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正>满族不但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酷爱戏曲的民族。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戏曲形式,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仅就满族的几种传统曲艺和在京剧形成、发展过程中满族所起的作用及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过贡献和影响的满族艺术家做一简单介绍。一曲艺在满族是晚起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八角鼓从形成至今还不到三百年时间。八角鼓,是由演唱时所用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属于牌子曲(各种小曲集成的组曲)

  • 标签: 满族 子弟书 “八角鼓” 戏曲 作品 八旗子弟
  • 简介: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戏曲发展的系统性专著,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前人评其“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全书以宋代、元代为主要分析对象,既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划定了中国戏曲史的分期,又提出了一些戏曲批评的独特理论。王国维先生将中国特有的美学传统与西方的审美思想相结合,把《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与西方的“悲剧”理论融入到戏曲研究中,从美学角度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批评原则,提高了人们对元杂剧审美艺术价值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意境说 悲剧理论
  • 简介:《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的一份宣传新思想的周报。厘清这一时期毛泽东与《湘江评论》诞生过程的关系,从《湘江评论》把握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特点,考量《湘江评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嬗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湘江评论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传 五四运动时期 毛泽东的思想 革命形势
  • 简介: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一贯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士宫崎滔天等也参加了成立大会。宫崎滔天还创办了一份日文刊物《革命评论》。本文着重论述《革命评论》各号如何体现其宗旨,宣传和支持中国革命,以及《革命评论》社日本人士与同盟会、《民报》社的中国革命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民报》 宫崎寅藏 萱野长知 留日学生 革命党人 预备立宪
  • 简介: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戏曲源于宗教祭祀歌舞,经历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丰富的戏曲文物、民俗标本,使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市)地区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戏曲的故乡。山西戏曲文物一脉相承,品类齐全。宋金元时期开始,戏曲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山西地区所遗存的戏曲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多样,戏台、碑记、戏雕、戏俑、模型、抄本,以至线刻、壁画,一应俱全。其中金元戏台就有13座,戏台与杂剧的出现,使真正意义上的与戏曲相关的文物独立成为一类。明清时期,戏曲的新兴曲艺形式——山西皮影独树一帜、异彩纷呈。山西戏曲文物研究按照该地区戏曲文物发展特色鲜明的历史分期进行分步整理,明确了乐舞文物与戏曲文物的关系,理清了山西戏曲文物的发展脉络和构成体系。

  • 标签: 戏曲文物 山西南部 古代 元代杂剧 中国戏曲 宋金元时期
  • 简介:供奉纸扎,是宋代以来丧俗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纸扎的种类不外乎四大类:其一是神像,多流行于河北、陕西、福建、台湾等地,西北地区扎制大件的较多,闽南地区多流行小件

  • 标签: 戏曲艺术 纸扎 艺术风格 民间文化
  • 简介:景定成字梅九,号无碍居士,又号铭鼎,还用老梅作过笔名,山西省运城市安邑城关北大街人,生于1882年3月4日,1959年旧历二月初二病逝于西安。他自幼聪敏,于1899年到太原令德堂和晋阳书院求学,1901年冬,被保送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师范班(北京大学前身)上学。1902年,又被清政府官费派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第一高等学校理化科学习,被推选为留学生山西同乡会会长。此时,他在蓬勃兴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开始倾向革命。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同盟会,回国探亲的景定成回到东京知道该组织后,就毅然加入。从此,他便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除在校学习外,还撰写文章,宣传革命思想,并参加了《第一晋话报》、《晋乘》、《汉帜》等杂志的创办和编辑工作。

  • 标签: 民主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 京师大学堂 戏曲 日本留学 革命事业
  • 简介:王骥德于刊刻明天启四年(1624)的《曲律》中明确而自豪地提出“吾越故有词派,……近则谢泰兴海门之《四喜》,陈山人鸣野之《息柯余韵》,皆入逸品。吾师徐天池先生所为《四声猿》,而高华爽俊,绮丽奇华,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今则自缙神、青襟,以迨山人、墨客,染翰为新声者,不可胜记。以余所善,史叔考撰《合纱》《樱桃》

  • 标签: 山人 《四声猿》 新声 词人 王骥德 越中
  • 简介:书法艺术的欣赏是经常的,在家里看条幅、看碑帖,在大街上看牌匾,专程去看书法展览……都是在对书法艺术进行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常常令人心情激荡,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 标签: 书法艺术 欣赏 书法展览 评论 碑帖 书法作品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由胡适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创办的同人刊物,在当时享誉全国,于知识界影响甚大.一般略微熟悉中国近代史者无人不知.但当年具体管理这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的全部庶务工作(包括校对、付印、收发等事宜)的人,却几乎无人记得.此人即是黎昔非先生.黎先生原是中国公学的学生.他尊师爱友,热忱敬业,对公益事业具有高尚的献身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贤,我们不应让他的名字被埋没.胡适先生当年对黎昔非的工作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地在的中对他表示感谢之忱.2002年是创刊70周年,又是黎昔非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写此文,以为纪念.

