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文献综述是护理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系统、严谨的文献综述可以使已有的初级研究转化为有效指导护理实践的证据,进而促进护理专业化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系统评价、Meta分析、系统评价再评价、Meta整合、范围综述、整合综述等常见的综述类型,区别不同类型综述的异同点,分析其优点及局限性,以期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循证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 标签: 综述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再评价 Meta整合 范围综述 整合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的治疗,分析其具体的药学作用,探究此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法:从我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查60例,但保证60例患者均能够正常地参与到研究中来,能够保障研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接诊时间为2018年3月到2020年4月,按照相关要求,展开对于患者的分组与治疗,A组(对照)30例,对此组患者给予100mg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临床治疗事项,记录相应的观察指标,其余30例患者为B组(研究)组,而患者的用药则调节为150mg,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此剂量标准进行用药。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证明B组患者的用药剂量更为合理,总体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3%,与A组相比差异较大,而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等方面小于A组,在血小板凝聚率方面达到了(36.4±0.8)%,均与A组有着较大的差异,P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 药学 心血管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5月就诊的60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60例患者中,重症15例,非重症45例,其中轻型29例、进展7例、转归9例。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有7例(11.67%)首次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多累及双侧肺及多个肺叶,表现出网状磨玻璃影(GGO)、血管增粗征、血管增粗征等肺内征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结论:COVID-19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显著性特征,胸部CT可用于临床发现及诊断COVID-19。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胸部影像学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10月在实时超声引导下,采用日本八光自动吸引活检针,对4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实时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分析患者穿刺成功率,细胞学恶性率与病理活检的相符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相较普通穿刺相比,成功率几准确率更高,临床价值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实时引导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提高对Klippel—Feil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6例科—菲综合征患者22例采用DR检查,2例行CT,2例行MRI检查。结果:颈2—3融合8例,颈3—4融合4例,颈2—6融合3例,颈4—5融合2例,颈5—6融合6例,颈2—3,4—5,6—7颈椎跳跃式融合1例,颈椎—胸椎融合1例,颈椎—腰椎融合1例。DR、CT、MRI表现为椎间隙消失,椎体高度不变,颈部不适,活动受限,后发际低三联征。结论:科—菲综合征临床少见,DR可发现相邻节段颈椎椎体融合及其他畸形。CT可清楚显示上位颈椎融合及寰枢关节的异常。MRI可发现脊髓,硬膜囊的细节。由于颈椎融合,颈椎5点系统平衡失调,最后导致颈椎病。

  • 标签: []Klippel—Feil综合征 颈椎融合 影像学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于物联网医学技术的"感冒智能辅助诊治程序",制定了普通感冒物联网医学分级诊疗专家共识。根据登记数据、回答问卷和检查结果,让感冒数据实时进行自动上传与更新,自动形成在线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新维护,实时更新与优化各类智能诊断模型,为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提供全方位智能辅助诊断;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南和共识进行比对,智能生成不同类型疾病的提示信息,为患有不同类型疾病的特殊患者群体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治疗策略,并分享链接给上级医师,由其协同进行防治,进一步帮助特殊患者进行感冒治愈后的定期跟踪随访,为普通感冒提供全程智能治疗指导。与此同时,应用"感冒智能辅助诊治程序"可协同建立分级诊疗平台、普通感冒同质化诊疗标准,整合各级医师、患者及医疗设备,助力于我国感冒及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 标签: 感冒 特殊人群 分级诊疗 物联网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要点以及预后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诊断的10例M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对10例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20、S-100蛋白、Ki-67、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等多种标志物染色。结果镜下见经典型癌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呈梁状、巢团状、缎带样或彩带样结构。细胞多角形,大小一致,缺乏胞质。核大、圆形、类圆形,细胞核膜清晰,染色质细而散布,核仁缺如,核分裂象约10个/50 HPF。其中1例合并肉瘤及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合并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癌细胞均表达CKpan、突触素和CD56,有7例CK20呈核周逗点状阳性,6例不同程度表达CgA,2例p63弱阳性,Ki-67热点区核阳性指数为60%。结论MCC的组织形态比较复杂,正确诊断需要充分取材、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及合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需要规范手术、术后放疗和化疗形式的多模式,未来免疫治疗将可能替代传统治疗。

