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记载三国历史的书籍有很多,它们中的大部分今天已经散佚。本文将这些散佚的史书称为“三佚史”。它们在南北朝流传较广,还被裴松之抄入《三志注》。到了唐代,随着《三志》与《三志注》的流传,三佚史不再为世人所重。唐中後期的动荡使三佚史开始散亡。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散亡於唐宋之际,到宋初仅剩几部残卷。北宋灭亡後,只有《九州春秋》的残帙存世。宋元之际,《九州春秋》散佚,三佚史至此全部散亡。三佚史的内容大多保存在《三志注》中。三佚史的散佚,也是它们逐渐被《三志注》取代的过程。

  • 标签: 三国 史书 散佚 《太平御览》 《三国志注》
  • 简介:府州县棚是清代科举童试的专门考试场所,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清代台湾主要有凤山、新竹两所县试考棚和台商、台北、告中三所府试考棚.它们的建成与维护,得益于清代台湾各地士绅的积极捐助.科举棚所体现的科举公益现象,是清代台湾文教与大陆完全同一的重要象征.

  • 标签: 台湾 考棚
  • 简介:对于公元395年燕魏参合陂之战的具体发生地,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往往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平凉郡参合县混同了起来。以考古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认为参合陂应写作叁合陂,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平凉郡参合县均非同一地名,而是指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黄旗海,并进一步论述了黄旗海的历史文化意义。

  • 标签: 参合陂参合陉黄旗海参合陂之战
  • 简介:汉以后漆器上常见朱漆书写的“上牢”“作牢”等铭文,研究者一般将其释为产品的质量信息。本文通过比较漆器铭文的不同书写方式和辨析“牢”的字义,认为朱书“牢”铭特指祭祀之牲肉,“上牢”“作牢”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中的助丧习俗。

  • 标签: 漆器 “牢”铭 牲祭 丧葬礼仪
  • 简介:青铜峡市黄河大峡谷西岸的一百零八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如此众多的塔体,按规律组合成群,在全国现存的古塔建筑中实为罕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群内外发现的西夏、蒙元时期的遗存、遗物,印证了史志文献的记载,说明一百零八塔始建于西夏,兴盛于蒙元时期,在西夏故地(宁夏地区)是很有影响与声誉的一处宗教圣迹。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时期 蒙元时期 青铜峡市 宁夏地区 大峡谷
  • 简介:梓潼年画起源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初,是流传于文昌帝乡绵阳市梓潼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对"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产生了深刻影响。梓潼年画缘起梓潼自古即为蜀国军事重镇,秦汉即置郡县,为文昌帝君梓潼神信仰发祥地。

  • 标签: 杨家埠木版年画 文昌帝君 清末民初 传统艺术 周边地区 军事重镇
  • 简介:河南周口出土力士画像砖中,刻画了“申博”“奋椎”击杀“夏育”的场景结合出土实物,我们发现:与传世文献的记载不同,该画像砖中的申博,手中拿的是鼓槌,而不是能够击杀人的武器椎

  • 标签: 画像砖 申博 奋椎 鼓槌
  • 简介:《泉志》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钱币的专著。王贵忱、艾俊川、屠燕治等学者对其版本进行过研究,或混淆版本,或只言及刻本,或单独研究抄本,或只研究国内的版本,不免有憾。笔者蒐集存世《泉志》诸本,以时间为主线,以文献著录、书籍版本为主要分析对象,希冀全面地展示《泉志》版本,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材料。缺漏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 标签: 《泉志》 《津逮秘书》
  • 简介:海道之变迁是随着海内外贸易的对象和航海技术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清代南海帆船海道历经多次变迁。由于南海岛屿命名时代不同,难免出现同名异处,同处异名等现象,各种书籍记载难免相互抵牾。在对中英文献资料进行比对和初步考释之后,可以看到清代中外航海者先后在南海开辟的帆船海道共有13条。

  • 标签: 南海 帆船 海道
  • 简介:清代侍卫制研究尚属冷门,成果有限,学界罕有对侍卫之职能进行系统考述者。这固然与史籍中对于侍卫职能无确载有关,导致爬梳不便,需参酌大量史料方能拾掇成文。本文认为清代侍卫自诞生之日起便依附皇权而生,从轮番值宿到带兵打仗,因取得大汗信任,得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定鼎中原后,鉴于明代宦官之祸,清廷开始大力完善侍卫制,以侍卫取代宦官的大部分职能,小到跑腿帮轿、大到承旨办差,皆由侍卫执行,这确实有效杜绝内侍干政,宦官群体就此淡出清代政治舞台。但清代侍卫作为皇帝亲信,职能较宦官更加灵活多样,常受指派到各地当差,小至祈雨、灭火、捕蝗、念经、探病、放牧,大到擒拿大臣、封赏官员、押解要犯、护送贡品、宣达上谕、带兵打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职能上充分体现其“万金油”特色。侍卫官乃皇帝近臣,身份尊贵,往往代表皇权行事,故此也是祭祀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凡重大祭典或仪式,侍卫的身影无处不在。本文爬梳诸多一手史料,管窥清代侍卫之职能,试图更清晰地还原历史细节。

  • 标签: 侍卫 宦官 清宫 制度史 清史
  • 简介:功监是明朝初期创设并短暂运行过的机构,明清史籍对其职责记载多语焉不详。文章通过勾稽零星史料,确认了功监是一个近侍性质的考核机构。功监应是在官员考核过程中负责覆核的机构,与吏部各司其职。在洪武年间官制大改革中,功监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所下降,演变成无关紧要的官员考核登记部门,这也可能是功监最终被罢废的根本原因。