  • 标签: 黎昔非 胡适 独立评论
  • 简介:抗战期间,在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极其艰苦的形势下,文艺得到新的发展,成为中外文艺史上的奇迹。文艺评论在抗战文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抗战初期(一般划分是从“七·七”事变抗战开始到1938年底),评论界特别重视把握抗战文艺的大方向、大目标:文艺...

  • 标签: 抗战时期 抗战文艺 文艺批评 抗战初期 文艺评论 现实主义
  • 简介:<正>笔者乙: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灿烂的华夏文化,造就了一辈又一辈的史学泰斗,出现了传颂千古的史籍巨著。但是我们的史学评论工作却相当薄弱,史评文章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很高,这与我们过去及现在的史学研究情况是很不相称的。

  • 标签: 史学评论 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 建设 史学工作者 华夏文化
  • 简介:<正>正确开展史学评论是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絷荣史学,培养史学人才,更好地传播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史学评论工作能否搞好,主要取决于评论者的马列主义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道德和文

  • 标签: 史学评论 百家争鸣 职业道德 评论者 文风 马列主义
  • 简介:<正>绪言比较语言学的目的是了解语言的历史。印欧比较语言学权威阿·梅耶(A.Meillet)指出:“就语言来讲,要想了解它的历史,唯一可能的手段就是比较的访求。”所谓语言的历史,不外乎是语言所经历的变化。在时间的长河里,语言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涉及到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一切领域。具体地讲,语言的变化体现在构成语言体系的要素——语音、词缀、词尾、单词等——的变化上。这里指的是这些要素或者消失,或者和其它要素交替,或者是组合进另外的全新要素的现象。

  • 标签: 蒙古语族 书面语言 比较语言学 比较方法 方言 语言状态
  • 简介: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至今还充满勃勃生机,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使不少中国人深迷其中,如痴如醉,而且也折服了千千万万的西洋观众。和西方的戏剧艺术一样,戏曲艺术在演出的过程中总是借助舞台的假定性,以造成似真似幻的艺术氛围;但与西方戏剧的表演方式不同的是中国的

  • 标签: 戏曲虚拟 戏剧艺术 西方戏剧 传统戏曲 中国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家
  • 简介:在我国戏曲艺术界中有一批知名度很高、观众十分熟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麒麟童、盖叫天、筱翠花、常香玉、六龄童、牛得草……他们的真名有许多人并不知晓,他们的“艺名”往往珍藏着一段有趣的来历。河南豫剧演员苏笑神撰写的《漫谈戏曲演员名号的来历》,将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 标签: 京剧表演艺术 戏曲演员 艺名 京剧艺术 演唱艺术 戏曲艺术
  • 简介:李寅同志是我区久著声誉的戏剧家、评论家,在全国戏曲界亦有一定的影响。记得1963年仲夏,我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正等待分配工作,适逢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戏曲座谈会,首都的戏剧家出席的不少,听说广西的李寅同志被特别邀请参加,是会议仅有的外省代表,并且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这给我们青年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标签: 戏曲事业 广西 中国戏曲学院 分配工作 戏剧家 评论家
  • 简介:<正>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角觗俳优,史有所载:参军戏弄,体繁叶茂宋元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建同以来,宋元时期戏曲文物大批发现,使有关问题越来越得以明确的解释关于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民间戏曲的演出形式以及杂剧传播中的有关问题,过去虽有所论述,但尚须进一步讨论。本文试就近些年发现的戏曲文物结合史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浅芜的探讨文中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一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宋元时期的演出场所已日趋固定化。总的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汴梁、临安等都市

  • 标签: 戏曲文物 元杂剧 中国戏曲艺术 演出形式 戏曲舞台 民间戏曲
  • 简介: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中具有艺术活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代戏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戏曲承载了优秀的文化民俗遗产。

  • 标签: 传统戏曲 艺术创新 文化遗产
  • 简介: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书体,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北碑”,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 标签: 魏碑 康有为 南北朝时期 评论 文化遗产 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