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卧位脚踏运动对ICU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 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床上活动,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卧位脚踏运动,每周3日,每日2次,每次20~30 min,踏的阻力根据患者自身下肢肌力和耐力逐渐增加。结果 组内结果比较显示:卧位脚踏运动训练明显提升了试验组患者的2MWT评估结果(t=1.627,P=0.031);组间结果比较显示:试验组患者下肢肌力及2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492,P=0.024;t=2.182,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抢救药品护理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法,统一规范管理全院抢救药品。方法:质量管理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某基层二甲中医院18个科室24台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的种类、基数、储存、使用和记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规范了抢救药品的管理要点,统一了救车内药品的种类、基数和布局,门诊及病房抢救药品种类统一,基数进行调整,门诊抢救车内使用频次少的药品数量减少了38.1%,病房增加了40.5%;并使用Excel条件格式制作效期统一警示标识,对近3月、6月失效药品进行不同颜色标识,能及时做出处理,与药库进行更换或者及时销毁,质控员每次的检查质控抢救耗时显著降低52.9%;第4季度PDCA检查中达到医院“抢救车工作管理质量符合率>90%”的管理目标。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统一规范管理全院抢救药品,优化了药品回收、更换、销毁流程,提升了管理效能,降低了医院的成本,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推荐。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通过床旁超声定位穿刺手术开展普遍,但在运输医疗器械时存在容易遗漏且不方便运转等问题。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自行设计了一种移动式超声穿刺一体,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0100473.X)。该一体包括车体、工作台、超声机、储存格、物料筐,车体的侧面设有开口,开口面两侧均设有翻板机构,翻板的转动轴线水平设置,可以方便运转穿刺包、消毒物品以及监护仪、氧气瓶等医疗装备,能扩大操作台使用面积,增加储存功能,可以存放更多物品,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穿刺 移动式 医疗设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儿转运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儿。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儿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儿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儿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儿转运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儿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 高危新生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病患接受脚踏运动护理对低血压的干预效果。方法:列入2019年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MHD治疗并护理的病患56例,通过全盲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常例干预、运动协同两组,组均28例。常例干预组病患接受常规方案护理;运动协同组增加脚踏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的低血压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干预认可度。结果:运动协同组病患的低血压风险事件发生率(7.14%)显著低于常例干预组(28.57%);运动协同组病患对干预的认可度(96.42%)显著高于常例干预组(78.57%),数据的差异性具备统计适用意义(P<0.05)。结论:MHD治疗的病患在常规透析护理中接受脚踏运动干预,病患的低血压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病患对干预的认可度更高,推荐使用。

  • 标签: 脚踏车运动 维持性血液透析 低血压 认可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透析中脚踏运动对尿毒症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的防治效果观察。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了2018年7月-2020年6月间于我院进行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66例,对照组的33名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的33名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脚踏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不安腿综合征评分以及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33名患者的不安腿综合征评分为(14.27±2.1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9.28±3.28)分。观察组总的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脚踏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不安腿综合征评分,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因此推荐作为尿毒症透析患者的首选护理干预方式推广使用。

  • 标签: 透析 脚踏车运动 尿毒症 不安腿综合征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踏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脑卒中早期患者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DCS治疗组18例和伪刺激组19例。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DCS治疗组在采用tDCS阳极刺激运动皮质M1区的同步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踏(FES-cycling)训练,伪刺激组则在tDCS伪刺激模式下同步进行FES-cycling锻炼,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检测其下肢初级运动皮质(M1区)大脑皮质运动阈值(C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MBI评分和TUG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FMA-LE评分和TUGT分别为(28.28±2.72)分和(18.04±3.09)s,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MT、CL、CMC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mp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CMT、Amp、CL、CMCT与伪刺激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训练可有效兴奋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及下肢功能的改善。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踏车 脑卒中早期 下肢 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