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金文与秦汉文字中的“厩”,多年前就已被正确释出,但一些早已被纠正的释法,至今仍被部分学者所沿用。因此,在前辈学者已有考释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对从西周金文至秦汉文字中的“质”进行梳理,指出释“厩”的意见是正确的。

  • 标签: 金文 秦汉文字
  • 简介:学术界普遍认为,《林》继承并发展了《说文》,在字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分析《林》的贡献,则必须对其具体的释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文选》李善注引《林》共138条,通过这138条引文,可以详细了解《林》对《说文》继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林》释义义的继承体现在继承《说文》释字义的同时,对《说文》的脱字有所补充,且加反切音注;《林》补充《说文》未释之字形。总之,《林》对《说文》的发展体现在对释义的发展、对释字词的增加、补《说文》音注之不足、纠正《说文》释义之失四个方面。

  • 标签: 《文选》 《字林》 《说文》 文字学史
  • 简介: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旧版与修订版的比较发现,修订版中有许多关键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是“运用”。从中,我们应该读懂这样的内涵:开设语文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语言素养。所以语文教学要切实加强语言训练,在语言运用上下大功夫,花巧功夫。

  • 标签: 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用” 语言文字 出现频率 语文学科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的"度"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写作,是"度"的表意初文,象手持直尺进行度量;另一种写作"■""■",是从表意初文演变过来的形声。甲骨文中从"度"的有两个:或释为"■",是揣度、忖度、审度的意思;释为"■",是估量统计的意思。

  • 标签: 甲骨文 度田 变形音化
  • 简介:春秋齐器轮铸、鲍子鼎有“肇”即“靶”,读为“鲍”;西周春秋金文襄有不少“甸”,用为“宝”、“庖”等。春秋齐器齐鲍氏钟的器主名“箪”,一般认为即“颦”异体,亦当读为“鲍”。甲骨金文襄的“昀”、“陷”等字据此被释为“陶”。“陶”在战国楚简中仍见使用,或可读为“覆”。这些现象似与《说文》分析“甸”“包省声”相合。然而仔细分析字形,可知“甸”“从人持缶”,当是“作陶器”或“所作之陶器”的表意初文;古文字中读“宝”、“庖”、“鲍”等音之“甸”、“挛”,实由“昀”之简体加注“缶”声而成,“陷”、“陶”疑是“覆蔽”或“埋伏”之“覆”的表意初文。“甸”、“陶”与“陷”、“陷”本是毫无关系的两系,只是在春秋战国的某系文字(如齐文字)中,“甸”的变体与“陶”之简体加注“缶”声作“窑”者,形近而混。由此可以纠正过去对“甸”等字形音义方面的错误认识。

  • 标签: 形混 古音构拟
  • 简介:本文以束晋简文帝生母的“春”讳为例,尝试从辨析原理的角度考察中古避讳问题。避讳有国讳、私讳之分,前者的避忌不问条件,普天同讳,且有相关制度保障;後者则属於礼俗,对他人私讳的避忌以产生交往为条件。在公务场合出现的私讳容易被误认作国讳,对“春”讳例就存在这种误会,它本来是作为公务场合的私讳而出现,到郑氏被追尊为太后後才有可能成为国讳。“春”讳的变化经过颇为复杂和特殊,不能以普通的皇后讳视之,前人以此言东晋特重后讳不妥。

  • 标签: 避讳 晋简文帝 郑太妃 奏议
  • 简介:成书于唐代初年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证宏富,却对梁代顾野王《玉篇》几乎未加徵引,然而出现了多处与《玉篇》高度一致的梁讳改现象,据此线索可为玄应《音义》暗引《玉篇》寻绎确凿的新证。

  • 标签: 玄应 一切经音义 梁讳改字 暗引 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