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现状调查表及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对省250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及较高水平。用工形式、专科岗位、专科护理年限及专科技能的发展与专科护士的职业认同相关。结论省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职业认同有差异,具有专科岗位、日常工作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专科管理能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职业认同。

  • 标签: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职业认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 - 2018年省巴中市居民户食用碘盐情况,探讨合格碘盐食用率的变化趋势,为下阶段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 - 2012年在巴中市4个县(区)、2013 - 2018年在巴中市5个县(区)开展居民户碘盐监测。按照各年监测方案要求,2008 - 2011年,每个县(区)分别采集盐样288份;2012 - 2018年,每个县(区)分别采集盐样300份,进行盐碘检测。盐碘检测方法:2008 - 2013年采用仲裁法,2014 - 2018年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判定标准:2008 - 2014年,20 ~ 50 mg/kg为合格碘盐;2015 - 2018年,21 ~ 39 mg/kg为合格碘盐。巴中市于2010年实现碘缺乏病消除目标,2012年下调食盐加碘标准,比较和分析各年份与2010、2012年合格碘盐食用率差异。结果巴中市2008 - 2011年各采集盐样1 152份,2012年采集盐样1 200份,2013 - 2018年各采集盐样1 500份。各年份碘盐覆盖率范围为98.09% ~ 100.00%,碘盐合格率范围为91.69% ~ 98.35%,合格碘盐食用率范围为91.27% ~ 98.26%。2008 - 2018年巴中市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3.953,P < 0.01);2011、2014 - 2018年合格碘盐食用率[95.40%(1 099/1 152)、95.00%(1 425/1 500)、92.93%(1 394/1 500)、93.67%(1 405/1 500)、91.27%(1 369/1 500)、92.73%(1 391/1 500)]明显低于2010年[98.26%(1 132/1 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406、20.097、40.913、33.196、59.413、43.067,P均< 0.01);2014 - 2018年合格碘盐食用率明显低于2012年[97.50%(1 170/1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148、29.066、22.187、46.194、31.020,P均< 0.01)。结论2008 - 2018年巴中市碘盐普及情况总体较好,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 90%);自2010年实现碘缺乏病消除目标和2012年下调食盐加碘标准后,巴中市合格碘盐食用率有所下降。建议继续加强盐业监管、健康教育和碘盐监测,提高食盐生产质量,维持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的高水平,保证碘缺乏病持续消除状态。

  • 标签: 缺乏症 盐类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省 45岁及以上人的养老需求和愿望,以应对“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攀 升期 ” 的养老需求。方法:使用自制《老年需求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长期居住在省 21个地市州, 45岁及以上的人 3021 人。其中, 60岁及以上的占老年 50.6%, 60岁以下占 49.4%。结果: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需求度依次为:“尊重需求”( 74.83%),“爱与归属需求”( 54.83%,) “自我实现需求”( 50.53%), “生理需求”( 39.74%),“安全需求” (26.07%。 )。普遍支持“抱团养老”和“共享农场”养老模式。 结论: 45岁及以上人的养老需求内容符合普通人群的需求,但在各维度的需求度不同。对精神层面的需要更在乎 。 所以,应该配套有尊严、有爱和有成就感的养老政策和服务项目。

