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最近由於偶然的機會,筆者見到了一件唐男卣。筆者查閱吳鎮烽先生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發現這件卣並沒有著録,乃爲首次出現,卣的紋飾、銘文都非常重要,所以今天介紹出來供大家研究。唐男卣的橫截面呈橢圓形,腹部下垂,矮圈足沿外侈下有一道邊圈。提梁兩端做成圓雕獸首形。提梁上飾蟬紋。

  • 标签: 銘文 提梁 筆者 青銅器 商周
  • 简介:《山居新语》是元代重要的一部笔记,诸多内容可补《元史》记载之不足,《南村辍耕录》对其内容进行了颇多抄录。本书作者杨瑀是元末杭州人,在元代前期科举不兴的社会状况下,他借助亲友的引荐以及书画交游的方式结识到诸多的文士高官,并以某种方式与统治高层——大司徒畏兀儿人阿怜帖木儿家族产生了密切联系,最终成为顺帝身边的心腹。杨瑀颇有谋略,又能急流勇退,晚年退隐于上海松江。本文对杨瑀的人生轨迹及交游情况进行了揭示。

  • 标签: 《山居新语》 杨瑀 生平 元顺帝 杭州
  • 简介:一般认为近代福州商会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或1906年,但笔者在梳理相关史料时发现,事实上福州商会在1904年5月即已成立,并参与了1905年全国抵制美货运动。

  • 标签: 近代 福州商会 成立时间
  • 简介: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著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正德十三年(1518),李東陽的《懷麓堂集》由其門生熊貴刊刻。今人周寅賓、錢振民先生整理的《李東陽集》,是目前收録李東陽作品最全面的集子,2008年由嶽麓書社出版。但李東陽酬贈之作頗多,掛萬漏一,實屬難免。

  • 标签: 福建按察司
  • 简介:三教会宗堂遗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存颜真卿题额"三教会宗堂"石牌坊。钟山,亦名蒋山、紫金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历代多有隐逸高士在此栖真,留下了不少令人神往的胜迹与传说。据南宋《景定建康志》、元《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记载,东晋名士谢尚(308~357)、南朝梁学者阮孝绪(479~536)、刘孝标(463~521)都曾隐居于钟山之西。

  • 标签: 钟山 教会 考述 风景名胜区 文献记载 南京市
  • 简介: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中原士人纷纷外迁,其中刘熙、许靖等人先后流寓到士燮统治下的交州。这些文化精英来到交州以后,或授学乡里,或研习学问,将中原先进的儒学文化传播开来,不仅改善了民风民俗,而且对当地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士子们大多只是将交州当作临时的避难点,局势稳定后他们又都返回中土或转向扬、益二州,很少就此定居,所以这种影响又是有限的。

  • 标签: 汉末 交州 流寓 士人 文化
  • 简介:宋朝煕宁、元丰之后的"住舶"指的是市舶贸易中船舶回航至朝廷指定的港口接受市舶机构的管理,因此南宋时期从南海回航的船舶在海南岛寄泊并非是住舶行为,与市舶贸易体系不冲突。宋朝将海南岛各港口定位为寄泊港而非贸易港,格纳税钱是一种过税而非关税。

  • 标签: 南宋 海南岛 住舶 港口功能
  • 简介:唐人将近体诗的定型之首功归于沈佺期与宋之问,而现当代研究者对此多表示怀疑。在考虑近体诗定型的标准时,过去的研究相对而言拘泥于声律的定型尤其是合律程度,较少言及其他诗学要素。而近体诗其实是一个由声律、对属、体调等诸多要素组成的精致结构。声律与对属之相和,才是近体诗定型之关键。沈宋在促进近体诗学走向稳定的过程中,主要功绩之一就是将声律之学与对属之学有机结合了起来,做了语词运用上的诸多探索;尤其是他们对诗歌如何才能将“性情”与“辞采”结合在一起的讨论,丰富了近体诗的体调理论。因此沈宋被认为在近体诗定型之功上超越了他们的同代人。

