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幽州与敦煌均是唐朝的边陲重镇,中西交通之枢纽。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与幽州的材料比对,系统探讨幽州地域社会及两地的文化交流。据敦煌文书S.529背面,中晚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经济优越、佛教发达、带有胡化气息。这些特征在契丹统治之下几乎全盘保留下来。敦煌藏经洞发现辽燕京高僧诠明和幽州石壁寺沙门传奥的著作,说明幽州与敦煌有佛教文化交流。敦煌写卷本与应县木塔《契丹藏》残卷中都发现诠明的著作。前者是“民间文本”,后者是“官方文献”。从晚唐、五代到辽,幽州地区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民众的经济生活、精神文化及佛教格局却几乎没有变化。

  • 标签: 敦煌文书 幽州 佛教文化交流 晚唐五代时期 敦煌藏经洞 中西交通
  • 简介:安史之乱是一次突发的动乱,性命所系,故极隐秘,事前少有人能预知其事。诗人李白既非唐廷要员,不参机密,何以能察觉安氏必反?若其诗辞为文学笔法,则天宝十一载冬其北游幽州究竟为何?本文从逻辑角度否定过去对李白《赠韦良宰》一诗有关其幽州之行词句的过度诠释,并参考诗人的个性、家世与此行背后安禄山、哥舒翰的边塞幕府情况,将史料呈现的种种信息放置于较合理的解释框架内重新检讨,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李白此行为的是投奔幽州幕府。可见研究安史之乱前后的史事,需要对史料的客观度保持警觉并努力对史料进行更为圆通的把握。

  • 标签: 幽州 李白 家世 安史之乱 文学笔法 过度诠释
  • 简介:唐代的幽州地区位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界处,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地理单元,佛教十分盛行。在这一地区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房山刻经事业,还分布着大量佛寺。本文更广泛地爬梳了唐代文献材料和石碑,并利用房山石经、辽代的碑刻材料,对唐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状况做了考察。作为河北北部中心城市的幽州城及其所辖县是整个幽州地域佛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次是北方地区禅宗的重要基地——蓟州。这充分证明:尽管唐代的幽州地区带有浓郁的胡化特征,但当地强势的佛教文化仍然影响很大。汉文化因子仍然在当地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幽州 唐代 佛寺 地域 文献材料 佛教文化
  • 简介:本文根据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以及后出的僧传和禅宗灯史,全面考察了中晚唐幽州地域禅宗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通过考察揭示出:安史之乱后,幽州地域的云居寺流行北宗禅。幽州地区的盘山系北方重要的禅宗基地,有著名禅僧在此活动。尽管后出的禅宗典籍将它描绘为马祖道的天下’但t~-Y-的石刻和敦煌文书所描述的盘山佛教却不是这幅景象。显然,中唐时期马祖道已经渗入盘山的说法是被后出的禅籍建构出来的。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在叙述中侧重人物生平事迹、时间、地理空间,与当地世俗社会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重在写实。而后来传世的禅籍却意在突出马祖禅的观念、修行及传导方式,编造一套看似清晰的师承谱系,凸显马祖一系特有的语言系统,在表述中虚实相问。

  • 标签: 唐朝 幽州 云居寺盘山禅宗
  • 简介:在纂修志书中的本地“建置沿革”时,常有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置,因文献记载简略、零碎,使后人对设置的原因和具体情况难以明了。对这些建置,需要多方搜集资料,进行考证,把问题搞清。本文出于此种目的。对唐在幽州设置的都督府与节度使作一初步考察。

  • 标签: 唐代 幽州 都督府 节度使 政治制度
  • 简介:安史之乱的产生,是突如其来的。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当时诗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通过排比相关史料,考察当时诗人在面临这一事件时的第一反应与举措,对於研究当时人的心理是很有意义的。关於李白对安禄山叛乱一事的态度,前人多由他於天宝年间北上幽州一事谈起,因为李白在《赠韦良宰》一诗中已明言他当时在幽州就已觉察到叛乱的危险。

  • 标签: 幽州 李白 诗人 机考 安史之乱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