  • 标签: 老龄化 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养老 医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输入性、家庭聚集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的2+个月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婴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2月7日,省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个月龄COVID-19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该例婴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资料、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报道COVID-19婴儿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设定检索策略为:以"婴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疾病""2019-nCoV""NCP""SARS-CoV-2""COVID-19""infant"等为关键词,在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医学界儿科频道"等公众平台及新闻网站中,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1日。总结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中报道的COVID-19婴儿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诊断、治疗结果:患儿,男性,生后2个月+29 d;2020年1月18日,患儿姨妈自武汉返蓉,密切接触后,患儿出现气促、轻微咳嗽、腹泻等症状。入院后,患儿检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均呈阴性。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双肺胸膜下多发性浅淡磨玻璃病灶。2次鼻咽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均呈阳性。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及核酸检测结果,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患儿气促、咳嗽临床症状消失,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肺部炎症病灶吸收,SARS-CoV-2核酸检测呈阴性。目前,患儿继续观察中,等候出院。②文献复习结果: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计检索出5篇国内有关婴儿COVID-19文献及2篇婴儿COVID-19新闻报道,涉及18例COVID-19婴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等研究。这18例COVID-19婴儿,均具有家庭聚集性、输入性感染特点(武汉COVID-19患者接触史)。其中,3例新生儿及其母亲均为SARS-CoV-2感染者。出生后,对2例新生儿进行有效隔离,无感染者接触史。这18例COVID-19婴儿的首发症状为:发热5例(27.8%)、咳嗽及下呼吸道症状3例(16.7%)、打喷嚏及吐奶1例(5.6%)、无症状3例(16.7%)、病史不详6例(33.3%)。其中,7例婴儿文献报道胸部CT检查结果,并且均存在异常,表现为双肺或单侧肺纹理增粗、磨玻璃影和(或)实变影。除2例婴儿未报道预后情况外,其余16例婴儿均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报道。结论文献报道的COVID-19婴儿及纳入本研究的1例婴儿,均具有输入性、家庭聚集性感染特点,而且对新生儿患者,目前尚不能排除母婴垂直传播可能性。对于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肺部病变范围相对较小且局限的COVID-19婴儿,一般预后较好。在COVID-19暴发流行期,应尽可能加强儿童,特别是婴儿的防护,避免输入性、家庭聚集性SARS-CoV-2感染。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 疾病暴发流行 流行病学研究 呼吸道感染 传染病,新出现 家庭聚集性感染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状况(SES)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横断面调查,对20~80岁彝族农民和城镇移民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SES综合指标作为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BMI≥24.0 kg/m2)的关系。结果共纳入彝族农民1 894人,彝族移民1 162人。调整年龄、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后,相对于文盲,彝族农民男性文化程度较高组(小学及初中、高中及以上)超重/肥胖OR值分别为1.71(95%CI:1.13~2.58)、4.15(95%CI:2.10~8.22);年收入≥5 000元组相比于<5 000元组OR值为1.66(95%CI:1.12~2.44);中、高SES综合指标组相比于低SES组OR值为1.65(95%CI:1.02~2.67)、3.26(95%CI:1.97~5.42)。彝族农民女性年收入≥5 000元组相比于<5 000元组OR值为1.49(95%CI:1.10~2.02);中SES综合指标组相比于低SES综合指标组OR值为1.47(95%CI:1.11~1.95)。彝族移民中,未发现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彝族农民社会经济状况与超重/肥胖存在正向关联。