  • 标签: 沈佺期 宋之问 近体诗 对属
  • 简介:金代末期曾设平水县,归绛州晋安府管辖,但史料中记载极少。通过查阅方志、碑刻等文献资料,推断其当治今山西襄汾县南贾镇中北部地区,存在时间可能在1220年前至1234年前后。平水县之名来源于平水,金元时期版本学上著名的平水本则是因为刻于平阳,而不是因为平水县。

  • 标签: 金代 平水县 平阳 平水 平水本
  • 简介:临清“因水而名”,“因河而城”,后又“因漕而兴”。由于水患、兵燹、政治、经济等因素,临清县名几度变更,城治数易其位,城址也多次变迁。临清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从早期历史、建置时代和漕运盛时三个宏观时段来考察。临清城址始终在河水两边转换,其命运系于“水”。临清成为运河商业都市之后,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突破了治所城市的局限,并最终定型为砖、土二城相连的“宝瓶城”。

  • 标签: 运河城 市临清古城 城址变迁
  • 简介:鞶囊是古人盛放随身携带物品的囊袋,商周时期即已出现,汉唐时期作为一种服饰礼制代表一定的官阶品帙。除现存出土实物以外,在墓葬壁画、画像石、石雕人物、陶俑等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佩戴鞶囊的人物形象,经分析后发现。丝绸之路往来的胡人佩戴鞶囊的现象非常普遍,表明胡人尤其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有佩戴鞶擎囊的习俗。

  • 标签: 鞶囊 胡人 粟特人
  • 简介:云阳清水湖腹底才平本自修,鸳鸯碧影放波鸥.笙歌水面琵笆恋,雾棹浓颜好伴秋.云阳龙缸龙盘峰岭起,日出草芳融.鹰嘴衔珠秀,天梯接翠蒙.琉璃嵌栈道,远近对梧桐.滴砾帘钩动,凉亭坐有风.

  • 标签: 《李国超(六首)》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 简介:兴献王是明宪宗之子、明世宗之父,特殊的身份,使其成为研究明代藩王问题的很好样本。兴献王在就藩时,拒绝了不满意的就藩地点,求得湖广安陆州作为自己的就藩之地,并获得丰厚的藩产。根据兴献王这一个案,再结合明代其他藩王的史实,可以看出,明永乐以后,藩王拥有选择就藩地点的自主权。这一自主权是造成全国藩府不均衡分布的重要原因。兴献王将钦赐藩产及其管理权与就藩地点结合在一起,使藩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兴献王的例子,亦可窥见因藩产数量、管理权、管理程度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明代各藩财产极不均衡的状况。

  • 标签: 明代藩王 就藩地点 兴献王 安陆州
  • 简介:今校讀點校本《金史》所載孔璠及其子孫事迹,本文指出三個問題:第一,《孔璠傳》敘述孔璠履歷"皇統三年,璠卒"有誤,實際卒於天眷三年。元朝史官立《孔璠傳》,敘及傳主卒年,并未取《孔氏祖庭廣記》"天眷三年卒,年三十八"之文,而是直接引據《熙宗本紀》,或雜糅《熙宗本紀》和《孔氏祖庭廣記》"孔拯"條寫成。第二,《金史》皆作"孔總",據金朝文獻及孔氏第五十代行(5派字,知其名應作"揔"。第三,《宣宗紀》貞祐三年十月壬子云:"召中奉大夫、襲封衍聖公孔元措爲太常博士。"點校者認爲應從《孔元措附傳》作"超遷中議大夫"。這條校勘記明顯忽略了孔元措散官階次的遷轉變化。

  • 标签: 《金史·孔璠傳》 孔總 孔元措
  • 简介:關於明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載,在三部基本文獻中,首推馬歡《瀛涯勝覽》。其書初稿本問世最早,作者是通事,記述親歷南海至印度洋二十國事迹,屬於第一手資料,鞏珍《西洋番國志》是其别本。《瀛涯勝覽》版本流傳情況錯綜複雜,法國伯希和分爲原本和改編本兩個版本系統,筆者認爲原本系統又可分爲初稿本和定稿本兩部分,還可分爲鈔本和刻本兩種類型。本文在對存世五種明鈔本和明刻本校勘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明清版本十七種,民國迄今版本十二種,以明鈔、刻本演變過程爲主綫,結合歸納明刻本,兼及清代版本;大致以諸本問世年代爲序,參明代其他相關文獻,特别是明清藏書目録、題跋,揭示《瀛涯勝覽》現存諸本的版本特徵,釐清鈔本與刻本之間的關係,梳理《瀛涯勝覽》一書的流傳與遞藏軌迹。

