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87年湘潭大学《语言文学论集》(三)发表了王子兰《从〈世说新语〉看妇女之风貌》一文。作者就《世说新语》一书,对妇女风貌及其成因,作了探讨。作者认为,魏晋时代,玄风炽盛,礼教衰徽,玄学冲破儒家禁锢,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人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一种任真自然,潇洒脱俗的'通脱性'。这种时代精神给予了每一位生活在该时代的人以特有的印记。《世说新语》

  • 标签: 《世说新语》 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代 王子兰 任真 玄风
  • 简介:郊祀礼是国家祭祀制度中的最高礼仪。这一礼仪包括南郊和北郊祭礼。南郊祭祀的主神为天;北郊祭祀的主神为地。在所祭的主神之外,还有配祭神和从祀神。郊祀礼具有完整连续的仪节,但是,郊祀礼不重视以乐舞相伴,因而,与传统的郊祀礼具有一些差别。并且,郊祀礼也不能按规定时间举行,所以也就冲淡它的影响。郊祀礼对主祭者与助祭者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正是他们现实的政治地位在郊祀礼仪活动中的体现。由于对郊祀神祗信仰色彩的减弱,所以,也就很难影响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

  • 标签: 两晋 郊祀礼 祭弄己
  • 简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制与礼的制定关系密切,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 标签: 晋制 晋礼 洛阳因素 建康因素 汉晋变迁
  • 简介:墓志作为重要的随葬品,在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考古类型学对这一时期墓志形制的分析表明,墓志来源于墓碑,但到东晋逐渐脱离了墓碑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样式。而文献的讨论进一步描绘出形制背后的礼制内涵,可知墓志是在西晋开创的,产生时便具备等级性,而东晋时期由于墓碑复兴,导致墓志地位下降,作为普通随葬品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形制变化的原因。

  • 标签: 墓志 两晋 形制 等级性 变迁
  • 简介:古代的巴蜀疆域很大,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诸地区。按今天我国的地域划分,则基本属于西南地区。长期以来,南北朝时期巴蜀地方史研究,一直是整个巴蜀通史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这一时期的巴蜀道教史研究,则更是弱中之弱。

  • 标签: 道教史研究 巴蜀 两晋 隋唐 地方史研究 南北朝时期
  • 简介:一.出土概况临平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区政府所在地临平镇的北面,是东西狭长的一道山冈,临平城依山在南面修筑,它是临平在北面的一道重要屏障。临平山的文化遗迹相当丰富。早的有良渚文化遗址,曾出土良渚文化的玉器与石器,晚的有商周时期的原始瓷与印纹陶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其中时期的瓷器尤为弥足珍贵。

  • 标签: 两晋时期 余杭区 出土 瓷器 浙江 文化遗迹
  • 简介:江州寻阳郡置于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初领寻阳、柴桑二县,郡境兼跨长江南北今黄梅、武穴、九江一带地,郡治在柴桑;永嘉元年(307年),增领彭泽、上甲、九江三县,统辖地域向东、南扩展至今湖口、彭泽县;永嘉二年至五年间(308-311年),原在江北之寻阳县治南移至江南之湓口城,寻阳郡遂失去江北地,同时,九江县废入柴桑;安帝义熙八、九年间(412-413年),省寻阳、上甲,原在寻阳县境内的松滋、弘农二侨郡降为县,隶寻阳郡.这一系列变化,是政局变动、区域政治格局、地方政治势力、经济兴衰以及军事行动、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寻阳郡 辖区 晋代 《晋志》 地方政区
  • 简介:人类文明的篇章中不能没有鸡的一笔。雄鸡一唱天下白,定是那划破苍穹的一声鸡呜,洞开了硝烟弥漫且又温情脉脉的历史文明的天光。古人重“吉”,以鸡谐音“吉”。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即有鸡有“五德”之说:“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 标签: 《韩诗外传》 人类文明 历史文明 汉代 青瓷鸡首壶
  • 简介:曹魏末期,皇室与司马氏的矛盾日渐公开化。高贵乡公即位后,阮籍受到延揽,从“职参谋议”的司马氏从事中郎,转任皇帝的陪侍近臣散骑常侍,陷入了政治与伦理的双重困境。他求任东平相,旨在逃离是非。但这次外任也为他提供了实践为政理念的机会,《东平赋》就是其为政体验与心理历程的记录。从中可知,由于他秉持的玄学化为政观念与地方政情之间存在扦格,东平理政的尝试并未取得实效。但时期,玄学盛行朝野,竹林七贤成为士林偶像,其为政观念也被继承,成为“仕贵遗务”之风形成的导源因素之一。