  • 标签: 彝族 超重/肥胖 社会经济状况 移民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活动理念在省各ICU中的推广及实践现状。方法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ICU患者早期活动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选取省18个市的103所二甲及以上医院的ICU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等级的医院在是否为大学附属医院、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个开展了早期活动的ICU中,有标准早期活动方案的ICU与无标准早期活动方案的ICU在是否组建专项团队、是否对患者进行书面评估、是否签署早期活动知情同意以及是否具备紧急预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开展且有标准方案和未开展ICU患者早期活动的ICU中,床位数、护床比、床位使用率、配备康复治疗师、配备呼吸治疗师、实施每日唤醒、采用标准镇静评分是ICU患者早期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P<0.05);在开展但无标准方案和未开展ICU患者早期活动的ICU中,护床比、配备康复治疗师、配备呼吸治疗师、实施每日唤醒是ICU患者早期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床比、床位使用率、配备康复治疗师、配备呼吸治疗师为开展有标准方案早期活动的影响因素(P<0.05);护床比、配备康复治疗师、配备呼吸治疗师为开展无标准方案早期活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省各ICU中早期活动的实施率仍不足,实施质量不理想。还需进一步探讨多学科合作方式,人力资源配置等相关问题,早期活动形式有待进一步规范,需加强基于循证的临床实践和制定适合本土的方案。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早期活动 调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情况,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为降低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水平和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省2005-2016年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183个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选取HIV感染孕产妇4 734例及其所生围产儿4 78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母亲孕产期及围产儿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为25.7‰(123/4 786),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32.220,P=0.000),凉山州围产儿死亡率高于省其他地区(χ2=4.130,P=0.042),凉山州死胎/死产较多、省其他地区7 d内死亡较多(χ2=29.62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怀孕1~2次及3~4次的围产儿死亡率低于怀孕≥5次者(1~2次的OR=0.417,95%CI:0.184~0.943;3~4次的OR=0.447,95%CI:0.223~0.895),孕产期使用基于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LPV/r)为主的蛋白酶抑制剂(PI)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更容易避免死亡(OR=0.530,95%CI:0.285~0.986),医疗机构分娩的围产儿死亡率低于家中或途中分娩者(市级及以上助产机构OR=0.222,95%CI:0.098~0.499;县级助产机构OR=0.282,95%CI:0.166~0.480;乡级助产机构OR=0.134,95%CI:0.031~0.586),早产、新生儿窒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危险性增加(早产OR=8.285,95%CI:5.073~13.533;新生儿窒息OR=9.624,95%CI:4.625~20.028)。结论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远高于全国、省孕产妇所生围产儿死亡率,应减少HIV感染孕产妇的孕次、采用基于LPV/r的三联抗病毒治疗方案,提倡住院分娩,减少围产儿发生早产和新生儿窒息。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孕产妇 围产儿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4-2018年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2004-2018年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钩体病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绵阳地区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NCP)病例的诊治情况,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在本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为更好地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绵阳 0医院收治的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液及影像学检查、病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中,男性 10例( 66.7%),女性 5例( 33.3%),有 11例患者有武汉及周边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3例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1例患者有聚集史。有发热症状患者 14例,有咳嗽症状患者 12例,有乏力症状患者 3例,有咽痛症状患者 3例,有胸闷气紧症状患者 4例,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或合并其他疾病患者 2例。在普通型、轻型及重症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重型病例更为明显,而其中危重型病例在初期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比率均明显下降,尤其体现在入院 3d内。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在病程中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其中危重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基线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类型。检测出患者血沉及 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异常。胸部 CT检查提示病毒性肺炎改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多发生在中年男性;高发于有疫区及周边地区居住旅行、接触史人群;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综合检测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 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胸部 CT,能有效的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转归;治疗周期中第 3d、 7d可能是病情转归的关键节点。

  • 标签: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省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为健康扶贫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2018年在省21个市(州)分别抽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场抽查儿童健康档案,采用电话核实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现状,及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描述分析、配对t检验、χ2检验、趋势性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除儿童系统管理率外,贫困县反映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的指标均呈上升趋势(P<0.05);到2018年,各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除儿童系统管理率外,贫困县反映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的指标均低于非贫困县,且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外,贫困县反映儿童健康管理现状的指标均高于深度贫困县,但大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儿童系统管理率外,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各指标间的差距率均呈减小趋势,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监护人的满意度与儿童真实管理率(r=0.947,P=0.015)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r=0.996,P<0.001)相关。结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取得一定成效,需制定更加有效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 标签: 儿童保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贫困地区
  • 作者: 罗蕾 王国蓉 谭小辉 苏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中心,成都 610041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省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的开展情况和管理现状,为其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1—11月,选取省内21个市、自治州64所二、三级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管理现状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省已有15所二、三级医院开展肿瘤日间化疗服务,其主要分布于文化经济较好的中地区;所有医院将意识清楚、病情较轻、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作为日间化疗病房纳入标准的优选者,40.00%(6/15)的医院不接受首次化疗患者;管理模式主要以病区内日间病房模式为主;人员配备以专职护士和轮转医生为主;仅有60.00%(9/15)的医院设置了人文设施和抢救区;40.00%(6/15)的医院进行了化疗药物集中配置;80.00%(12/15)的医院制定了质量控制相关规范。结论省肿瘤日间化疗病房分布不均衡,医院间在开展规模、诊疗模式、管理模式、人员配备、环境和设备、职业防护及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有必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促进其发展。

