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中华民族最大进步,就是获得了民族独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形成了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它基本点是:在对外交往中,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不依赖和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独立自主地选择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对内对外政策,维护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研究这一思想产生与形成过程,对于深刻理解并在新形势下贯彻这一思想,是极有意义

  • 标签: 外交思想 民族独立 独立自主 中华民族 对外政策 中国人民
  • 简介: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法国面对国际环境巨大变化,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求在新国际环境中提高自己国际地位和扩大自身外交影响.与二战结束时情况相比,冷战后法国面临国际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二战结束时,法国作为殖民大国虽然受到非殖民化运动浪潮冲击,但却保留了大部分势力范围.尤其在非洲,法国依然能够按照自己想法来确定外交政策目标.与此同时,冷战时期僵持两极联盟体系也为法国提供了一个利用美、苏之间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极好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法国虽然身为北约成员国,但由于退出了北约整体军事指挥系统,因而可以自行其是地根据自己需要来制定外交政策.

  • 标签: 冷战 法国 外交政策 政策调整 中东政策 北约国家联盟
  • 简介: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28年间,7次率领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一次是由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庞大船队。在当时,其航海船舶数量技术之先进,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明朝 中国 外交政策 历史事件
  • 简介:国际联盟成立及性质国际联盟是根据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上形成《凡尔赛条约》成立。《凡尔赛条约》第一部即为《国际联盟盟约》。依据该盟约,国际联盟主要机构为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设秘书处协助工作,所在地为日内瓦;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代表和其他四个会员国代表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任何事件;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每年秋季召开,但遇重大事情,可随时召开大会,在大会对有关事务进行表决时,每一会员国只有一票表决权。国联在创立时,共有44个创始会员国。中国作为巴黎和会参加国,虽然因为山东问题未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但在对奥、匈、保各

  • 标签: 国民政府 “九一八”事变 政府依赖 行政院 非常任理事国 联盟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历史上友好交往典型事件。史学界对于这次和平外交认识以论述史实及评价产生作用为主,而对其产生原因谈得不多。分析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寻找该事件具有和平性质起因,既有利于澄清认识,证明史实,又可以推动中外友好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和平外交 原因 中外历史 历史事件 友好交往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原因是复杂、多元,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外交战略 和平外交 革命外交 世界革命
  • 简介:中国史学界对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介绍往往是与'史汀生主义'相提并论,而事实上'不承认主义'并不等于'史汀生主义',它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史汀生主义'使用范围.更为重要是,1932年'史汀生主义'提出,并非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华使用'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早在1915年,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使用过'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了.

  • 标签: 美国 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 简介:在一书序言中,戴维·莱姆伯顿特别提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自己需要系统阐述关于‘中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是如何制定'这样一本书."该书出版使莱姆伯顿梦想成真,其圆满成功得益于下述三个因素:首先,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政策程序已达到了可以被评述及分析成熟程度.改革时代机构最早可在多克·巴涅特(DoakBarnett)(1985)一书中瞥见,然而这些机构当时还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以至于巴涅特该书中文译本被用作北京外交学院教材.其次,莱姆伯顿能够依赖一些专家,他们几乎代表了一代在广泛领域内与中国有紧密相互影响美国人.同时他还可以利用对机构和程序内部运转富有经验中国学者.最后,史密斯·理查德基金会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慷慨援助使该项目得以展开,通过数次工作会议调整,该书变成了一件协调杰作,而非若通常意义上针对一个总方向由一篇篇文章组成一组论文.在可预见未来,该书将成为理解中国对外政策机制要旨.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家安全政策 十年 首先 时代 制定
  • 简介:苏联为了在中国开展革命工作、协调与中国关系,于1924年5月31日与中国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承认中国对外蒙古主权和外蒙古为中国之一部分。这样,在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期间,外蒙古充当了苏联向中国内地输出革命"走廊"。但很快中国大革命失败,中苏关系走向全面恶化。与此同时,苏联国内政治状况发生变化,斯大林模式开始形成,而日本称霸东北亚对外侵略扩张计划也粉墨登场。在上述三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苏联开始形成了维护自身安全战略缓冲政策,并最终完全得以实现。苏联该政策实行完全是出于维护本国利益考虑,对中国危害极大,不仅使中国又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且还扶植外蒙古建立了独立国家,使中国又多了一个潜在地缘对手。

  • 标签: 苏联 外蒙古 战略缓冲政策
  • 简介:谈判桌前热烈“文斗”我外交生涯是从参加边界谈判开始。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六年中,我不仅直接体验到了政治谈判斗争复杂性,也有机会接触了解当时中苏两国一些关系现实.同时还交了不少苏联朋友。

  • 标签: 外交生涯 非正式 边界谈判 政治谈判 直接体验 代表团
  • 简介:Notlongago,UNESCO'sWolrldHeritageCommitteeheleits28thworkconferenceinSuzhou,Ching,makingthebeautifulcitythefocusofattention,Inface,eveninChing,SuZhouisunique,Statisticsshowonlysixcitiesofthemorethan140citiesbuiltinthesameperiodasSuzhousurvivedandonlySuzhouhasremainedinitsoriginalplace,ThatiswhyChinesehistorianGuJiegangconcludedthat“SuzhouisChin'sNo,1ancientcity.”

  • 标签: 苏州市 中国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8点46分,当穆罕默德·阿塔驾驶美国航空公司AA11航班闯入纽约世贸中心北楼时,生活在太平盛世里的人们还以为这只是一场偶然事件,16分钟后,随着被劫持美联航AU175航班撞上世贸中心南楼火光浓烟升起,人们才知一场真正灾难来临了。

  • 标签: 美国 “9·11”事件 反恐怖主义 国际问题
  • 简介: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者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外交策略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一种主动积极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 标签: 国民政府 日本 外交关系 “道义外交”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叙述是特洛伊战争后英雄奥德修斯历险回归和诛杀求婚人故事。史诗最后以奥德修斯与伊达卡人缔结和平结局。史诗和平结局不仅与“怜悯”主题相吻合,而且与求婚人罪行相一致。史诗从第一卷到最后一卷中有关埃吉斯托斯之死多次插话,预示求婚人被杀下场,同时也为史诗和平结局作了合理铺垫。

  • 标签: 荷马 奥德赛 和平结局
  • 简介: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学界研究热点问题。以往学界对其研究都集中于国内视角力图从内部寻找答案,对于列强在辛亥革命中作用通常从其"伪装中立""企图干涉""企图瓜分中国获取更大利益"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英国外交文献中对这样观点进行考证。

  • 标签: 辛亥革命 英国 严守中立
  • 简介:在周恩来总理外交策略中,有人把"烤鸭外交"和"乒乓外交"、"茅台外交"一起称为他"三大外交策略"。他"烤鸭外交"经典之作就是当年他曾专门用烤鸭宴请秘密访华基辛格一行。照片中,他还亲自选了片好鸭肉夹给基辛格。

  • 标签: 基辛格 北京烤鸭 叶剑英 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 茅台酒
  • 简介: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人们不难发现“和”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中特殊意义。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可贵品格。郑和七下西洋足迹所至,秋毫无犯,广架友谊桥梁,促进不同文明交流,这便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典型范例。今天,中国和平崛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和”这一古老智慧博大内涵。

  • 标签: 中国历史 和平 郑和 智慧 传承 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