  • 标签: 明代 馬歡 《瀛涯勝覽》 版本
  • 简介:御药院是宋代最重要的内廷机构之一。本文将其长官勾当御药院与御药院机构分别讨论。勾当御药院虽是职位,实已部分阶宫化。作为高层宦官序列之一级,其与皇帝最为亲近,可随时受其差遣。御药院作为机构是官僚系统的一部分,是有核心职能与权责边界的。本文从医药、礼物和殿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御药院本身不设医官,只组织医方的搜集、按验和保存;采购药材、和剂药品并侍奉禁中;君主有疾则挟医官入视。御药院为君主排办赐予臣僚或者外交礼物,展现皇帝“个人”的恩礼与眷渥。御药院又组织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总的来说,御药院的职能是局限、零碎且互不关联的,但共同点则是帮助君主在日常的行政流程中扮演好“皇帝个人”的角色。反过来看,宋代日常政治中对“皇帝个人”角色有了更多制度性要求,是皇权发展的表现。

  • 标签: 宋代 御药院 宦官 职能 皇帝
  • 简介: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尾跋和哲理诗中有齐苏雅一名,回鹤文写作fiisuya(也有的写作fiis6n或Cisuin).过去学术界一般将其视作《说心性经》的抄写者.随着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献的整理刊布,关于该法师的资料逐步增多,可以看出,齐苏雅精通佛教,不仅精通佛典,而且能够讲授五部佛经,而且还翻译过《文殊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等佛教经典,并非普通的书手,应为《说心性经》的撰写者而非抄写者.齐苏雅出生于吐鲁番鲁克沁(t)6LUk6iing),主要活动于元大都高粱河之滨的高粱河寺(gaolenhua),其身份为佛教高僧,甚至连僧官身份都不一定具备,不可能是学界推论的地方长官.

  • 标签: 回鹘文《说心性经》 齐苏雅法师 回鹘佛教
  • 简介:作为《蒙求》的作者,李瀚在传世文献中或被记做李翰。郡望为赵郡、里贯为安平的李瀚,曾被迫寓居于宋州、饶州、洛阳、阳翟等地。作为进士科出身的士人,李瀚先后出任县尉、侍御史、州司仓参军、左补阙等地方及中央官职,也曾在藩镇出任幕职并在入朝后为翰林学士。李瀚在构建其人际网络的过程中,赵郡李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两《唐书》都列有李瀚的传记,但后晋史臣在史料选择上存在较大缺陷,故《旧唐书》相关记载的可信性要远逊于后出的《新唐书》。

  • 标签: 《蒙求》 李瀚 生平事迹
  • 简介:1942年,青海省乐都县出土东汉晚期《赵宽墓碑》,兼具书法艺术和史料多重价值,它详细记述了墓主赵宽籍贯、家族世系及迁徙任职情况,为补正西汉以来赵充国家族世系和研究中古金城赵氏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在充分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移录碑文并作校勘,对学界仍存争议的赵充国家族世系、立碑者是谁等问题再作申论,并分析东汉中后期金城赵氏籍贯郡望形成与其家族文化内涵转变问题。有关金城赵氏起源与籍贯郡望成立,虽然能追溯至西汉赵充屯田湟中、迁徙令居,但墓主赵宽才是真正促成赵氏脱离天水故地而著籍金城的关键人物,他在流亡关中冯翊时修习儒家经典,从而实现家族"由武入文"历史转折,为此后金城赵氏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东汉中后期 《赵宽墓碑》 金城赵氏 家族起源 籍贯郡望 文化特质
  • 简介: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行"的正名,而"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行"当开始于1760年。

  • 标签: 外洋行 十三行 公行 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