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明朝镇守广西秘籍《殿粤要纂》莫金山《殿粤要纂》是一部专记明朝广西军事防务的著作。古人常将八桂大地称为“粤”,度文思义。《殿导要纂》(下简称《殿》)即是“镇守广西各要塞的资料汇纂”之义。此书的主要编者是杨苦。杨芳,字以德,号济宁,四川重庆卫军籍出身,万...

  • 标签: 殿粤要纂 广西民院 秘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明史·艺文志》 历史启示
  • 简介:镇守内官是明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双轨制”中内官体制在地方的集中体现。镇守内官设置范围的普遍性表明其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公署及其附属人员表明镇守内官体制的日益稳定及其权势的扩张,敕书、关防、旗牌是明代官员行使权力的必备之物。明代镇守内官不再仅是皇帝的家奴、亲信,而是逐渐成为参与地方管理的公职人员。明代镇守内官体制在各地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 标签: 明代 镇守内官 政治 地方管理
  • 简介:镇戍万户府为元代江南地区最常见的军事组织,其中怀孟万户府与泰州万户府分驻建德路与徽州路,两万户府不仅防地相邻,而且最高长官达鲁花赤均出自蒙古珊竹氏纯只海家族.文章介绍了纯只海家族的情况,并对两万户府的组建背景、军事长官、军事活动以及最后消亡等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 标签: 元代 镇戍军 怀孟万户府 泰州万户府
  • 简介:出于南宋初年军事行动的需要,宋政权建立了多种管理数路兵马防务并兼管民事的机构。其中以制置使和宣抚使为长官的机构,在绍兴五年之後,已在四川、京湖和江淮地区形成较稳定的辖区范围,并成为辖区内最高军事民政长官。但是,通过剥夺监司和总领的权力,其在民事和财政上的职权於绍兴五年之後一直呈现逐渐扩张之趋势。制置使和宣抚使是宋政权加强军事防御的产物,但它们增加了地方行政层级,导致中央集权的力度减弱。本文并讨论了与制置使、宣抚使相关的其他制度,分析了四川、京湖、江淮三大制置使、宣抚使辖区的区别。

  • 标签: 准行政组织 制置使 宣抚使 中央集权
  • 简介:遣唐使初探刘淑梅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的密切往来。在长达两千年的文化交流中,其佼佼者,当首推遣唐使。本文围绕遣唐使的派遣次数、路线及不同阶段目的的变化等问题试作探讨。一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国内史学界意见不一。吕思...

  • 标签: 遣唐使 日本留学生 中日两国 朝鲜半岛 文化交流 学问僧
  • 简介:唐朝第四任灵州最高军事长官——灵州道行军大总管,是被誉为“盛唐战神”的大将、军事家、唐朝的开国元勋李靖。唐初有4位有名的大将:李靖、李道宗、李勣、薛万彻,其中3位到灵州担任过最高军事长官,足见灵州在唐代战略地位的重要。

  • 标签: 朔方节度使 唐朝 李靖 灵州道行军大总管 卫国公
  • 简介:押蕃使是唐代于缘边地区设置的管理外交与民族事务的使职。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在论述唐代的使职时,列举了内外使职四十种,其中“外任则有节度使、观察使、诸军使、押蕃使……”等。押蕃使是外任使职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但是这个问题迄未引起学术界之注意,尚无专文论述这一问题,故试略述之。

  • 标签: 押蕃使 唐代 中国 官制 民族事务 外交事务
  • 简介:1933年12月17日,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圆寂,噶厦(藏语,即西藏地方政府)除向中央报告外,还要求派大员入藏处理有关事务。国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34年1月12日追封达赖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任命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为致祭专使,代表中央政府前往拉萨册封、致祭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入藏的准备工作及沿途活动黄慕松,广东梅县人,1884年生,早年留学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在那里加入同盟会。回国后,黄积极在新军中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参与了广东革命党人的反清举事,宣告广东独立。1912年南北议和,他来到北京任职,次年又受袁世凯派遣赴蒙古地区进行国防考察。也就是在这次考察中他积

  • 标签: 黄慕松 中央政府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 南京国民政府 西藏 布达拉宫
  • 简介:在周公庙西南隅的碑亭中,立有一通“日本国遣隋遣唐使访都之地”石碑,此碑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洛阳分会、日本国奈良县本橿原市文化协会、奈良县遣隋遣唐使显彰委员会三个单位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合立。