  • 标签: 明初 考功监 官吏考核 覆核
  • 简介:寿康宫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是乾隆皇帝即位后专门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的颐养之所。从乾隆元年十一月住进寿康宫,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辞世,崇庆皇太后一共在这里度过了42年。继崇庆皇太后之后,寿康宫先后有6位主人,依次是乾隆帝的婉妃陈氏、颖妃巴林氏,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同治帝的敦宜皇贵妃富察氏、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寿康宫作为清代重要的皇太后宫,见证了乾隆盛世直至清末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这座院落里,既有体现皇太后母仪天下的各类隆重仪典,也有体现笃信藏传佛教而礼佛写经的日常,更有体现太后与皇帝母子关系的闲叙家事国事、同喜同忧的亲情。

  • 标签: 清代 寿康宫 皇太后
  • 简介:《三志·魏志·毋丘俭传》《北史·高丽传》《三国史记·高句丽传》对毋丘俭征高句丽的战争过程皆有记载,将具体事件逐一比对,三部史书依次在随俭出征将领、哥丘俭是否有败绩、魏军行军路线、俭征高句丽时间及次数等问题上存在不足和差异;此外,中国史书《魏志·东夷列传》所记之王颀正始中至夫余征粮、古朝鲜史书《三国史记·百济本纪》所记之百济正始七年攻乐浪二事,《毋丘俭传》《高丽传》《高句丽本纪》皆无记载,发生时间亦有待考证。本文对以上六个问题进行探讨,以考证补充战争过程。

  • 标签: 毌丘俭 东川王 高句丽 丸都 沃沮 战争
  • 简介: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王安石初字介卿改字介甫之说,不确。“介卿”当为昵称,而非王安石之字。王安石因封爵长安郡开国侯,故人或称“长安公”。仁宗皇佑二年(1050),王安石兄弟客居杭州,曾谒范仲淹,与其子范纯仁交游颇密。《唐百家诗选》编於嘉佑五年、六年间(1060--1061)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宫任上,而非苇牧判官。神宗熙宁元年至二年(1068-1069),王安石曾参预编修《英宗实录》。

  • 标签: 改字 长安公 范仲淹 《唐百家诗选》 《英宗实录》
  • 简介:缪荃孙认为,《嘉定维扬志》等六种大典本是四库馆臣辑出而为《四库全书总目》失收者。这一观点在四库学及《永乐大典》研究者中影响颇大。事实上,《嘉定维扬志》应为大典本《维扬志》,并不是四库馆臣辑出的,而是阮元于嘉庆十四年冬在全唐文馆中辑出的,包括:《通州志》一本、《嘉定重修真州志》一本、《嘉泰广陵续志》一本、《宝祐惟扬志》六卷(两本)。这四种方志均为明初扬州府所属地区的方志,故均收于《大典》"扬州府"中。阮元从《大典》中将这四种旧志辑佚出来,以作为扬州府之宋代旧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大典本《维扬志》因阮元家遭火灾而被焚毁。至于缪氏提到的其他五种大典本,可能多为四库馆臣私辑之大典本,而作为私辑之大典本,当然也不会被《四库总目》著录。

  • 标签: 大典本 《维扬志》 阮元 《永乐大典》
  • 简介:为严肃宫规,加强对太监的管理,乾隆二十八年经内务府奏请,于紫禁城外东北角围房设置恩丰仓,用以贮放太监等需用粮米。该仓共有大小仓厫12座74间,官厅5间,档案房5间,共84间。平时,内务府派遣监督、看守,使役人员分掌仓务、监守仓粮、负责洒扫等事;每届三年,钦遣大员查验一次,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和监察体系。这是清代仓厫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改变了清代的仓储结构和财政管理体制;也是清宫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强化了宫中内务管理;更是紫禁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紫禁城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恩丰仓 紫禁城 内务府 太监 内务管理
  • 简介:清代陕西刀客大致有三个来源,分别是民间互助会社、盐烟雇工和土客、回汉械斗等民间武装力量。作为组织的刀客会,发轫于乾嘉年间,成熟于道、咸之际,而后次第盛于西北“回乱”、清末“民变”风潮与陕甘豫辛亥革命之中。刀客会的形成,与所谓秦地文化、西北回乱、鸦片战争等因素或事件并无直接的逻辑和事实关系。刀客会组织松散,是关中地区的内生组织,以关东为核心向外辐射流散,更多与自然灾害、回汉械斗、保商团体和乡村经济衰微关系密切。爬梳不同类型的文献,进一步理清其起源与流变,对于理解晚清社会结构及陕西地方格局具有一定学术意义与参考。

  • 标签: 刀客会 基层社会 政府治理 地方政局
  • 简介:张廷玉《明史》以体例严谨、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而著称,但也存在不少疏漏讹误。今依据相关史料,从时间、地名、水名等方面对《明史·地理志》中的6则条目进行疑正误。

  • 标签: 《明史·地理志》 考正
  • 简介:新出杜伏威墓志是研究杜伏威生平及隋唐之际政治的重要资料。志文所载其生平事迹可辨补传世史籍,并揭示出其是被高祖赐死,而唐廷出于现实政治考量,对其死因和死亡时间进行了刻意掩盖。贞观初,太宗平反并诏葬杜伏威,从诏葬细节及墓志制作来看,这也是一定限度内的平反。杜伏威的遭遇折射出唐初唐廷对各支归降势力心存戒备,难以完全信任的心态。

  • 标签: 隋唐 杜伏威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