  • 标签: 阮籍 东平相 《东平赋》 仕贵遗务
  • 简介:《华阳国志》文本内容显示,以常璩为代表的巴蜀士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其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均以中原儒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这使得巴蜀士人成为结束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也使得成汉政权所面临的认同危机明显不同于时期其他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在巴蜀地区的传播,是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基础。

  • 标签: 《华阳国志》 巴蜀地区 两晋时期 国家认同 民族观念 士人
  • 简介:研究者或以西晋所撰新礼为据,或以郑王之学在官学中的处境为据,去评估郑王之学对于礼制礼学的影响。然而检视相关史料,西晋新礼并未有效实施,官学也难有作为。礼无定制的现实特点决定,郑王之学在实际影响当从礼家学术观点博弈中及朝廷礼制的实践中去考察。就丧服学而言,西晋兼取郑王为用,东晋虽出现了朝廷与缙绅阶层在礼制上的若干分歧,但总体上也是参用郑王而酌其中。晋代礼学兼用郑王的事实为南北朝种礼学体系皆渊源于西晋的学术观点提供了礼学史的支持。

  • 标签: 两晋 礼学 郑王之学 择从 制度渊源
  • 简介:黄纸是将白纸在"潢"中浸泡,风干显现出黄色。西晋时期,政府文书的书写载体有白简和黄纸种,到了东晋时期,政府开始提倡使用黄纸代替白简,而黄纸在政府公文中的应用主要有选案、户口文书和弹文三类,黄纸为保存古代典章制度和档案文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两晋南朝 黄纸 选案
  • 简介:戒指,中国古代又称为约指、指环(缳)、驱环,为手上装饰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各种材质的戒指,如仰韶文化的石指环,良渚文化的玉指环,马家窑文化、青莲冈文化的骨指环,大汶口文化的陶指环,齐家文化的铜指环等等。战国时期出现金银材质的戒指,汉代金银戒指开始增多,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均有发现。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戒指 两晋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 简介:山西旅游宣传口号“美”,可称为“天作之合”。

  • 标签: 山西 宣传口号 旅游
  • 简介:一座院落,记载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史;一段爱情,凝结着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史。百年李家大院,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宠辱不惊、阅尽沧桑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史。

  • 标签: 文化发展史 名门望族 中西合璧 兴衰史
  • 简介:漫画家丰子恺抱着“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的思想,历时四十六年创作出《护生画集》。他广泛地从各种诗书笔记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其中有22幅反映了山西历史上的人与事,突出了护爱心、戒杀生、除残忍、长慈悲的创作主题。

  • 标签: 丰子恺 《护生画集》 山西的人与事 白居易 元好问 护爱心长慈悲
  • 简介:魂”陈列是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2005年9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七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五个艺术专题构成,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进行了重点展示。

  • 标签: 历史文化 对外开放 博物院 陈列 山西 专题
  • 简介:一、文化及其历史分期"文化"这个称谓可作"广"、"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看作是关于山西古代文化的概称或泛称.如同人们习惯于以""作为山西省的代称或简称一样,举凡山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往往冠以"文化"称谓;"狭义"的文化或比较确切意义的文化,应当看作是关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山西文化的一种指称,也就是关于晋国文化与魏、韩、赵三晋国家文化的统称或合称.

  • 标签: 晋文化 山西 地方文化 军事文化 开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