  • 标签: 肿瘤 四川省 日间化疗 现状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省2015-2017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新发县(区、市)病例发现情况,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布病发病及突发事件监测数据;以面对面访谈、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经历,以及医院、CDC布病实验室采样、诊断现状。结果2013年以来省布病疫情上升明显,累计新发县(区、市)有103个。共调查23例新发县(区、市)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占91.30%(21/23);初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及以下医院为主,占73.91%(17/23);初诊误诊率高达91.30%(21/23);发病到确诊的间隔中位数为52 d,最长142 d。病例布病知晓率为4.35%(1/23),与可疑牲畜接触中防护衣使用率为30.43%(7/23),手套使用率为8.70%(2/23),口罩使用率为4.35%(1/23),接触后使用消毒液洗手率为4.35%(1/23)。病例感染可疑牲畜均为羊,其中34.75%(8/23)为甘肃、青海等省份输入。调查临床医生295名,布病总知晓率为34.58%(102/295),相关知识培训率为58.31%(172/295)。调查33家医院,具备布病实验室诊断能力的仅占33.33%(11/33)。调查县级CDC 23家,具备布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占34.78%(8/23)。结论省布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新发县(区、市)病例初诊误诊率极高,诊断延迟明显,且布病知晓率低,自我防护意识差。临床医生布病知识知晓率低、培训不够;医院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病实验室诊断能力储备不足,为布病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等带来极大挑战。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与分析省规范化培训结业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现状,为该省助产士规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职业素养情况、医院情况共计14个条目)、助产士核心胜任力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54个条目),对省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参加规范化培训并结业的助产士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采用SPSS 21.0,对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核心胜任力量表平均总得分为(203.470±32.398)分;各维度得分中,产后保健和孕期保健相对较高,公共卫生保健相对较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规培期间是否取得母婴保健证、是否有单独针对助产士的培训体系以及轮转科室安排情况,是规培结业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省规培结业助产士核心胜任力为中等水平;该省助产士规培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管理,急需构建标准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体系。

  • 标签: 规范化培训 助产士 核心胜任力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省2018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腮)IgG抗体P水平。方法抽取省9个区县,分7个年龄组选择1 901名健康人抽取血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中麻疹、风疹、流腮IgG抗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901名监测对象麻疹、风疹、流腮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69%、71.59%、63.12%,抗体平均几何浓度(GMC)分别为1 289.92 mIU/ml、87.63 IU/ml、425.62 U/ml。麻疹、风疹、流腮IgG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及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疹GMC在各年龄组及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麻疹完全保护能力(GMC≥1 000 mIU/ml)的个体仅占34.19%,风疹和流腮GMC在年龄组及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省健康人群麻疹、风疹、流腮的抗体水平整体较低,应加强薄弱地区及重点年龄组疫苗接种工作。

  • 标签: 麻疹 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抗体水平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大学华西医院快速制定内镜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内感染防控策略,及时成立专项防控小组,进行全员培训,快速启动应急机制,调整工作量和模式,建立患者三级筛查机制,加强职业防护,改进防护技术。疫情期间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未停止接诊患者,共完成筛查及诊治患者2 138例。其中筛查发热患者12例,排查出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未发生院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对医护患三方进行全面检测与防护,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等多项措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就医环境,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内零感染。

