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九月,清政府在叶尔羌(今莎车县)建造铸钱局,改准噶尔普尔钱为方孔圆钱。面文“乾隆通宝”,背文穿左满文错译为“叶尔奇木”,次年改译为“叶尔羌”。叶尔羌局是清朝时新疆首个官铸钱局,所铸红钱增多较厚重,品质极佳。在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笔者发现,“叶尔奇木”红钱发行时间短,铸量不多,但版式却很多,只能说明铸模为泥范,一币一范,不能反复使用。以下简要分几个类别实物图片,供同道鉴赏:

  • 标签: 乾隆通宝 钱币 方孔圆钱 发行时间 莎车县 清政府
  • 简介: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官修《明史》的时政内容大规模地进入科举策问,旨在使广大士子深入了解官方政治,积极阐发有关《明史》修纂的史学见解,提出有益于《明史》修纂的建议和意见,说明当时国家对此重大“文治”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然,清朝官方主导下的科举策问与《明史》修纂,以及对士子策答《明史》修纂之建议和意见的吸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私双方在《明史》修纂上的弥合程度,对稳定和巩固清朝统治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清朝 科举 策问 《明史》修纂
  • 简介: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官方修书的鼎盛时期,尤以史部书籍为最。统治者出于总结历史经验、倡导伦理纲常、颂扬赫赫武功、厘定本朝历史、疏理学术源流等多方面的考虑,同时出于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的现实需要,先后编纂了130余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不仅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 标签: 乾隆朝 官修史书 文化政策
  • 简介:“出旗为民”是乾隆朝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清王朝以八旗立国,入关之后对旗人一直施行“包养”与“隔离”政策。康熙中期以后,国家有限的财政支出无力供养日益孳孽的旗人,出现了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乾隆年间,统治者试图通过令处在八旗内部政治、经济边缘地位的中下层汉军旗人,旗下开户人出旗为民的办法,缓解这一问题。出旗的完成是八旗组织从扩张转向收缩的标志,并促成了清王朝军事布局的最终确立。

  • 标签: 出旗 八旗生计 汉军 开户人 核心-边缘
  • 简介:满洲由部落向国家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战争征服与被环境征服的角色转换,呈现出野蛮与文明的冲突,民族与文化相互渗透的复杂与多面性。奠都盛京意味着满洲统治者经受了对征服地区在政治治理与文化环境适应上的巨大考验。这一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自身由渔猎而农耕的转变。努尔哈赤执政的文化倾向性着重于满蒙一体的民族认同上,并以此作为其建立政治共同体的基本原则。而皇太极的改变,则意味着进入辽沈后的满洲已经不同程度上汲取了汉人包括朝鲜的儒家文化、蒙古的游牧文化等,形成了多元的混合型文化,而非仅仅保持了其自身的民族特性,尽管这种转向带有一定的被迫性。因此,研究满洲奠都盛京所发生的变化,将会帮助我们找回满洲完成自身转变的历史记忆。研究的过程,考古与文献的"二重证据法"会提高历史的清晰度。"内陆亚洲"转向或者"政治形态中非汉族因素"的提出,也许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的意义,却并不等于,"新清史"所强调的"内陆亚洲因素"足以成为左右清朝"大一统"政治及文化的格局。

  • 标签: 满洲 奠都盛京 农耕与游牧(渔猎)文化 盛京城考古 内陆亚洲
  • 简介:清初,新疆主要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清政府为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出兵平定了地方创据势力。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再次统一新疆。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决定统一铸行货币,按内地方孔圆钱的样式铸“乾隆通宝”取代当时流通使用的无孔桃仁状的“普尔钱”。由于过去的普尔是用土法打制的,故当地的工匠不掌握翻砂铸造制钱的技术,所以清政府从内地,主要是陕西调选有经验的8名铸钱工匠担任技术指导,开赴新疆,在叶尔羌城(今莎车县)设局铸钱。

  • 标签: 乾隆通宝 准噶尔汗国 清政府 政府决定 方孔圆钱 新疆
  • 简介:清代"粤海关外洋船牌"是由粤海关主官签发供外国船只离华时使用的重要通行凭证,其在乾隆时期已确立了基础格式和基本内容,但该时期的船牌并未完全固化,不同船牌间存在着诸多细节差异。乾隆时期的船牌被赋予了通行和完税的双重功能,并作为主官履行职权的手段,在粤海关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透过船牌细节可知,粤海关在外洋贸易过程中执行粗放式管理模式的同时,却对海防安全表现出了高度关注,体现了传统时代独有的特色。

