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间充质干细胞(MSC)与乳腺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共培养模型,探讨MSC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含荧光基因第三代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感染人类脐带分离提取的MSC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MCF-7,以单独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分别设立对照,2种乳腺癌细胞分别与MSC共培养,检测乳腺癌细胞在MSC作用下增生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结果MSC在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第3天共培养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数高于单独MDA-MB-231培养组[(5.50±0.71)×103个比(1.63±0.41)×103个],培养至第7天,两组间MDA-MB-231细胞数差异进一步增大[(81.25±7.40)×103个比(26.25±4.15)× 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共培养后MSC促进乳腺癌细胞表达干细胞特有标记物CD90,MCF-7从共培养第2天CD90表达率(1.38±0.30)﹪升高至第9天(92.45±2.04)﹪。在共培养中MSC围绕肿瘤细胞集落方式生长,在形态上变长,并发现一种新型混合细胞(hybrid融合细胞)同时表达绿色和红色荧光,且对化疗药物更敏感。结论MSC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伴随MSC形态学改变和hybrid融合细胞出现,乳腺癌细胞获得MSC特有CD90表达。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乳腺癌 CD90 共培养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病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病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分析
  • 作者: 孔进姣 王鹏 石丽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大理 671000;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671000,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大理 67100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的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为鼠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950-2018年云南省鼠疫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疫情监测、疫情总结资料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鼠疫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8年,云南省先后在10个州(市)38个县(市、区)的鼠疫疫源地发生人间病例,共确诊病例3 463例,死亡637例;可分两个流行周期,即近史流行末期(1950-1955年)和复燃流行期(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病死率为18.00%(615/3 416),野鼠疫源地病死率为46.81%(22/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7,P < 0.01);近史流行末期病死率为21.46%(633/2 950),复燃流行期病死率为0.78%(4/5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78,P < 0.01);1986年以后确诊的513例病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于7-11月份(441例),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15~45岁人群(217例)。结论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范围较广,且呈现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周期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疫源地的持续存在,人间鼠疫防控仍需给予重视。

  • 标签: 人间鼠疫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菏泽市人间布鲁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菏泽市2014-2018年人间布病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菏泽市共报告布病1 498例,年均发病率3.52/10万,发病率以2014年最低(1.74/10万),至2018年上升至5.23/10万,临床诊断137例(9.15%)、实验室确诊1 357例(90.59%)和疑似病例4例(0.27%)。54.54%的病例发生在每年的3-7月,病例数居前三位的是牡丹区、郓城县和曹县,共913例,占全部发病数的60.95%。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6∶1,以30~<70岁组为主(80.80%),多为农民(82.84%)。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0~1 096 d,≤90 d占90.59%。2016年11-12月,牡丹区暴发布病疫情,共报告病例157例。结论菏泽市布病流行呈上升态势,以男性和中老年农民为主,因此有必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监测,同时尽量缩短确诊时间。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人间布鲁菌病(布病)监测点疫情及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感染情况,为制订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13 - 2017年,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在江苏省设立无锡宜兴市、淮安淮阴区两个布病监测点进行布病监测。收集2013 - 2017年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的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监测点内一般职业人群(健康体检者)和布病重点职业人群(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者等)血液样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13 - 2017年,江苏省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共报告布病病例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2.6∶1.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64岁,占72.22%(13/18);发病时间集中在1 - 6月份,占94.44%(17/1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14/18);未发生布病聚集性疫情和爆发疫情。在两个监测点共调查一般职业人群17 743例,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布病感染者,且无布病相关体征、症状者。2013 - 2017年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共113例,总阳性率为7.83%(113/1 444),各年份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t = 6.463,P < 0.05)。其中,宜兴市血清学检测106例,阳性率为11.79%(106/899);淮阴区7例,阳性率为1.28%(7/545),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926,P < 0.01)。