  • 标签: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华夏 文化协会 遣唐使 日本国 周公庙
  • 简介:转运使是北宋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之一。从北宋立国之初的诸类转运使,到确立并完善为路一级地方行政设置,经历了大约三十年时间。本文对太祖和太宗时期转运使制度演变过程的史料进行了详密的梳理和分析,就有关地方转运使设立的时间、先後步骤、太祖和太宗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基本思路等,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文章认为,转运使制度的设立,应该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加以考察,作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步骤,与传统的“杯酒释兵权”的解释相比,始终按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针,协调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其意义更为深远,北宋政权亦藉此成功地避免了重蹈五代时期政权短期更替的覆辙。

  • 标签: 北宋转运使 中央集权政治 宋太祖 宋太宗 中央与地方关系
  • 简介:一、主干道清障,显露三进古建筑2016年初,随着苏州古城区南北主干道“人民路综合治理工程”的全面展开,沧浪亭牌坊北侧沿街搭建的店面房屋被陆续拆除,长期遮掩在后面的一大片古建筑显露了出来。其中三座厅堂均为硬山顶,前后排列,井然有序。大门南向,两侧有敞开的八字墙.

  • 标签: 旧址 提学 江苏 清末 综合治理工程 古建筑
  • 简介:本文检讨了唐代史馆史官所带的几种使职官名,从初期比较笼统含糊的“史官”、“修史官”,到后来比较精确的“修国史”、“监修国史”、“直史馆”和“史馆修撰”,并论证何以这些是使职官名,有特定的动宾结构和含义,以及唐代官员如何带着各种本官,去出任这些史馆使职。

  • 标签: 唐史馆史官 修国史 监修国史 直史馆 史馆修撰
  • 简介:元宪宗九年(1259),旭烈兀分地彰德路宣课使常德受命前往西亚觐见领主。归来後讲述其行程以及所见闻旭烈兀西征史事以及西域地理人情,由刘郁记录成《西使记》。笔者试图对此一重要历史文献作进一步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文本校勘,常德生平及其行程,尤其是旭烈兀西征及其征服木刺夷、哈里发和西亚诸省区的相关人物、史事和地理,给出周详的注释,希望能对前贤的相关着作有所补充或订正。

  • 标签: 西域驿路 旭烈兀西征 木刺夷 哈里发
  • 简介:中国古代音乐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投足以歌八阕”、“肃雝和鸣”、“山高流水”、“阳春白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等成语,传颂至今,但古代没有录音技术,乐谱大都亡佚,倘别人要我们拿出断代清晰可靠的音响和乐曲来,则又难免捉襟见肘。

  • 标签: 中国古代音乐 三日不绝 黎庶昌 录音技术 中国音乐史 人类文化史
  • 简介:北伐战争时期,王葆真受命担任畿南招抚使,在河北、山东、苏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军事招抚活动,为北伐军在北方的推进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从王葆真的几件文物史料入手,并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梳理了其担任畿南招抚使时所开展的工作。

  • 标签: 王葆真 北伐战争 畿南招抚使
  • 简介:志书各部分志稿基本完成后,把它合成为分类横排,结构缜密、谨严浑一的总体完整书稿,就是总纂工作。总纂是编纂过程中最后一道关口,对志书质量负有不容替代的全责。总纂不仅是将分头执笔的各部分志稿系统合成,还是一个再创造和深加工的过程。再创造。主要表现为体例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整体性表现;深加工,主要表现为斟酌推敲体例和篇目,力求科学、完善、合理,也要斟酌推敲如何更好地贯彻和体现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斟酌推敲内容和行文表述的问题,重视校误勘正工作,彻底消除讹误脱漏、次序颠倒误植、一事重出复见,以及衍文错字、标点不当等瑕疵,尽力避免出现“蚁穴损毁长堤”之患。

  • 标签: 精品 续志 志书质量 编纂过程 合理调整 深加工
  • 简介:2007年下半年,戴逸先生在谈话中指出,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其目的与马戛尔尼使团大致相同。由于该使团不愿意向嘉庆帝行叩头礼,遭到清政府驱逐。这次礼仪之争,中方记载较少,英国方面是如何记载的,有关资料至今未见翻译成中文。

  • 标签: 嘉庆 纪事 马戛尔尼使团 英国政府 礼仪之争 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