  • 标签: 癌,Merkel细胞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登革热患者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时段内登革热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分组,应用对症支持治疗35例(列入对照组),实施小剂量地塞米松35例(列入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等。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WBC、PLT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WBC、PLT水平均更高(P<0.05)。结论:在登革热治疗中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增强临床整体疗效,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地塞米松 登革热 药学分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脊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8—2019年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48例脊索肿瘤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做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S-100蛋白、波形蛋白、Brachyury和INI1检测,结合第5版WHO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新标准,分析各型脊索肿瘤的病理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结果4例良性脊索细胞瘤,均限于椎体内,镜下为骨小梁间片状分布的空泡状脂肪样细胞,边界清楚,胞质透明,细胞核中位或偏位,无异型,未见核分裂象;无细胞外黏液基质,缺乏分叶状结构。2例差分化亚型,年龄分别为12岁和21岁,均位于颈椎;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无明显的分叶结构,胞质嗜酸性,部分细胞呈横纹肌样,偶见小的空泡状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有中度异型,可见核分裂象。局灶区域见细胞外黏液。40例经典型脊索瘤,影像学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并累及骨旁软组织;有分叶结构,丰富的黏液样基质,片状或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或嗜酸性;核有异型和核分裂;侵及周围软组织。2例中轴骨外脊索瘤,镜下结构类似经典型脊索瘤。48例全部表达CKpan,45例表达Brachyury,2例差分化亚型INI1/SMARCB1表达缺失。结论脊索肿瘤包括良性的脊索细胞瘤和恶性的脊索瘤两大类,脊索瘤有经典型、去分化、差分化和中轴骨外4种亚型,软骨样脊索瘤不是独立的组织学亚型。各型脊索瘤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Brachyury对各型脊索肿瘤的诊断有高度特异度和灵敏度。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差分化脊索瘤形态特殊,需Brachyury和INI1/SMARCB1联合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脊索瘤 免疫组织化学 Brachyury INI1/SMARCB1
  • 简介:摘要:目的:将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应用对冠心病相关基因进行有效分析。方法:将冠心病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获取,将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来,并对差异基因展开KEGG,GO和PPI网络分析,并将Webgestalt进行应用,实现对冠心病患者miRNA和转录因子的预测,促进miRNA-TF-gene调控网络的有效建立。结果:得出1449个差异基因,在将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冠心病样品中有726个上调基因,下调基因为723个,差异基因与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差异显著。结论:将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应用,对冠心病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保证获取冠心病基因通路,miRNA和转率因子,了解冠心病特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借鉴,意义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相关基因 生物学分析
  • 简介:摘要心肌病是一种与遗传高度相关的异质性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检测已成为心肌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心肌病的传统诊疗模式。了解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特点和基因检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心肌病的精准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可对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产生正面影响,被视为医院经济运行的有力保障。文章着重分析了价格调整对医院影响,明确提出价格调整促进医院收入增加,有利于医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医院服务价格调整中,应坚持结构合理、衔接有效、空间充足的原则,发挥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势。

  • 标签: 医疗服务 价格调整 经济运行 医院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脓毒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脓毒症相关文献,使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提取并分析数据,纳入文献类型为论著。对文献概况、国家和地区、机构、作者、文献来源出版物、文献研究方向、被引频次、影响因子、H指数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2020年发表的脓毒症相关文献10 965篇,美国发文量居首位(3 318篇,30.260%),中国发文量居第2位(2 404篇,21.924%);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匹兹堡大学(222篇,2.025%);发文量居首位的作者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Tom van der Poll(89篇,0.812%);脓毒症相关文献涉及的主要学科为普通内科学(2 872篇,26.192%)、免疫学(1171篇,10.679%)、实验医学(963篇,8.782%)、外科学(887篇,8.089%)和儿科学(819篇,7.469%)等。脓毒症相关文献刊发数量居前10位的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平均为5.252,刊发数量占此研究检索结果的21.61%(2 369/10 965)。此研究检索结果中,美国的H指数为124,文献总被引用114 594次,平均每项被引33.78次,H指数和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VOSviewer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脓毒症相关文献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疾病相关""发病机制相关""诊治相关""实验研究相关""预后相关"等。结论2010—2020年脓毒症相关文献发文量以美国、中国和德国最多,其中中国发文量增速最快。近十余年,中国脓毒症相关文献总量位居世界第2位,且中国2020年单年发文量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但文献质量与西方国家文献仍存在较大差距。