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阳性率分别为5.10%(20/392)、9.74%(49/503)、8.01%(44/549),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618,P < 0.05);且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职业人群的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于从事牲畜交易的职业人群(P均< 0.05)。结论江苏省布病监测点重点职业人群布病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更易受布鲁菌感染,仍需加强对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的健康宣教及对外来牲畜的检验检疫工作,预防人间布病的流行。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监测 职业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诱导成软骨分化过程中,探讨Ⅹ型胶原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为揭示表观遗传学调控参与成软骨分化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6例来源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患者的腰椎椎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运用离心沉淀法进行细胞微球培养,用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及2%胎牛血清(FBS)的高糖细胞培养基(DMEM)进行成软骨诱导并作为实验组(3例);在该诱导液中加入5’-氮杂胞苷(5’-AZA)作为诱导组(3例);不含TGF-β3的2%胎牛血清的高糖细胞培养基的为对照组(3例)。在分化3 d后进行定量PCR,检测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以及Ⅹ型胶原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改变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多样本间的均数比较(q检验)分析基因水平表达差异;组间DNA甲基化水平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Ⅹ型胶原的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CpG富集区域,在含有5’-氮杂胞苷的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Ⅹ型胶原表达逐渐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526, P<0.001),而Ⅹ型胶原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逐渐下降,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11.066,P<0.01)。结论在体外诱导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过程中,参与维持Ⅹ型胶原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降低,分化能力得到增强;提示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是影响干细胞分化方式之一。

  • 标签: 表观遗传抑制 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胶原Ⅹ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规律与趋势,对2005-2019年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青海省布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青海省2005-2019年布病报告数据,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区和人群三间分布。采用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BCSP31-PCR)、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方法鉴定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05-2019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病例577例,平均发病率为0.07/10万,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集中在每年的3-10月。577例病例分布在6个自治州(市)的31个县(市、区)中,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是门源回族自治县(22.88%,132/577)、天峻县(10.57%,61/577)、西宁市(10.57%,61/577)、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0.51%,58/577)和海晏县(9.53%,55/577)。年龄范围8~82岁,男女性别比为1.8∶1(374/203),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47.83%,276/577)。从人全血中分离的10株菌株均为羊种Ⅲ型布鲁氏菌,分为5种基因型(2种基因型为单基因型,3种基因型为相同基因型),MLVA-16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青海省已发表文献的26株羊种Ⅲ型布鲁氏菌的遗传关系较近。结论青海省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应加强人群监测和疫情通报,MLVA-16分型呈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以提高布病监测能力。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庆阳市人间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0-2019年庆阳市人间布病病例资料;自甘肃省统计年鉴收集人口数据;自庆阳市农业农村局收集羊只检疫信息等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9年庆阳市人间布病发病三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人间布病发病数与羊只血清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10-2019年庆阳市共报告人间布病2 387例,年均发病率为1.05/万,无死亡病例。2015年发病最多,发病率为2.98/万;4-7月份发病多见,占总病例数的52.49%(1 253/2 387)。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镇原县(476例),其次为环县(456例)、合水县(410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89∶1.00(1 773∶614);年龄以30~59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7.53%(1 612/2 38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54%(2 185/2 387)。各年度羊只血清阳性率范围为0.33%~4.7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 412.594,P < 0.01)。人间布病发病数与羊只血清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rs = 0.802,P < 0.05)。庆阳市人间布病卫生系统防控措施以宣传和加强医疗救治为主,而农牧部门以羊只免疫为主。结论庆阳市人间布病发病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呈春夏季高发;发病人群主要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发病地点主要分布于畜牧养殖业较多的地区。防控措施主要是控制羊间布病发病,同时兼顾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菌病(布病)流行规律与趋势,为制定完善的布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5 - 2018年青海省的布病报告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对人间布病的三间分布情况(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05 - 2018年,青海省累计报告布病病例418例,发病率为0.05/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3,P < 0.05)。