  • 标签: 肺炎,病毒性 冠状病毒,新型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201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孕产妇接受HIV检测及HIV感染情况。方法利用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凉山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和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数据,分析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检测时期和HIV阳性率及其年度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孕期HIV检测率分别从40.7%(8 191/20 125)和8.0%(1 607/20 125),增加至95.7%(88 000/91 946)和70.1%(64 421/91 946)(趋势χ2=94 497.28,P<0.001,趋势χ2=90 655.03,P<0.001)。累计436 519例孕产妇接受了HIV检测,报告HIV感染孕产妇3 271例,HIV阳性率为0.75%(95%CI:0.72%~0.77%)。3 271例HIV感染孕产妇中1 527例(46.7%)在产时接受检测。孕产妇仅产时HIV阳性率逐年增加(趋势χ2=9.21,P=0.002),2016年为1.32%(95%CI:1.18%~1.47%),高于同期孕产妇孕期HIV检测阳性率(0.67%,95%CI:0.61%~0.73%)(χ2=88.23,P<0.001)。各县(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均呈增加趋势(趋势χ2检验,P<0.00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美姑县和越西县孕产妇HIV阳性率≥1%。结论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增加,但产时检测率较高。孕产妇HIV感染疫情严重,妊娠期HIV检测时间偏晚,需采取措施促进孕产妇在孕期尽早接受HIV检测。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孕产妇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住院患者的高危并发症,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全面宣教,提高认识,建立规范的VTE组织构架和管理制度,采用"医护一体、多学科协作"的防治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并深化VTE防治的科学研究,构建起规范化的医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以减少VTE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医院管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依据大数据分析探索如何有效选择重点监管对象和质控指标,尝试建立依据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质控管理方向和策略的科学质控管理体系。方法对2018年省155家哨点医院超声医学科的25个质控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首先对质控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其次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多元质控数据投影到主平面,进行异常值探索并采用最小协方差聚类判别(MCD)算法给出统计差异的95%可信区间;最终根据主成分的得分图得到医院的聚类信息以及根据主成分的载荷图发现对探测聚类贡献度最大的质控指标集。结果MCD算法可以明确指出在同级医疗机构中超声质控指标异常分布的医院。如华西二院,其第二主成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级甲等医院,结合载荷图发现其低年资医师人数和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远高于其他医院,表示其人才储备最丰富。其中有6家三甲医院、7家三乙医院、6家二甲医院、6家二乙及其他医院得分异常,为重点监管对象。载荷图中的主要差异指标进行成分分析显示:年龄25~35岁的医师占比、住院医师占比、学士学位占比是三甲医院质控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声检查中门诊患者占比、超声检查中住院患者占比、年龄36~45岁的医师占比和病理符合率是三乙医院质控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学士学位医师占比、学士以下学历医师占比、年龄>45岁的医师占比和超声科医患比是二甲医院质控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年龄35~45岁的医师占比和门诊占比是二乙及其他等级医院质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基于大数据分析各级医疗机构超声质控数据可以精准定位质控管理对象和质控监管具体指标。

  • 标签: 超声医学 质量控制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省各地市级医院肿瘤患者的诊治情况,分析疫情对肿瘤患者住院和治疗的影响,为不同省份的医疗机构开展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省地市级医院通过问卷表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疫情期间省地市级医院肿瘤科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调查了省37家地市级大中型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占78.4%。在调查医院中,疫情一级响应后,肿瘤科患者住院指数和放疗指数<1的医院占比分别为83.7%和93.1%。化疗正常进行或推迟时间≤1周的医院占54.1%,放疗在春节假期后正常进行或延迟时间≤1周的医院占89.7%。疫情二级响应后,肿瘤科患者和放疗患者较一级响应后上升的医院占比分别为78.4%和79.3%。结论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卫健委、各地市级卫健委的指导下,各医疗机构和肿瘤科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COVID-19疫情期间大部分肿瘤患者在省各地市级医院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 肿瘤/诊断与治疗 调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放射性免冲洗胶片(film)和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剂量和二维剂量分布验证方法。方法选择7台医用直线加速器(瓦里安、医科达、西门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的聚苯乙烯专用模体,经CT扫描,影像传给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能量6 MV X射线束,按治疗计划对模体实施照射。照射后的TLD和胶片邮寄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测量和估算。结果IAEA要求,对靶体积和危及器官剂量,TLD测量值与TPS计划剂量值的相对偏差应为±7.0%。靶体积结果:5台加速器的的相对偏差在-4.0%~3.4%范围内,符合要求,2台加速器的相对偏差在-7.0%~10.6%范围内,不符合要求。危及器官结果:4台加速器的相对偏差在-5.6%~3.3%范围内,符合要求,3台加速器的相对偏差在-20.8%~11.5%范围内,不符合要求。IAEA要求,二维剂量分布3 mm /3%通过率应≥90%。5台加速器的通过率在91.8%~98.5%范围内,符合要求,2台加速器的通过率分别为45.0%和77.0%,不符合要求。结论用TLD和放射性免冲洗胶片验证调强放射治疗靶体积、危及器官和二维剂量分布通过率,方法可行,可推广大范围运用到质量核查中,也可用于医院内部核查。

  • 标签: 调强放疗 免冲洗胶片 靶体积 危及器官 二维剂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