  • 标签: 脓毒症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早发型细菌感染的常见类型及病原谱分布,为临床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对2016至2019年期间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出生72 h内的新生儿送检细菌培养的标本与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母亲围生期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结果共纳入351例新生儿,分离出的373株病原菌,分别来自血培养(202株,54.2%)、痰液(63株、16.9%)、胃内容物(58株、15.5%)、中段尿(27株、7.2%)、眼分泌物(11株、2.9%)、气管导管(10株、2.7%)和腹水(2株、0.6%)。共分离出41种病原菌,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97株、26.0%),其次是无乳链球菌(76株、20.4%)、表皮葡萄球菌(39株、10.5%)、溶血葡萄球菌(23株、6.2%)、肺炎克雷伯菌(22株、5.9%)。有43名母亲发生过围生期感染,且病原菌与其新生儿一致,包括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产单核李斯特菌、解没食子酸菌链球菌、热带念珠菌及粪肠球菌,分离自宫颈、胎膜、血培养和羊水。结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念珠菌等是引起新生儿早发型细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们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肺炎、泌尿道感染、结膜炎等疾病,建议孕产妇在围生期及临产前送检宫颈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妊娠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应及时排除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孕产妇的病原学结果将对新生儿经验性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细菌感染 围生期感染 败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影像组学的具体分析流程及影像组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以"影像组学""放射组学""机器学习"和"radiomics""machine learning"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2月前发表的与影像组学研究相关的文献932篇,其中中文文献258篇、英文文献674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7篇文献,包括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21篇。从影像组学的分析流程以及影像组学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影像组学通过数据获取、图像分割、特征提取、模型建立将CT、MRI、超声影像信息、基因测序信息、临床信息等进行融合,可实现脑部、胸腹部、肌骨方面各种疾病的无创早期诊断、疗效预测、生存分析等目标,已成为全球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热点。结论影像组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数据获取、数据标准化等局限。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信息融合 临床应用 局限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性别、上唇长度与上中切牙显露量的关系,为前牙美学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中选择个别正常者304名(男性154名、女性150名,18~49岁),按照年龄分为18~29岁组(104名,男性53名,女性51名)、30~39岁组(110名,男性56名,女性54名)、40~49岁组(90名,男性45名,女性45名),拍摄记录受试者下颌姿势位、发“che”音和姿势性微笑时的动态视频影像,并从中选择具代表性的3张面部图像,使用ImageJ软件,测量上唇长度和厚度以及上中切牙显露量。分析各测量项目的组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下颌姿势位上唇长度和上中切牙显露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下颌姿势位时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上唇长度分别为(21.9±2.2)、(22.5±2.5)、(23.1±2.2) mm,其中40~49岁组显著大于18~29岁组(P<0.05)。下颌姿势位、发“che”音时和姿势性微笑时40~49岁组上中切牙显露量[分别为(1.4±1.2)、(4.7±2.4)、(7.7±2.4) mm]均显著小于18~29岁组相应状态[分别为(2.3±1.4)、(5.5±2.2)、(8.8±2.0) mm](P<0.05)。下颌姿势位和姿势性微笑时30~39岁组上中切牙显露量[分别为(1.8±1.4)、(8.2±2.0) mm]均显著小于18~29岁组相应状态(P<0.05)。随年龄增长,上中切牙显露量均逐渐减少;下颌姿势位和发“che”音时(除40~49岁组发“che”音时)各组女性上中切牙显露量均显著大于同组男性(P<0.05),而姿势性微笑时同组上中切牙显露量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9岁个别正常下颌姿势位上中切牙显露量与上唇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r=-0.325,P<0.01)。结论前牙美学修复设计时需考虑性别差异,下颌姿势位和发“che”音时上中切牙显露量较姿势性微笑时更有参考价值;40~49岁个别正常上唇长度较18~29岁显著增加,上中切牙显露量显著减小。

  • 标签: 美学,牙科 义齿修复术 义齿设计 牙修复体设计 上中切牙显露量 上唇长度