  • 标签: 乾隆 粤海关 船牌 外洋贸易
  • 简介:乾隆皇帝号"长春居士""信天主人",老年自称"十全老人"。从乾隆时期的文物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艺术品位是造型与美感的统一,在造型、纹饰、画法、题诗、诗文字体、款识、工艺等方面追求十全十美和华丽之美,特别是他的题诗与印章,在一些器物和书画上所题诗文及所钤印章内容极为丰富。乾隆时期篆刻宝玺1800余方,本文根据历史文献、档案与印章实物进行了分析,对乾隆帝的印章进行考释,文章分为宫殿与园林印、鉴赏印及使用、宝玺特点、宝玺艺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解读乾隆皇帝的艺术品位。

  • 标签: 乾隆帝 宝玺 宫殿印 鉴赏印 品位
  • 简介: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当前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的表述与分期”、“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藏传佛教领袖与清廷关系”、“藏传佛教在蒙藏治理中的历史角色”、“清帝宗教形象的多维度解读”等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反思藏传佛教与清朝国家关系研究在内涵拓展与范式转化方面的前景.

  • 标签: 藏传佛教 政教关系 达赖喇嘛
  • 简介:清朝与哈萨克汗国正式交往,始于乾隆朝中期。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录副奏折为核心史料,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分析清朝与左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右部哈萨克众首领间的首次使者往来,确定了哈萨克最早遣使表示归附清朝的时间,考察乾隆帝对哈萨克政策的转变过程。针对学界普遍公认的清哈间首次通使发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传统观点,在清朝与左、右部哈萨克首次通使时间、双方所遣使者各为何人以及阿布赉归附动机及清廷具体考量方面提出管见,以供同好。

  • 标签: 清朝 乾隆帝 哈萨克 阿布赉 使者 满文档案
  • 简介: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等档案史料,再辅以藏文《颇罗鼐传》等文献,阐明18世纪前期西藏王公颇罗鼐家族在清朝收取准噶尔情报的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当时的清朝与准噶尔的形势,以此探讨颇罗鼐在清准双方关系中的作用,并对颇罗鼐的历史地位给予新的评价.

  • 标签: 清朝 准噶尔情报 西藏王公颇罗鼐
  • 简介:白山派大、小和卓败亡之后,清朝对其后裔采取了严密的清查措施,确定了“罪不及妻孥”的处理原则,实行积极招抚并安置京师的政策,以消除潜在危险,实现天山以南的长治久安.乾隆朝实行的清查措施与招抚安置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嘉庆初年继续对外逃的大和卓后裔萨木萨克实行积极招抚政策,但在萨木萨克接受招抚携妻、子来投的关键时刻,地方官员未能妥善处理,措施失当,致使其畏惧逸去.嘉庆十九年玉努斯案原因十分复杂.以玉努斯案为转折点,清朝停止了自乾隆朝以来对白山派和卓后裔长期实行的招抚政策.政策的转变,造成了严重的后患.

  • 标签: 乾隆嘉庆朝 白山派和卓后裔 招抚安置 政策得失
  • 简介:夷夏观念形成之后,在历史的延续过程中也发生着转变.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并在后期遭遇西方列强入侵这一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对夷夏观念认知的延续与转变历程复杂而多维.清朝统治者对云南边疆民族的认知及其调整,既是清朝统治者夷夏观念在具体区域的实践与表现,同时也丰富或增强了其变化与调整的典型性.清朝前期管控边疆蛮夷是为了防御邻邦蛮夷,而1840年后对边疆蛮夷的管理与对邻邦蛮夷政治形势的关顾,主要是为了抵御西方夷狄(列强),彼此之间又相互交织、渗透;尤其是在1840年之后的转变,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对王朝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对近代中国国家疆域的稳定及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清前期 云南 边疆 民族
  • 简介:哈萨克锡喇系准噶尔噶勒杂特三宰桑之一,其在清朝平定准噶尔的战争中归附清朝,并受到乾隆帝的重用,仅半年时间就从散佚大臣跃居参赞大臣,并得封公爵,然而不久就反叛清朝.现利用满汉文文献试图从清朝对其招抚、反叛后的剿捕、反叛之缘由等方面,来窥探乾隆帝对归而复叛之人的政策.

  • 标签: 哈萨克锡喇 招抚 剿捕 叛因
  • 简介:《南河黄运湖河蓄泄机宜图说》为清官旧藏舆图,嘉庆皇帝曾御览并钤有朱文方印,图幅绘制精美、注记翔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经研究,该图表现年代应为乾隆五十四年至乾隆六十年间(1781-1795)。借助地图及图说,该图图文并茂地表现了乾隆中后期京杭大运河中河段的湖泊蓄泄、闸坝设置及运口启闭、改移等河渠治理和水道变迁状况,是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珍贵图像史料。

  • 标签: 清代 运河图 京杭大运河 中河 运河治理
  • 简介: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图》“百苗图”诸民族图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土司区 民族分布 民族图像
  • 简介:一“嘉道的主体性”对二十多年来的清中叶及以後时段的历史研究,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恐怕是引用频率最高的几句话之一。

  • 标签: 历史研究 清中叶 主体性 政治 事件 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