寺》已是砌石,庆历间(一○四一—一○四八),

  • 标签: 化度寺 李百药 范雍 舍利塔 吴湖帆 制府
  • 简介:《崔玉墓志》(潘飞声藏本)隋大业十一年(六一五)正月廿七日葬,正书,十八行,行十八字。此志光绪年间山西潞安屯留县出土,右下角与左上角少损而后复胶固之。闻二角乃估客买得时觅骡负之行山道中失足遂损,初拓字尚可读。碑石初归方若,后归端方,宣统二年(一九一○)又归上元孙氏之天津别墅,后右下角脱落。

  • 标签: 碑刻 隋代 光绪年间 宣统二年 屯留县 墓志
  • 简介:一黑龙庙在垣曲县解峪乡乐尧村放羊坪,西北距县城五十余里,东北距王茅镇二十余里,建于中条山余脉黑龙峰上。在群山环抱之中,黑龙峰兀然壁立,山脚下环以潭溪之水,名黑龙潭,为亳清河支流。其峰之雄,其水之幽,古今之人,至者无不叹为观止。咸丰元年(1851),当地文士王廷珪撰文曰:余社东北隅数里许,有曰黑龙潭。其峰萃然起于苍莽之中,亘数十里,尾蟠荒陬,首注

  • 标签: 垣曲县 山西垣曲 十三年 戏台 龙庙 康熙
  • 简介:《旧拓魏志五种》(吴湖帆藏本)此册五种魏志旧拓,吴湖帆藏本,系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张适庐(吴湖帆姻家)所赠,吴湖帆装裱成册。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冬吴湖帆又将此册转赠张煜峰。

  • 标签: 南北朝 碑刻 吴湖帆 三十年 藏本 民国
  • 简介:本期发表的关于戏曲碑刻的一组论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戏曲碑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97IZW001。负责人:冯俊杰。

  • 标签: 碑刻 戏曲 平顺县 十七年 宋元 十三年
  • 简介:《孙秋生造像记》全称是《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孟广达文,萧显庆书,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五月刻,至景明三年(502年)完成。在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碑署萧显庆书,可能在当时有点小名气,但该书家的历史资料难以查找,也可能为普通的工匠或经书手。碑文记述的是孙秋生等人为祈福而造像,此碑高104厘米,宽49厘米。分上下二段,上段为本文,共15行,每行9字,下段记载会员姓名,共15行,每行50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古阳洞南壁。乾隆时期钱塘的黄易访拓后才开始大显于世。是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 标签: 北魏时期 造像 碑刻 历史资料 乾隆时期 代表作品
  • 简介:本期发表的关于戏曲碑刻的一组论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戏曲碑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97IZW001。负责人:冯俊杰。

  • 标签: 碑刻 平顺县 戏曲 十七年 宋元 十三年
  • 简介:碑刻民俗志在当下民俗志写作中处于重要但尚未被重视的现状,梳理民俗学史学就会发现碑刻民俗志属于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重要类型之一。从民俗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中载录有姜嫄、后稷相关内容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文献可以视为碑刻民俗志。碑文记录了姜嫄被当时民众作为生育神崇拜的历史信息以及多次修葺姜嫄殿、后稷殿的历史事件,历史上的立碑事件与碑刻的承担者都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周公庙的碑刻民俗志为学术界理解历史上当地民俗社会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实证个案,亦丰富了当下的民俗志写法。

  • 标签: 碑刻民俗志 姜嫄崇拜 后稷文化 周公庙 民俗生活相
  • 简介:一山西高平市马村镇康营村关帝庙内,现存碑刻四通。其中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舞楼碑记》在述说重修的原因时,顺便发表了几句关于祭祀演剧活动的看法,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戏曲审美观。而它所记的舞楼,在形制、用途上与一般的神庙戏台相比,

  • 标签: 关帝庙 中国古典戏曲 碑刻 审美观 十七年 戏台
  • 简介:文章以《阿坝州碑刻资料辑录》中的护林碑刻为例,揭示碑刻内容中所反映的茂汶地区羌人护林机制的生态智慧,并提出民间碑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为了凭据、记载、公布和传递的需要而作的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这一观点。它是了解乡村生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对理解和研究鲜有正史记载的乡村社会和当地的生态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茂汶地区 清代 碑刻 羌人 生态意识
  • 简介:修武一斗水村关帝庙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演剧酬神不可或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创修'歌舞楼五间'。借娱神而娱人,故而又修建了看楼。戏楼不仅用于演剧酬神,而且还用于村规民约中的罚戏演出,体现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高台教化等作用,也是戏曲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一、关帝庙的创建与重修修武一斗水村地处河南修武和山西陵川交界的太行

  • 标签: 修武斗 关帝庙戏楼 戏楼碑刻
  • 简介:和顺县,今属山西省晋中市。春秋时为晋大夫梁馀子养邑,汉代为上党郡沾县、涅氏二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分置梁榆县。隋开皇十年(590),改名和顺,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属辽州。宋熙宁七年(1074),省和顺入辽山县,隶平定军。宋元祐八年(1093),复置和顺县,隶辽州,金以下历

  • 标签: 合山 碑刻 三架梁 山西省 五架梁 山门舞楼
  • 简介:北京东岳庙有座喜神殿,设在后罩楼东北角,殿角立有一石碑,民国十七年(1928)立,题名《梨园重建喜神殿之碑》,有陕西张鼎乾撰文,河南王廷弼篡额,概因二人为陕西、河南籍梨园弟子,有关二人的生平已无从察考。碑文记载,东岳庙原有旧喜神殿一座,在西廊,由南府伶人所建,

  • 标签: 东岳庙碑刻 伶人信仰 旧伶人
  • 简介:本文以漢代墓葬碑刻爲研究對象,分别從選材、石工、造價三部分,具體分析漢代墓葬碑刻製作中'石材引進來,工匠走出去'的互動交流活動,以及因石材優劣、石工水準高下、雇主身份高低、所付金額多少等因素,而使墓葬石刻在形制、紋飾、碑文書法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差異,且在漢代厚葬習俗影響下,表現出工匠名師5出、墓葬石刻造價高昂的特點。

  • 标签: 漢代 墓葬碑刻 選材 石工 造價
  • 简介:一山西省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西有后土庙一座,现存碑刻10通,记载了后土庙自元代以来的历史沿革。其中明万历十八年(1590)的《连伯里重修后土庙底创》碑,有重修乐庭的记载。碑高41公分,宽90公分,现嵌于献殿内西墙上。此碑及其它碑文所记乐楼的演变历史、演剧情况,对研究我国戏曲在山

  • 标签: 后土 河津 戏曲文物 碑刻 山西省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