2005 - 2010年布病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范围为0 ~ 0.05/10万;2011 - 2018年发病率有所上升,范围为0.27/10万~ 2.06/10万。全年各月均有布病报告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 - 6月份,占42.82%(179/418)。418例病例分布在全省20个县(市、区),其中发病率前5位依次为门源县(15.31%,64/418)、河南县(13.40%,56/418)、天峻县(13.16%,55/418)、西宁市(12.44%,52/418)、海晏县(7.66%,32/418)。人群分布中,布病病例以40 ~ 49岁年龄组最多,占32.78%(137/418);男女性别比为1.58∶1.00(256∶162);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占57.18%(239/418)。结论青海省布病疫情呈回升态势,应加强对重点地区、人群的布病监测及疫情通报,落实全民健康教育。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烟台市2011 - 2018年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烟台市2011 - 2018年布病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及就诊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 - 2018年,烟台市累计报告布病病例795例,年均发病率为1.42/10万,无死亡病例。以散发病例为主,占92.20%(733/795)。发病高峰为3 - 8月,占67.80%(539/795);除长岛县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布病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市、区)为莱州市(5.20/10万,369例,占46.42%)、招远市(2.13/10万,97例,占12.20%)、蓬莱市(1.77/10万,62例,占7.80%);男、女性别比为2.82∶1.00(587∶208);发病年龄以40 ~ 69岁为主,占79.62%(633/79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90%(667/795);病例发现以烟台市医疗机构为主,占89.56%(712/795);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17 d,最长为2012年40 d,最短为2018年12 d。结论2011 - 2018年烟台市除长岛县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春夏季,以中老年发病为主,应针对不同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策略。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监测 数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区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重点人群发病特征,明确布病感染相关知信行等影响因素,为制定布病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呼伦贝尔市农区布病重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的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调查未患布病者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布病相关知识调查,并对布病健康相关行为(包括饲养牲畜、打扫圈舍、人畜共井、免疫接种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调查人群892人,881人有效回收问卷,其中男性445人,占50.51%;女性436人,占49.49%。年龄为(51.34 ± 11.87)岁,范围为5~83岁。布病抗体阳性153人,感染率为17.3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22.47%(100/445),女性感染率为12.16%(53/436),男女性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1,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饲养牛、打扫圈舍、人畜共井、牛羊粪便浇地、免疫接种牲畜是布病感染危险因素(OR=1.905、1.568、1.320、1.428、1.488,P均< 0.05)。结论呼伦贝尔市人间布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密切接触染疫牲畜及其排泄物等是布病感染危险因素,应该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以做好布病的有效防控工作。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病例-对照研究 健康相关行为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2004-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点和菌株的起源与进化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通辽市布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构成比和率描述流行病学特征。用常规鉴定方法鉴定菌株的种型,用AMOS-PCR对菌株的种型进行复核,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2004-2018年通辽市共报告布病16 704例,年均发病率为35.41/10万。扎鲁特旗和库伦旗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10.51/10万和67.84/10万。40~54岁年龄组病例最多,占48.75% (8 143/16 704);农民14 873例,占89.04%。男女性别比为2.40∶1。3-5月为发病高峰期,占56.30% (9 405/16 704),发病高峰在4月。常规鉴定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全部为羊种布鲁氏菌,羊1型3株,羊3型3株。AMOS-PCR鉴定显示全部为羊种布鲁氏菌。6株布鲁氏菌分为2个MLVA-11基因型(111和116),属于东地中海血统。MLVA-16聚类分析表明通辽地区的菌株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2004-2018年通辽市布病疫情极为严重,有向周边地区蔓延的风险。应加强检测防控,防止疫情扩散。

  • 标签: 人间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羊种布鲁氏菌 通辽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2-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家畜存栏数的相关性,为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发病数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宁夏各县(区)2012-2018年布病发病率数据的分布进行分析,运用SPSS 23.0软件对布病发病率与牛、羊、猪存栏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012-2018年,宁夏布病发病率整体表现为上升。在2012-2015年为逐年增长,但从2015-2018年,则呈现为较小幅度的下降。全局自相关分析中,2012、2013以及2016年宁夏各县(区)布病呈非随机分布,Moran’s I值均为正值,说明呈空间正相关分布。在局部自相关分析中,高-高聚集(H-H)地区主要集中在宁夏中部,低-低聚集(L-L)地区主要在宁夏北部。在布病与主要牲畜存栏数的相关分析中,发现布病发病率与羊存栏数存在正相关关系(r=0.692,P=0.000)。结论布病发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聚集性,发病率高的地区多集中在宁夏中部,且与羊存栏数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对于不同的聚集状况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并且应加大对羊群的检疫与免疫。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